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那年今日)
铁人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那年今日)王进喜迷雾:铁人的事迹是真是假?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中国第一个突破百万米大关的石油钻井队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
1960年春,我国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没有公路,车辆不足,他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逝世,但他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历史记忆中的“铁人”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就算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中国第一个突破百万米大关的石油钻井队
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随后的10个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
王进喜迷雾:铁人的事迹是真是假?
回溯新中国史,王进喜就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在大庆,从油井、学校、道路、广场、纪念馆一直到公安分局,都以铁人命名,但他的面目,在大庆人心中其实也已日渐模糊。刻板教材之外的王进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半个世纪以来,仅在“文革”初期造反派真正颠覆过王进喜的英雄事迹。而翻阅各种报道、书籍和文献,几乎没有见到对铁人事迹的任何质疑。
《中国工人阶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
作为模范的王进喜,1960年常被提及的先进事迹有三: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人拉肩扛把数吨重的钻机绞车拉上钻台;在没有运输车的情况下,“就是尿尿也要开钻”,组织大家从两里外端了至少50多吨水到泥浆池,保证了开钻;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不顾腿伤扔掉双拐,跳到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搏斗近3小时制服井喷。
这三个事迹,均有相片广为流传。一个疑问是,在各路模范钻井队挺进大庆伊始,会有照相机随时跟在他们背后拍摄么?
1960年大庆油田的一幅真实画卷
摘自:《1960:大庆的一幅真实画卷》
在接受采访时,当年王进喜钻井队的老战友许万明和丁国堂承认,这些照片都是后来补拍的,大概从1963年开始,一直补拍,很多照片中的参与者其实是六几年才来大庆的,我们(1950年代入队)在照片中出现的次数反倒不如他们多。
文革纪录片《大庆战歌》拍摄照片
万明和丁国堂在补拍时间上的记忆或许有误,因为王进喜开始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宣传是在1964年。被大家称作王进喜“秘书”的孙宝范说,这些照片是1965年补拍的。当时拍摄《大庆战歌》纪录片。王进喜只有少量照片,就补拍了一些。
“指挥钻台操作”变“身体搅拌泥浆池”
至于发生在1960年5月的用身体搅拌泥浆池,制服井喷的故事,1960年的大庆战报,其中充斥各种英雄事迹,但却并无相关说法。反倒在该年6月2日的文章中看到如下段落:
人民日报 1960年4月20日
“王进喜钻井队……第二口井实际将近比第一口井要深得多,但完钻仍然提前一天半时间……‘铁人’王进喜同志不知疲劳地和全队职工不分昼夜地守在井场上,哪里最关键,他就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就在哪里。例如,在突破高压水层突然发生井喷的紧张时刻,王进喜同志全神贯注、果断、坚毅地指挥着钻台上操作,采取紧急措施很快地突了过去,避免了一次突然事故。”
这个“指挥着钻台上操作,采取紧急措施很快地突了过去”的井喷事故,在1964年,演变成:
“当时,王进喜的一条腿受了伤,他还拄着双拐,在工地上指挥生产。在那紧急关头,他一面命令工人增加泥浆浓度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压制井喷,一面毫不迟疑地抛掉双拐,扑通一声跳进泥浆池,拼命地用手和脚搅动,调匀泥浆。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过去了,井喷事故避免了,王进喜和另外两个跳进泥浆池的工人,皮肤上都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人民日报1960年4月20日报道)这个说法,有王进喜接受田流采访时的记录稿支持,并非出自记者的杜撰。
摘自:《三重历史图景中的王进喜:铁人的事迹都是真的?》
找个人选树个典型
身体搅泥浆池确有其人
泥浆固井也只是当时开采油井的一道工序,并不是发生井喷时才采取的紧急措施。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十分落后,没有大型的混凝土泥浆搅拌设备,用泥浆固井的效果很不好,当时的石油工人普遍没有文化,也不懂用泥浆固井的基本常识。
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采油队的两位技术人员(其中一位姓刘),出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不顾一切的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才有了大庆第一口油井。
当年的石油部长康世恩,在听取大庆油田建设汇报时,时任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技术工作的老工程师,向他如实的汇报了这一过程。康世恩对人工搅拌泥浆的事很感兴趣,说:不错,应该树个典型。
但是他并不想把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的技术人员——“知识份子臭老九”树为典型。而是转身对一同前来汇报工作的大庆油田负责人说:找个人选树个典型。
摘自:《历史真相:王进喜是怎样成为“铁人”的》
在大庆这片热土上,追寻大庆人走过的足迹,我们会被以“铁人”为代表的创业者的英雄气概所感染。无论“用身体搅拌泥浆池”的人是不是王进喜,但是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是真是存在的,他更多的是属于历史,而非现实。就让“铁人”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吧。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新华社等报道
本期编辑:石玲雯
实习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