古代持节什么意思(古代持节和)
古代持节什么意思(古代持节和)除了这三者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假黄钺”。钺,本是一种兵器,后来成为一种极具仪式感的礼器。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有了这种权限,甚至可以干掉持节的将军们。显然,假黄钺缺乏制衡,不是一种正常的措施。往往只有在皇帝大权旁落时,野心家们才能够得到这种权力。晋武帝司马炎为了防范外戚杨峻等人专权,也曾赋予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假黄钺”的权力,以防止外戚干政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三者之中,“使持节”权力最大。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二千石是太守级别的官员,可见使持节的权力之大。西晋时,赵王司马伦除掉了掌权的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掌权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封自己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在这一连串的官位中,“使持节”还是排在最前面的,可见司马伦对这一名号的重视。比“使持节”略次一等的是“持节”。持节有权诛杀没有官位的人﹐但在战争期间,持节也可以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杀人
古代的大臣出国访问或者代表皇帝去从事某项工作,都要“持节”。“节”就是代表皇帝的信物“旌节”。所以苏武出访匈奴,被扣留下来之后,一直保留着旌节,放羊的时候都不曾离手。北宋的苏轼曾写过一首词,其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句子。节就是“旌节”,在历史文献中,经常看到“持节”、“假节”等不同的用法。这些不同的词汇后面,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持节”和“假节”有很大的不同。
“持节”本意是拿着皇帝的信物旌节,代表皇帝进行公干活动。这是一种钦差身份,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因此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持节”就演变成了一种官职,并且还有具体的细分,每一种细分都代表了不一样的权限。具体来说,共分为三类:使持节、持节和假节。
三者之中,“使持节”权力最大。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二千石是太守级别的官员,可见使持节的权力之大。西晋时,赵王司马伦除掉了掌权的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掌权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封自己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在这一连串的官位中,“使持节”还是排在最前面的,可见司马伦对这一名号的重视。
比“使持节”略次一等的是“持节”。持节有权诛杀没有官位的人﹐但在战争期间,持节也可以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杀人立威在战争时期才尤其重要,因此,“持节”的权限,当然在战时才最必须。因为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需要进行快速的决断。所以,“持节”和“使持节”之间的差别,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假节只有在军事时期可杀违反军令的人。“假”在古代是“借”的意思,假节就是借来的“节”。因此,三者之中,“假节”权限最低。晋武帝司马炎病入膏肓的时候,将儿子们分封到全国各地并掌握武装力量,但只给了他们“假节”的权限。平常时是不可以胡乱杀人的,这就限制了儿子们在和平时期的胡作非为,却足以应对临时突然发生的武装叛乱情况。由此可见晋武帝的一片苦心。
除了这三者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假黄钺”。钺,本是一种兵器,后来成为一种极具仪式感的礼器。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有了这种权限,甚至可以干掉持节的将军们。显然,假黄钺缺乏制衡,不是一种正常的措施。往往只有在皇帝大权旁落时,野心家们才能够得到这种权力。晋武帝司马炎为了防范外戚杨峻等人专权,也曾赋予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假黄钺”的权力,以防止外戚干政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不过,帝国有时候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多“持节”将领凑到了一起。为了更好地统率全军,整体协调军事行动,往往以统率全军的最高统帅为大都督、假黄钺。司马懿就曾担任过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统一组织曹魏伐蜀的军事行动。
皇帝也是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斤钉子?而封建社会是以礼乐为基础,这个“礼乐”可不是我们当代认为的礼貌和音乐。古代礼乐其核心含义是秩序,是孔夫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为了让臣子们做事情名正言顺,古人就发明了“持节”的制度。通过充分的、合理的授权,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魏晋时,“持节”往往连着“都督某某诸军事”。这样,军事将领们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做出人事及各项部署调整。皇帝通过授权,也就增加了成事的机率。当然,将军们也要牢记自己的权限,持节”和“假节”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可不能相互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