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伟大抗战精神(深圳坪山重温抗战历史)
践行伟大抗战精神(深圳坪山重温抗战历史)曾生,原名曾振声,1910年出生于深圳坪山石灰陂村一个华侨家庭,10岁初小毕业就前往香港求学。1923年,他告别母亲又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求学之路,与在澳洲谋生的父亲团聚,直到1928年从澳洲的商业学院中专部毕业后,才与父亲同返坪山。1929年,曾生到广州入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933年,曾生附中毕业后直升中山大学教育系,次年冬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曾生被推举为广州市学生抗敌联合会主席,多次组织学生、市民游行,遭到广州国民党当局通缉。坪山区东纵路232号石灰陂老围,是一座有着260余年历史、占地3000平方米的客家围屋,是华南抗日名将、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祖宅,是曾氏家族的石灰陂祠堂,也称“三兴堂”。与它一墙相隔的,是气势恢宏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相比之下,石灰陂老围显得低矮老旧。老屋门庭开阔,门楣镶嵌着半月形的白色大理石,上刻曾生手书的“石灰
曾生故居、前进报社旧址、烈士英名碑……走进位于深圳市坪山区东纵路230号的东江纵队纪念馆,让人在重温峥嵘岁月的同时,更能真切感受到这片红色土地背后铭刻着的一段段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催人奋进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坪山区以东江纵队纪念馆为平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通过举办各种品牌活动,开展东纵红色文化建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设“东纵红色文化大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及东纵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与奋斗历程;开通全省首条“不忘初心东纵精神红色教育公交专线”,串联东纵红色资源,打造“移动党性教育基地”等。坪山区还全面推动东江纵队纪念馆提升工作,成立东江纵队纪念馆专家委员会,让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活起来、火起来,以学促干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新坪山。
东纵文化承载红色基因
坪山是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家乡。1995年11月,曾生逝世,东纵老战士提议修建东江纵队纪念馆。1998年,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发起筹建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倡议,迅速得到深圳及省内外东纵、边纵联谊会老战士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以民间捐资和政府资助方式筹集资金,历经两年多,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0年12月2日建成开馆,成为广东省最早建成的东纵主题纪念馆。如今,东江纵队纪念馆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深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深圳坪山区东纵路旁,马峦街道江岭社区石灰陂村。纪念馆为两层回廊式钢筋水泥建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纪念馆广场东侧建有东江纵队烈士芳名碑一座,芳名碑用大理石建成,碑上镌刻着东江纵队烈士英名。烈士芳名碑南侧,立有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半身铜像一座,再南侧是曾生故居及前进报社旧址。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党史处处长毛剑峰接受采访表示,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东江纵队纪念馆很好地展示了东江纵队以及由它发展建立的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也反映了东纵老战士们在新中国各条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再立新功的高风亮节。东江纵队的历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生动教材。
东江纵队纪念馆以“东纵精神”为主旋律。纪念馆由大厅、展厅、文物厅组成。大厅内有电光显示作战图、大型沙盘等,不仅展示了东江纵队的诞生与发展的光辉历程,还可以直观地了解东江纵队的活动范围。展厅按照东江纵队的发展历程细分为“抗日救亡,武装准备”“组队抗敌,突围东移”“返回敌后,恢复发展”等13个展区。馆存陈列的658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献、70件老战士捐赠的实物、15幅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14幅动态作战示意图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清晰地佐证和记录着东江纵队发展壮大的全部历程。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实物,可以深深感受到东江纵队战士们以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东纵精神”,他们用崇高的理想和毕生的信念,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驱逐侵略者,为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兴堂”与曾生将军的传奇故事
坪山区东纵路232号石灰陂老围,是一座有着260余年历史、占地3000平方米的客家围屋,是华南抗日名将、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祖宅,是曾氏家族的石灰陂祠堂,也称“三兴堂”。与它一墙相隔的,是气势恢宏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相比之下,石灰陂老围显得低矮老旧。老屋门庭开阔,门楣镶嵌着半月形的白色大理石,上刻曾生手书的“石灰陂”三字。站在门外,中厅之上刻着“将军宗府”字样的屏板赫然入目,仿佛向人们讲述着曾生从学生到将军的传奇故事。
曾生,原名曾振声,1910年出生于深圳坪山石灰陂村一个华侨家庭,10岁初小毕业就前往香港求学。1923年,他告别母亲又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求学之路,与在澳洲谋生的父亲团聚,直到1928年从澳洲的商业学院中专部毕业后,才与父亲同返坪山。1929年,曾生到广州入读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933年,曾生附中毕业后直升中山大学教育系,次年冬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曾生被推举为广州市学生抗敌联合会主席,多次组织学生、市民游行,遭到广州国民党当局通缉。
1936年初,曾生前往香港寻找党组织。他先在香港海员社团余闲乐社创办刊物《余闲》,后到“日本皇后”号远洋客轮当海员工人,宣传抗日救亡。随后,曾生以余闲乐社负责人的身份领导了香港海员工人运动。1936年9月,曾生回到中山大学复学,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曾生参与筹建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曾生接任香港海委书记。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东江地区大片国土沦陷。曾生以炽热的情怀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回乡抗敌,从香港带领数十名共产党员、青年工人和学生,回到坪山。10月30日,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在坪山成立。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很快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游击队成立初期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武器装备,而曾氏族人给了曾生最大的支持。曾生的侄子、现年 87 岁的坪山曾氏族长曾马权说:“曾生部队是靠 5支步枪‘起家’的。”当时曾氏族人决定把“三兴堂”仅有的 5 支步枪、2 门土炮等自卫物资送给曾生部队充当武器,以解燃眉之急。“三兴堂”作为曾生部队的常驻地,曾办过《前进报》,设过被服厂,为抗日救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曾生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游击队。1940年8月,曾生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开进东莞县的大岭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1月,指挥所部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以下50余人。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他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尹林平等率部转战东江两岸,挺进粤北山区,建立东江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三兴堂”历尽岁月沧桑,静静地立于车水马龙的东纵路一隅东江纵队纪念馆旁,曾生从这里出发,成长、求学、入党、从军,受党的派遣又回到了这里,开辟以坪山为重要根据地的东江敌后战区,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东江游击战序幕。作为曾生将军的祖居和承载抗战精神的地方,“三兴堂”和曾生将军一样功昭日月,名垂青史。
毛剑峰表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古老斑驳的“三兴堂”与现代壮观的纪念馆比邻相望,强烈昭示着红色基因代有传承,“东纵精神”发扬光大。不忘过去,珍惜今天,才能稳步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东纵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光辉
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华南燃起,东江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以坪山客家人曾生为首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与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一起并肩作战,龙岗、坪山一带成为革命根据地。1940年3月8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及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从坪山根据地向海陆丰转移。1943年12月2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以曾生和王作尧领导的游击队在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到1945年6月,东江纵队发展成为拥有9个支队和4个独立大队、11000多人的队伍。抗日根据地从东江向四面扩展,解放区的总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
在华南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他们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在曾生、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东江一带、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开辟海上战场,成为一支中外闻名、坚强有力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广东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面旗帜,为华南和中国抗日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涌现了曾生、尹林平、王作尧、刘黑仔、林文虎、黄友等众多有血有肉的东江英雄。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对东江纵队纪念馆更深远的意义,毛剑峰表示,多次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我们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东江纵队纪念馆“红色基因库”作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艳东表示,坪山将继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作用,深刻诠释东纵精神在坪山区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让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东纵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推动创新坪山新发展的原动力。(胡振华)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