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2、‘总打’之后才有署名与其他抄本有署名的情况不同,民国時期唐豪先生1937年著作《行健斋随笔》”形意拳鼻祖与谱”文字:  “…民二一,余遊陳溝,于陳春元家借閱品三遺著,見有品三手錄《三三拳譜》一冊,三三者,內外各三合,即六合是也。譜有《六合十大要序》一篇,其序雲:聞之子不語力,固尚德不尚力,然夾谷之會必用司馬。且曰:吾門有由,惡不入于耳。是武備亦不可少,於是顧身家,保性命,有拳尚焉。拳之類不一,其端不知創自何人?唯六合出於山西龍鳳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槍法,人呼為神。先生曰: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兵刃消滅,倘遇不測,何以禦之?於是變槍為拳,理會一本,形散萬殊,拳名六合,前後各有六勢。一本者何?心之靈也;萬殊者何?形之變也;六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謂六合;前後各六勢,一勢變為十二勢,十二勢仍歸一勢,有剛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習藝

心意拳历史之谜 六 大案真相 崔虎刚 (六合武学)

所谓破解大案,就是寻求历史真相的问题。何为历史真相?光的行走就是历史光行走的路线、轨道就是逻辑而光在其路线、轨道上的行走就是历史真相。换言之,就是学人常言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才是真相’。武学历史大案的破解,也是如此。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1)

江西唐毓堃老师藏河南心意门秘谱

关于河南陈家沟所藏心意门《三三拳谱》大案,经过初期的文献收集,对比,研究后发现:《六合十大要序》作者行为诡异,从雍正十三年正月开始,关于姬氏弟子南山郑氏及自己,王自诚及其二子,不是一次给出,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采取了分步透露信息的手法。

一、分步透露信息法

王氏父子自雍正末年开始,不同时期出现的王氏父子署名的抄本文献,呈现出如下规律:

1、雍正十三年《六合十大要序》无署名

与其他抄本有署名的情况不同,民国時期唐豪先生1937年著作《行健斋随笔》”形意拳鼻祖与谱”文字:
  “…民二一,余遊陳溝,于陳春元家借閱品三遺著,見有品三手錄《三三拳譜》一冊,三三者,內外各三合,即六合是也。譜有《六合十大要序》一篇,其序雲:聞之子不語力,固尚德不尚力,然夾谷之會必用司馬。且曰:吾門有由,惡不入于耳。是武備亦不可少,於是顧身家,保性命,有拳尚焉。拳之類不一,其端不知創自何人?唯六合出於山西龍鳳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槍法,人呼為神。先生曰:吾處亂世,執槍衛身則可,若處平世,兵刃消滅,倘遇不測,何以禦之?於是變槍為拳,理會一本,形散萬殊,拳名六合,前後各有六勢。一本者何?心之靈也;萬殊者何?形之變也;六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謂六合;前後各六勢,一勢變為十二勢,十二勢仍歸一勢,有剛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習藝者以能閃為妙,不知此拳有捷法。以走為妙,(不知此拳)有追法。(以鬃為妙,不知此拳)有封閉法。動不見形,形一動不及封閉,即能走、能閃、能封、能閉,能禦于晝,不能禦于夜,唯六合有開(),有捷法,雖猝不及防,不見不聞,亦應之有餘。習六合者亦不同,傳之未嘗不同。學者各得其偏,是以愈傳愈謬耳。余從學鄭氏,得姬氏傳,雖未臻佳境,而稍得其詳。分為十則,以誨弟子,不敢雲能接姬氏薪傳也。”此时,并无王自诚的署名。郑氏亦无‘南山’二字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2)

2、‘总打’之后才有署名

在《六合十大要序》中本身并无署名,在其后的‘总打’之后才有 “雍正十三年正月新安王自诚”而且并未写‘掌礼沟’。关于新安,浙江,安徽,江西,河北,河南都有同名者,此范围就大了,加之王自诚之名与河南新安掌礼沟王氏人员、家谱也对不上,可谓查无此人。

王自诚之前的雍正十一年三月河南府李的姓名为‘李失名’。河南府相对于河南新安的范围更大,且李失名本身就是别查老李的意思,两者行动步调一致。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3)

笔者曾以为河南府李的名字失去,是残缺唐豪先生自己解释为‘李失名’的情况,经过仔细研读发现,《三三拳谱》原文就是‘李失名’唐豪先生是照录。
  二、南山、河南及掌礼沟信息的晚出

由上可知,一开始,王自诚并未交代其真正的家乡‘新安掌礼沟’ 。进入乾隆朝后,王自诚之子加入拳谱校对工作,文字也有增加,而且也出现了其家乡的更多信息:

如江西唐毓堃老师藏河南心意门传谱中《十法摘要》为:“闻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得姬老师之真传者,有其徒南山郑氏焉。郑师于姬老师之拳、刀、枪、棍无取不精,会其意,究其理,因述为论,乃知一切武艺,俱出于拳内。
  近世习六合者,亦各不同之,不类欤谅之,此者,未得其真,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乎愈传愈讹,且不仅差毫厘耳。余幸得学于郑老师,以接姬老师之真传者也。传之觉其法最真,而得之颇详,愿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复进之人云尔。落款署名为:“河南新安人士长礼讲(沟)人氏,进士王自成,男王益恺较”。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4)

西唐毓堃老师藏河南心意门传谱

除了可能的传抄失误外,王自诚给出了恩师郑氏的‘南山’二字,给出了自己的更具体的籍贯信息。抄本中,没有署时间信息,但我们可推知为雍正十三年以后。

其他的抄本,如

1、上海徐谷鸣老师于台湾出版的《心意六合拳》著作中 “按清雍正十三年正月河南新安人士长礼人氏,进士王自 男王益恺校”。不知此处的 ‘清雍正十三年正月’,是否依据唐豪先生著作后加。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5)

