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几件事(三国演义蜀汉丞相诸葛亮)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几件事(三国演义蜀汉丞相诸葛亮)这就是蜀汉丞相,这就是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卧龙,他一生忠心耿耿,却只为国为家,为报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又何曾为自己考虑,即便身死之时,却也想的是家国天下,这又何枉诗圣这样的赞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后世英雄读之又怎会不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还记得诸葛亮临终时那遗言: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为了报答主公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却是以新野疲敝之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杀得夏侯惇、曹仁等辈鼠窜,曹军闻风丧胆!当曹操大军扑奔新野、樊城,又孤身前往刘琦大营,带来万余人马再救刘备。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刘联合,赤壁火攻破曹,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真乃建立赤壁第
《三国演义》,一部大气恢弘的小说名著。笔者从小就读这部名著,而最佩服的人物不是那些勇冠三军的沙场猛将,也不是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枭雄,却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卧龙先生,蜀汉丞相诸葛亮。还记得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这样形容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笔者深有所感,诸葛先生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却也当得诗圣如此的评价。
还记得诸葛先生在出师表这样评论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中之言,恰也折合诗圣之诗。而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之言: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而这扶龙,正是未出仕的诸葛亮啊!
当年刘备崛起于平黄巾之乱,伐董卓、攻吕布、战曹操、平袁术,可奋斗最终,仍无立锥之地、割据之土,最终被曹操赶得穷途末路,只能依附刘表,居新野弹丸之地,苟延残喘!刘备空负英雄之志,却也只能感叹老之将至,而无所作为。直到赴荆州饮宴,被蔡瑁领兵追赶,跃马檀溪,误走水镜庄,第一次听水镜先生谈起伏龙凤雏之名,只可惜但闻其名,不得相见,更不知那伏龙所指就是那孔明先生诸葛亮。
也直到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也才识得卧龙先生之名,于是也才有了那三顾茅庐的故事,传为佳话!而在那《隆中对》时,刘备更是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位诸葛先生的远见卓识,“先取荆州,再图西川,南联东吴,北拒曹操,如此成就天下三分大势”,“曹操踞中原,占天时;孙权霸江东,占地利;将军总揽英雄,可占人和”……这一条条经纶之言、济世之策,却真当得起后人评论的那样,“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为了报答主公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却是以新野疲敝之兵,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杀得夏侯惇、曹仁等辈鼠窜,曹军闻风丧胆!当曹操大军扑奔新野、樊城,又孤身前往刘琦大营,带来万余人马再救刘备。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刘联合,赤壁火攻破曹,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真乃建立赤壁第一功,终于奠定三分天下的大势!
再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收复荆州汉上九郡、进兵西川、巧夺汉中,最终三分天下。真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如此,诸葛先生不仅是一名智者,更是一名忠肝义胆的豪杰。可就是这位豪杰,因关张之死,主公刘备急于为兄弟报仇,与诸葛亮相悖,诸葛亮苦劝刘备不听,却终将这位忠臣雪藏,直到猇亭之败,兵死将亡,刘备也才终于知道,诸葛亮谏阻自己,是何等明智。可猇亭惨败,蜀中精锐尽丧,刘备后悔又有何用呢?
可也直到白帝托孤,先主刘备那句“公之才胜嗣君百倍,嗣君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公可自立为蜀汉之主”,虽是刘备临终恳切之言,但也不无猜忌之意。可诸葛亮依然忠心耿耿,一肩担起蜀汉重任,南联东吴,北拒曹魏,安居平五路,七擒七纵服孟获,六出祁山伐中原……只可惜天下大势不可逆,一隅之地终难安,军师兵死五丈原,谁帅咱将士再出关?
还记得诸葛亮临终时那遗言: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蜀汉丞相,这就是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卧龙,他一生忠心耿耿,却只为国为家,为报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又何曾为自己考虑,即便身死之时,却也想的是家国天下,这又何枉诗圣这样的赞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后世英雄读之又怎会不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好了,笔者此文仅叙之于此,谢谢各位朋友品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