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好像没打过汉朝(汉朝名将李陵投降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好像没打过汉朝(汉朝名将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死后,面对故国的召唤,老友的期盼,李陵选择不归,写下了一篇《答苏武书》。这个人就是李陵,李广之长孙,战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夷其三族,老死于异族。(苏武诀别李陵图)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总会来临。”我相信,如果普希金听说了他的故事,一定会忍不住叹叹气,拍拍少年稚嫩的肩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再骗你的。”
- 题/“叛将”李陵是汉武帝一生的黑点还是其自作自受?
- 文/喵喵mia,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李陵的故事依然备受争议,众说纷纭。论门第出身,李陵是飞将军李广长孙,名门之后;论军事才能,李陵只一役,用五千步兵抵抗匈奴十万精兵,将星闪耀;论命途多舛,李陵被诬,汉武帝夷其三族,终身未归故土。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太长了些,流落异域二十年,才得归天。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太短了些,背负着家族荣耀的梦想,终究只闪耀了一瞬。
(苏武诀别李陵图)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总会来临。”
我相信,如果普希金听说了他的故事,一定会忍不住叹叹气,拍拍少年稚嫩的肩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再骗你的。”
这个人就是李陵,李广之长孙,战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夷其三族,老死于异族。
汉武帝死后,面对故国的召唤,老友的期盼,李陵选择不归,写下了一篇《答苏武书》。
(答苏武书)
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李陵的故事,要从他的爷爷说起,从“李广难封”说起。
李广,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千古美名,也有“苦战无功,在大漠里永远找不着北”的尴尬纪录。在那个将星璀璨的时代,与少年天才的霍去病和战功卓著的卫青相比,李广更像是一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老同志。
本来嘛,解甲归田,养养花种种草的退休生活也挺好的。但是,李广终生都有一个念念不忘的梦想——“活捉单于”。
公元前119年,又一次,年迈的李广请令出征,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迷路了。
老将军在前线拔剑自刎。
(飞将军李广雕像)
李广小儿子李敢认为父亲的死与主将卫青脱不了干系,于是打伤卫青,年轻气盛的霍去病为了给舅舅卫青报仇,在随皇帝狩猎时,当众射杀了李敢。然而,武帝拍板定案,李敢是“撞鹿而死”。
至此,李广的三个儿子都已经离开人世,李家只剩下了长孙李陵。
那一年,他15岁。
李广执着一生的梦想,连同李家的光荣和屈辱,一同落在了少年李陵的肩上。
(李广剧照)
当汉武帝称赞李陵有祖父李广风范时,我并不知道汉武帝是何心情,但是少年的心中,想必是雀跃的,欣喜难抑而跃跃欲试。
李陵太需要一个机会,李家也太需要一个机会。
很久很久以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匹肆意由缰的烈马呼啸而过,马蹄卷起黄沙万里,那是匈奴右校王,是单于最看重的爱婿,那人心里悲怆万千:
“李家几代人抗击匈奴,我却让祖先的后裔,也成了戎狄的族人,真是悲伤呀!”
(汉武帝剧照)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这是李陵的谦辞,但是在《答苏武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读出那场战争的悲壮,和少年心里的委屈。
在《答苏武书》中,战争从“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拉开帷幕,紧接着“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
但是,少年的表现依然让人眼前一亮,“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后匈奴大举反扑,“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鏖战之后,终至“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的绝境,不得不降。
也许李陵字里行间有替自己开脱的嫌疑,但是,以五千步兵牵扯单于十万王庭之师是真,弹尽粮绝山穷水尽的绝望也是真,否则不会有“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李陵剧照)
有的人,像是流星,只一瞬间的灿烂,便坠落于永夜的黑暗中。
李陵的闪耀,也是这般短暂而耀眼。
此役之前,李陵没有得到过这么重要的机会。此役之后,流落异乡的李陵再也没有真正地披挂上马,意气风发。
忍不住去想,如果李陵班师回朝,是否能够完成他的梦想呢?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李广找了一辈子的匈奴王庭,就是在一个最糟糕的时候,被李陵遇上了。
事情的结局早已写在了史书上。
(李广利塑像)
李陵兵败被俘,武帝震怒,满朝文武皆迎上意,谓之懦夫,唯太史公仗义执言,结果被处以宫刑。后公孙敖出战寻李陵,无功而返,告知武帝李陵已投匈奴,正为匈奴练军对抗大汉。
武帝大怒,夷陵三族,故土陇西李氏以与陵同族为耻。然而,为匈奴练军者,不是李陵,而是李绪,李陵得知此事后,立即对大汉心灰意冷。
难怪李陵在《答苏武书》中直白的写到:
“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李陵坚称自己是诈降,事实已经不可考,不过终究他也未能如愿。
机缘巧合,或者阴差阳错间,李家覆灭。
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至此,苏武回得去,李陵回不去了。
(苏武牧羊)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李陵是有机会回去的。
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昭帝继位,大赦天下,武帝遗命辅政的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有旧好,派使者前往匈奴接回李陵。但他只回答了五个字:
“丈夫不再辱。”
在《答苏武书》中,苏武对他说:
“汉与功臣不薄。”
李陵举出了一大堆的反例,包括他的爷爷李广,“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他甚至还为苏武鸣不平,认为“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
李陵的心,已经冷透了。
他想为之正名的李家,都没了好多年了。
据史料记载,李陵归降匈奴后,鲜有出征,唯一一次与汉军对峙的记录,还是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打的一塌糊涂,二十多年后,终老死于异乡。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大汉刘家与陇西李家的恩怨纠葛已经在历史的风沙中渐行渐远。
(汉武帝像)
在中国,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作为军人,李陵的投降绝对不值得歌颂。
但是,这颗瞬间划过天边的少年将星,用终老异乡的结局向人们昭示了命运翻手覆手间的强大力量。除非开启上帝视角,那个15岁的少年,几乎很难逃出被命运精心掩饰过的陷阱。
这种无力感,让作为旁观者的后人,久久难以释怀。
鲁迅曾作评价: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其中单身鏖战的武人就是李陵,而扶哭叛徒的吊客就是为李陵鸣不平的司马迁。也有人对李陵嗤之以鼻的,南宋学者徐钧留有诗句:
“名将生降负己知,丧师辱国死犹迟。河梁羞与子卿别,携手空馀五字诗。”
“叛将”李陵是汉武帝一生的黑点还是其自作自受?
历史就是那个历史,你看的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罢了,罢了。
总是年少轻狂时,鲜衣怒马负韶华。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汉武大帝》:一味软弱永无出头之日,对付欺凌只有硬刚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其实就是迷信的一生
权力之下的百态人生:从窦婴与田蚡之争来看汉武帝时期的外戚政治
差点阴沟里翻船,汉武帝的灭朝之战就是一幕翻版的“宫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