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首领谁统一了契丹各部(契丹人萧仲恭辽国公主之子)
契丹族首领谁统一了契丹各部(契丹人萧仲恭辽国公主之子)按照契丹旧俗,宗室贵戚子弟另外组成一班,号“孩儿班”,寿昌七年(1101),13岁的萧仲恭就进入孩儿班,还成为班使小将军。之后又任职本班详稳。天庆五年(1115),26岁的萧仲恭出任副宫使。萧仲恭性格恭谨,言行举止都很有礼节,是个品行超好的贵胄子弟,他的耐力也很好,行军速度能够在全副铠甲的状态下超越骆驼。没错,萧仲恭的母亲特里公主,和他的祖母糺里公主,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他的父亲萧特末娶了自己的小姨妈特里公主,是辽国普遍的舅甥婚、姨甥婚中的一员。萧仲恭生于大安六年(1090)五月初三,由于他的祖母糺里公主、母亲特里公主,都是天祚帝延禧的亲姑姑,而他的祖父萧挞不也,是为天祚帝之父太子耶律浚而死。所以,天祚帝对萧仲恭这个小表弟很是亲近,毕竟,当时道宗皇帝的后裔,除了天祚帝兄妹俩,就是姑姑特里公主的两个儿子萧仲恭、萧仲宣兄弟。
有读者留言说,契丹人降金后地位混得最高的是萧庆,其实不然,萧庆生前最高也就是尚书右丞,死后也只是被追赠银青光禄大夫,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混上个爵位,他入金后的官职,和越国王萧仲恭相比,实在是不够看。
身为契丹辽国皇帝外孙、出身后族的萧仲恭,才是辽亡入金后,地位混得最高的人。
大金燕京留守、越国王萧仲恭(1090-1150),契丹名术里者,字乌里衍,出身契丹辽国后族,真正的贵胄子弟,辽亡入金后的第一高官。
萧仲恭出身名门,他的高祖父萧孝诚,是辽兴宗生母法天太后萧耨斤的三哥,他的曾祖父萧知玄,祖父萧挞不也,祖母则是辽道宗第二女赵国公主耶律糺里,父亲萧特末,母亲是辽道宗第三女梁宋国大长公主耶律特里。
没错,萧仲恭的母亲特里公主,和他的祖母糺里公主,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他的父亲萧特末娶了自己的小姨妈特里公主,是辽国普遍的舅甥婚、姨甥婚中的一员。
萧仲恭生于大安六年(1090)五月初三,由于他的祖母糺里公主、母亲特里公主,都是天祚帝延禧的亲姑姑,而他的祖父萧挞不也,是为天祚帝之父太子耶律浚而死。
所以,天祚帝对萧仲恭这个小表弟很是亲近,毕竟,当时道宗皇帝的后裔,除了天祚帝兄妹俩,就是姑姑特里公主的两个儿子萧仲恭、萧仲宣兄弟。
萧仲恭性格恭谨,言行举止都很有礼节,是个品行超好的贵胄子弟,他的耐力也很好,行军速度能够在全副铠甲的状态下超越骆驼。
按照契丹旧俗,宗室贵戚子弟另外组成一班,号“孩儿班”,寿昌七年(1101),13岁的萧仲恭就进入孩儿班,还成为班使小将军。之后又任职本班详稳。天庆五年(1115),26岁的萧仲恭出任副宫使。
随着女真人兴起,契丹辽国开始走向没落,保大二年(1122),33岁的萧仲恭被表哥天祚帝任命为辅国将军。
天祚帝带着五千多卫兵逃亡,陪伴他在逃亡路上的铁杆亲信,就有小姑姑耶律特里一家人。当年八月,天祚帝一行逃到鸳鸯泺,被金将完颜晟(金太宗)、完颜昱等人紧追不放。
当流亡政府来到石辇驿时,驸马都尉、兰陵郡王萧特末,让儿子萧仲恭掩护表哥天祚帝、和母亲特里公主等贵戚继续逃亡,萧特末率军迎战金军断后,不幸被俘,萧仲恭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保大三年(1123)四月十五日,由于逃亡不及,特里公主和天祚帝的皇子皇女诸妃一起都被金军俘虏,两天后,年过花甲的特里公主侥幸的死里逃生,重新追上天祚帝的扈从。
逃亡路上,不但有金军紧追不放,还有叛乱者作乱,保大四年(1124)十一月,天祚帝的近卫军中有人作乱,全靠萧仲恭等人击败叛军,维护天祚帝的安危。
长久的逃亡奔波,壮年人都吃不消,别说特里公主那样的老太太,她实在是人困马乏的跑不动了,保大五年(1125)正月,在逃亡去天德军的路上,特里公主交代萧仲恭兄弟:你们好好为国家尽忠,不要管我了。
此时的天祚帝,内心是悲凉的,小姑妈这是担心自己跑不动拖累他,所以才自愿留下,尽管天祚帝是个自私的人,也不好意思把两个表弟都带走,把年迈的姑妈孤零零的丢下,他对着姑妈哭了一场,留下小表弟萧仲宣服侍母亲,带着大表弟萧仲恭继续向西。
