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辈分排列表(世界最长家谱-孔氏谱牒的历史)
孔氏家族辈分排列表(世界最长家谱-孔氏谱牒的历史)自孔宗翰《元丰谱》(又名《阙里谱系》、《阙里世系》)之后,孔氏谱牒虽增修不断,但此后直至明弘治二年(1489)四百余年的时间内,未见有孔氏增修阖族通谱的历史记录。明弘治二年,孔子第六十一代孙、代袭衍圣公孔弘泰,率族人孔承懿续修了谱牒,名曰《孔氏新谱》,并制定了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的修谱制度。明天启二年(1622),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又主持大修了孔氏宗谱,在此之前的孔氏谱牒均延续的是手抄形式,难以传世,故此次修谱首次采用了刊刻的形式,同时还规定了此后小修则书之,大修则刊印的制度。每三十年的小修,仅作登记,以俟大修。《天启谱》以后,孔氏谱牒又分别经历了《顺治谱》、《康熙谱》、《乾隆谱》、《民国谱》、以及距今最近的2009年修谱。孔氏谱牒虽经历史上多次增修,但保存至今的却仅有天启、康熙、乾隆、民国四部而已(不计2009年新谱),其中,《天启谱》还是残卷。 历史上这种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的总谱,传统谓之“大谱”,以其历时之久、纂辑之广而被誉为谱牒之冠,成为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民国《孔子世家谱》
历史上,早期的孔子后裔情况可散见于各种史籍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后汉书》李贤注、《南史》、《宋书》、《晋书》、《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书,以及曾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和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是谱今已亡佚。除此之外,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连从子》也记有孔氏早期世系的传承情况。
历史上这种最初的孔氏谱牒创建于何时、又由何人所编纂,由于年代久远,后世已经无可考辩,但孔氏家传古谱的最初样式,当是仅记录宗子一系。所以至北宋神宗时,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感慨“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于是其搜集史料,支庶兼采,汇集成册,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首创历史上第一部孔氏阖族修谱,以“用广流传”。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自此以后,历代续修不止,遂蔚为大观。
自孔宗翰《元丰谱》(又名《阙里谱系》、《阙里世系》)之后,孔氏谱牒虽增修不断,但此后直至明弘治二年(1489)四百余年的时间内,未见有孔氏增修阖族通谱的历史记录。明弘治二年,孔子第六十一代孙、代袭衍圣公孔弘泰,率族人孔承懿续修了谱牒,名曰《孔氏新谱》,并制定了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的修谱制度。明天启二年(1622),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又主持大修了孔氏宗谱,在此之前的孔氏谱牒均延续的是手抄形式,难以传世,故此次修谱首次采用了刊刻的形式,同时还规定了此后小修则书之,大修则刊印的制度。每三十年的小修,仅作登记,以俟大修。《天启谱》以后,孔氏谱牒又分别经历了《顺治谱》、《康熙谱》、《乾隆谱》、《民国谱》、以及距今最近的2009年修谱。孔氏谱牒虽经历史上多次增修,但保存至今的却仅有天启、康熙、乾隆、民国四部而已(不计2009年新谱),其中,《天启谱》还是残卷。
康熙《孔子世家谱》
《天启谱》:明天启二年(1622),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主持大修孔氏谱牒,时主要纂修人为孔弘颙、孔弘颢等人,定名曰《孔氏族谱》。是谱共八卷,计刊印九十八部,由衍圣公孔胤植作序。
《顺治谱》:清顺治十年(1653),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主持大修《孔氏族谱》二十三卷。是谱今已亡佚。
《康熙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主持大修《孔氏族谱》,历时三年而成。此次修谱时,七位纂修人之一的孔尚任认为,始祖孔子被誉为“素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早就将孔子列入诸侯一级的“世家”,因此倡言更名为《孔子世家谱》,这个建议得到衍圣公孔毓圻的批准,自此孔氏谱牒始定《孔子世家谱》之名。是谱凡二十四卷,共刊印一百部,孔氏大宗主、衍圣公孔毓圻作序。同时,在此之前的孔氏谱牒只收录曲阜一带的六十户,但孔氏后裔在历史上却徙出者众多,这次修谱还特撰《流寓记》,罗列了一些当时能够寻访得到的外地族人。