2、郭扬老师(《武医心要》作者)收藏的抄本为 ‘有其徒南山郑氏’‘河南新安县长理沟人士王自氏男王益恺校 雍正十三年正月’

心意六合拳实战绝技(心意拳历史之谜)(6)

3、徐州马文星诸先生在《精武》发表的文章为“《拳论质疑序》--“十法摘要”《序言 》河南新安进士王自成,男王益恺校 ,清·雍正十三年正月:

闻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

  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真传者也。传之觉其法最真,而得之颇详,愿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复进之人云尔。”。

看此署名落款提前到篇首,后在名字之后格式,应该是经过了整理或编辑调整的缘故。其时间消息,应该是后来加入的。

三、王自诚字号出现

襄城县买壮图《艺论质疑序》等中为“有其徒南山郑氏焉……河南府新安县长礼沟岁进士王自成真吾士著,男王益王恺仝较《十法摘要》”

襄城县杜长坤老师藏本作《拳论质疑序》 ““有其徒南山郑氏焉……河南新安县长礼沟岁贡士真吾氏王自成著。男王益、王恺仝较《十法摘要》”

王自成又给出了自己的身份及号出现,但没有时间,可推知时间更晚。

四、南山郑氏大名出现

少林吴轱辘、吴山林父子传抄自晚清河南巩县小相村李景川《拳法统宗》本中的内容:《拳法摘要序》新安王志诚手著,子益恺同校:

“闻之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恶言不入于耳。是诚武力不可少矣,于是乎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焉。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造自何人?唯此长拳,六合拳则出于山西龙凤县姬龙先生。先生于明末,精于枪法,见者皆以为神拳。先生犹有思,以吾处乱世,出可操兵执枪,卫身则可,若当太平之日,兵刃消伏,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即拳法以为枪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为六合,约其要为前后各有六势。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万殊者,形式之变也;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余从学于郑武奎先生,以接姬龙先生之传,自见其法甚真。而余得之颇详,非敢妄行于世也,以诲弟子云尔。”等等。

尽管今见抄本中,其中将姬龙凤信息记错为‘山西龙凤县姬龙先生’,但这一抄本中首次记载了南山郑氏的大名‘郑武奎’ 以及郑氏于乾隆年间在登封设帐授徒的重要信息。这也是释永文与胡正生二位老师认为姬氏武学曾传少林的转折点。

自民间抄本流传、民国董秀升先生等著作公开,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人在各自著作文章中广泛引用转载,网络传播,今日武学界学人对《十法摘要》的内容都相当熟悉,但实际上我们对它了解的远远不够。

由上可知,这一拳谱文献,反映出许多历史真相。上述王自诚父子的做法,与南山郑氏的神秘事迹不无关系。

如果我们小结一下,会看得更加清楚:

1、篇名差别

它们的源头虽然都是同一个,但尽管不断增删,在流传到一定历史阶段后 它们又是相互独立地下传,造成了篇名有别:一个是《六合十大要序》;一个是《拳论质疑序》;一个是《十法摘要》;一个是《拳论摘要序》等等。这种变化,反映出该文献流传的或时间之长、或传人之广,或地域相对之远。

2、人物差别

与唐豪发现的河南陈家沟藏本《三三拳谱》对比,后来的抄本有的多出了‘男王益恺校’ 有的又多出另一位一姬公襄县抄本王自诚公子为王益、王恺两人,参与的人员有增加。

人物顺序差别,有的益在前,恺在后,又的反之。由竖着写改为横着写,是一个标志。也容易出现类似错误理解。而且恺在前,益在后,与襄县传谱一样。因竖写改为横抄,出现二人变为一人,兄弟顺序颠倒等现象。名字用字有别,身份也用词不同。个人介绍的信息也不同。完整与缺漏各有。

3、时间差别

王自诚与其子,王益、王恺的文字 显然至少是《三三拳譜》雍正十三年正月初版以后才出现的文字。”传自山西龙、凤;二老师乃明末时代人也” 抄本是更晚的本子。

4、简略差别

由上可知 《三三拳谱》雍正十三年正月时 关于恩师郑氏的介绍 简略到不能再简略 只有一个姓 以至于籍贯名号字等生平事迹一概全无。

王氏的这种介绍法情况,十分反常。按理对自己‘因余從學鄭氏,得姬氏傳的’恩师,多少当有一些稍微详细的籍贯、生平事迹等介绍。除非不得不这样做。

于雍正时期,这种无法宣说恩师更多信息的状态,恰与心意形意门内的曹继武先生化名南山郑氏做隐士传言的相吻合。这一时期,与换代后的乾隆朝的十五年《六合拳序》中 作者对其恩师的介绍相比 详略差别更明显。

5、递进交代

特别是其父子在透露恩师等信息时使用的手法,如后来,王氏父子,仅内容上,又有了扩充而且对恩师郑氏又多加了信息 “南山”二字 即便如此 但其恩师的基本情况,依旧是全然不说、欲言又止。“南山”究竟何意?全然不知。是否与其恩师南山郑氏(曹继武?)仍处于雍正时期的缘故?

此刻又令人对上文“《三三拳谱》雍正十一年三月河南府李失名等字样题记”中的‘李失名’故意缺名一致。

文献证明,再后来,文献又给出了郑氏大名,及其籍贯事迹。王自诚父子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透露、递进交代恩师信息的。应该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恶劣,才会出现如此应对的办法。

这些拳谱文献的历史信息解开后,我们便可以看到更多历史真消息--王自诚号‘真吾士’之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