忠孝不能两全的萧仲恭,也只能给亲娘叩头离别,继续追随主君尽忠。留下来的特里母子就被追上的金军俘虏。
萧仲恭身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成为天祚帝身边最后的主心骨。正是天寒地冻的大正月里,狼狈逃亡的天祚帝一行是缺衣少食,逃到霍里底泊时,又被金军赶上,一行人来不及收拾行囊就再次仓皇逃亡。
偏偏天公不作美,又下起大雪,气温越发的寒冷,天祚帝是饥寒交迫,别提多可怜了。萧仲恭艰难地搜索,才寻到一点干粮,献给天祚帝垫肚子,又找来衣服,让天祚帝御寒。
天祚帝又乏又困,天寒地冻得没有依靠,吃冰雪充饥的萧仲恭就跪坐在冰雪地里,让表哥靠着自己打盹休息一会儿,就这样,饥寒交迫的艰难行军六天,才到天德军,一行流亡者才有食物吃。
但金军并没有让他们喘口气,就再次追来,天祚帝和萧仲恭一行,在应州新城东,成为完颜娄室的俘虏,辽国至此灭亡,时为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1125)二月。
尽管天祚帝这个人能力差、品性也够呛,但在他被俘前的几年里,好歹还有表弟萧仲恭的不离不弃,在艰难的逃亡路上,忠诚的萧仲恭成为表哥最大的依靠。
正是萧仲恭对主君的忠心,引起时为金太宗的完颜晟的赏识,毕竟当主子的,都希望臣下忠诚,没几个人喜欢贰臣,因此,当年八月,亡国主延禧在拜见金太宗时,被降封为海滨王,萧仲恭也被金太宗“特加礼待”。
延禧被金太宗安置到长白山东,旧日的臣仆自然不允许再陪同,萧仲恭才被迫和表哥分离,找到弟弟,一起奉养老母亲,并成为大金国的臣子,开始为金国主君服务。
萧仲恭不是那种心思活泛的人,他为人忠信,觉得金太宗赏识他,礼待他,他自然要以忠诚回报,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嘛。
天会四年(1126),萧仲恭以利州管内观察使、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侍御史、上骑都尉、兰陵县开国男、食邑七百户的身份,和赵伦一起奉命出使北宋。
宋国的奇葩皇帝居然认为萧仲恭和耶律余睹都是辽国人,内心应该是仇恨金国的,就想收买萧仲恭,为掌握兵权的耶律余睹捎信,让契丹亡人做宋国的内应。
赵官家真是太想当然了,他压根不知道,此时的契丹人,恨宋人比恨女真人更甚。而素来讲究诚信的萧仲恭,很不齿赵官家的小动作,在七月返回金国后,就把赵官家托他交给耶律余睹的蜡丸密信,上交给完颜宗望。
宗望当然不相信萧仲恭没有反心,经过暗中调查后,才知道萧仲恭的品性,对他稍微惩诫一番来吓唬耶律余睹。随即在八月,宗望再次南下汴京,就把北宋二帝虏回来。萧仲恭也因为拒绝宋人勾引这件事,开启他在大金国的飞黄腾达之路。
天会十一年(1133),萧仲恭任骠骑大将军;十三年(1135)正月,金太宗完颜晟崩,侄孙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
天会十四年(1136)十月,萧仲恭出任齐国刘豫回谢并生日正旦使,出使齐国,累迁右宣徽使。
天会十五年(1137),萧仲恭出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天眷元年(1138),被金熙宗任命为太子少师、殿前都点检。
当时金国内讧频频,太祖系的宗干和太宗系的宗磐,联手抵制宗翰,宗翰抑郁死后,宗磐又势力大增,严重威胁太祖系的势力。
跋扈的宗磐在金熙宗面前和宗干争辩时,都敢对宗干直接拔刀相向,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萧仲恭严厉呵止宗磐的行为。
正是因为萧仲恭的忠诚,引起金熙宗的好感。就在当年,金熙宗制定新礼,重新定品阶,站队皇帝一边的萧仲恭,又被授为龙虎卫上将军。
同时,萧仲恭还被授予银鎏金的“天眷元年太子少师龙虎卫上郡大将军”金牌,这是金代第一等贵官才有资格拥有的两虎相向的虎斗金牌,后来随葬萧仲恭于地下。
金牌在1942年因萧仲恭的墓葬被盗而流落民间,2006年,该金牌出现在北京潘家园一内蒙摊贩的地摊上,被某位收藏家500元购入,经过专家确认,才知道金牌主人就是金国贵臣契丹人萧仲恭。
天眷二年(1139)七月,宋国王宗磐、兖国王宗隽,以谋反罪伏诛,熙宗论功行赏,萧仲恭因禁卫有功,加银青光禄大夫。