《乾隆谱》:清乾隆九年(1744),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主持增修《孔子世家谱》,时主要纂修人由孔传斌、孔继汾等二十四人组成。是谱计二十四卷,刊印一百二十部。由于此次修谱时恰逢清廷文字狱之时,触犯颇多,嗣后又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作了改刊。改刊本减至二十二卷,共刊印一百六十五部。
《民国谱》: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主持增修《孔子世家谱》,修谱人员由孔传堉、孔繁朴、孔广彬等六十六人组成。是谱历时七年而成,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告竣,计四集、一百零八卷、一百五十四册,铅印,孔氏大宗主孔德成为之作序。这次大修,也是自乾隆九年(1744)以来,《孔子世家谱》近二百年以来的首次大修。这次修谱的一大变化是在遵守祖制严“内、外”孔之别的前提下,突破旧例而改成了全国谱系,属于孔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的阖族大谱。
2009年新修《孔子世家谱》颁谱现场
《2009年谱》:1996年10月2日,孔德成先生之堂弟孔德墉赴台拜见孔氏大宗主孔德成先生,依照历史惯例向孔德成先生申请续修《孔子世家谱》,获得孔德成先生的允准和授权。1998年3月,孔德墉在香港注册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由孔德墉任会长。2009年9月24日,历时十年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告竣,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了颁谱典礼。 2009版《孔子世家谱》共搜集140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再合《民国谱》所录后裔,新谱总人数近200万。此次增修,首次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收入了女性、少数民族、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
孔氏谱牒不但起到了凝聚孔氏族人、实现儒家教化的历史作用,更成为中国谱牒文化的最佳典范和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孔氏谱牒,无论是从内容到体例,均是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的发展过程,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就历史情况来看,早期的孔氏谱牒基本都是个人所为,而且衍圣公也鲜见参与者。其间仅见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作《孔氏祖庭广记》、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立《中兴重立孔氏宗支图》。后世随着衍圣公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孔氏宗族规模的日益扩大,自明朝弘治时期开始,续修工作不仅由衍圣公亲自主持,而且还要专门成立谱局,使孔氏谱牒续修工作逐步完成了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转变。孔氏修谱时,大宗主要先行条规、榜示,开明修谱事宜,及公布鉴定(总裁)、监修、提调、掌收、编次、校阅、誊录、收发、供应、督刊等修谱组成人员,并制订统一的格册和修谱誓词。开始修谱,要择日告庙,并预备公筵,凡参与谱事者,届期毕集。谱成后也要举行告祭仪式,新谱须由衍圣公钤印,方可颁发。旧谱则同时收回,进行瘗埋。单就历史来看,弘治时期制订的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制度,虽然其后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一规定,但只有衍圣公才有发起续修家谱的资格,已经成为历史惯例和孔氏定制。2012年10月,在最新一次修谱机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由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氏大宗主孔垂长先生出任会长,孔德墉担任执行会长,从而使孔氏谱牒的续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除孔氏阖族的大谱《孔子世家谱》之外,历史上由于孔氏后裔族属繁衍,人丁众多,且迁徙外地者甚广,其各支派也均有支谱(或小谱)的修撰。各地支谱的增修,也须由孔氏大宗主衍圣公的批准,并经衍圣公钤印后方可成立。正是藉以这种方式,孔氏大宗主得以完成《仪礼》所说的“合宗收族”,同时,各级官府也主要根据孔氏大宗主衍圣公钤印的有无,来判断是否给予其优免徭役的待遇,从而完成历代政府优礼圣裔的目的。
除各地小宗支谱外,孔氏大宗同样也自有大宗支谱。孔氏大宗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与其侄孔广柞始修大宗户谱《东家嫡系小谱》十卷外,后经乾隆三十九年、嘉庆元年、道光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同治十二年又数修《孔氏大宗支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