天眷三年(1140)十一月,萧仲恭迁尚书右丞,加特进,封韩国公;皇统元年(1141),萧仲恭加仪同三司;二年(1142)开府仪同三司。
皇统五年(1145),萧仲恭晋封兰陵郡王,就在这一年,金熙宗下诏把已经死去的辽天祚帝延禧葬于广宁,身为天祚臣子的萧仲恭,特意请求前往会葬,熙宗“义而许之”。
从萧仲恭的传记记载可知,《大宋宣和遗事·贞集》中,耶律延禧在海陵正隆六年(1161)、打马球时被射死马下的记载,不过是作者的道听途说而已,萧仲恭在熙宗年间就参加天祚帝的会葬了,可见天祚帝死于熙宗年间,不可能在海陵末年再死上一回。
皇统六年(1146),尚书右丞萧仲恭知某院事,授世袭猛安;七年(1147)九月,出任平章政事,晋封郕王。
皇统八年(1148)六月,萧仲恭迁行台尚书省之左丞相,封淄王;八月,除尚书右丞相,改封济王;大概在九月,又任中书令,同监修国史。
当年十月,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越国王宗弼薨,十二月,萧仲恭为太傅、领三省事,改封郑王。
萧仲恭是首位非金国皇族出任三公领三省事的重臣,还出身异族,也是天眷改制后、正隆改制前,领三省事的非皇族四人中的第一位。
在萧仲恭之前,领三省事的是宗翰、宗磐、宗干、宗隽、宗弼,都是金国政坛响当当的人物,萧仲恭就是第六位,可见金熙宗对萧仲恭的信任,以及萧仲恭在金国朝廷的地位。
位高权重的萧仲恭也不是没有小心思,身为亲王的他领三省事后,就想援引辽国旧例,申请让亲王享受使用紫罗伞的待遇,熙宗特意下发礼部讨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竞,和郎中翟永固认为不可以,最终没有让申请通过。
虽然这件事并不影响萧仲恭在熙宗心中的地位,但随着熙宗的遇弑,萧仲恭仕途的顺利也终究走到尽头。
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初九,完颜亮伙同他的作案小团伙弑杀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十二月十一,改元天德。
十二月二十五,备受熙宗信任的老臣萧仲恭,就被罢太傅领三省事的官,徙封曹王,月末,再改封鲁王,除燕京留守。
天德二年(1150)正月,还没有去燕京上任的萧仲恭,又被海陵王晋封越国王,海陵还亲自书写诏书,把玉山子赐给萧仲恭,以示对老臣的尊重。
二月,萧仲恭前往燕京赴任。到燕京不久,当年的五月二日,差一天就满六十周岁的萧仲恭薨,享年61岁(古人习惯按虚龄),被海陵追谥“贞简”。海陵正隆改制后,诸王例降王爵,萧仲恭被追改仪同三司、郑国公。
萧仲恭身为契丹贵族,却在国亡后在敌国出仕,这样的经历其实很容易引起人的诟病,但萧仲恭却没有被史家谴责,反而史家被夸赞“忠信行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萧仲恭在旧主天祚帝面前尽心忠贞,不离不弃,尽其所能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以才能够继续享受富贵福泽。
正是因为他对君主的忠诚,才受到敌国君主的赏识,并在金国继续飞黄腾达,成为契丹人在金国的第一高官。
而他在侍奉金国新君主时,又待之以诚,持之以礼,在强臣跋扈时,敢勇于出头,维护朝廷和帝王的尊严,很有古时烈丈夫之风,所以,才又备受熙宗的信任和重用。
在萧仲恭身上,其实很好地体现了“尽人事听天命”那句话,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坦然接受,安守天命,并不强求,所以,他尽管生活在辽亡金兴的乱世,也照样富贵终生。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过人的洞察力,就凭儿媳妇妹妹耶律弥勒不是初女,就知道儿子萧拱逃不掉被皇帝猜疑的命运,预测了儿子的结局,足见萧仲恭的先见之明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辽史》、《金史》、《大金吊伐录》、《大宋宣和遗事》、乌拉熙春《越国王乌里衍墓志铭》、刘凤翥、于宝林《契丹小字<萧仲恭墓志>考释》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