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50字左右(中华历史两千问87)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50字左右(中华历史两千问87)东汉的时候,才被称为《史记》,之前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这本书,当时就有散佚。后人有所增补,比如,咱们之前提到的《孝武本纪》大部分,就是后人重写的。咱们小时候学的“西门豹治邺”,《史记》中的这段就是褚少孙补写的。第三题第二题这段一定要仔细看参考书中的故事了。故事中提到“他曾三次大规模出游....”司马迁向南只到了“江、淮、湘、浙”一带,也就是长江流域。他没有到“南海”那么远。司马迁担任过两个重要官职,一个是子承父业的“太史令”,另一个是受刑后的“中书令”。
到这节故事,汉武帝时期的重要的人物、事情都介绍完了。接下来,咱们要看下后世的影响了。
第一题
著名的《古文观止》收录了司马迁的散文《报仁安书》,就是司马迁写给仁安的信。信中,他提到了为何获罪,为何忍受了“腐刑”(宫刑),所以,我们才能了解他的想法。
他给汉武帝刘彻写了一封奏章,“为李陵辩护”。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虽然司马迁在信中说,他和李陵没有私交。司马迁家和李陵家还是有一定的亲戚关系的。李陵的罪,在当时是要株连的。刘彻看了奏章,惩罚了司马迁,但是也很明白事情的原委,厚待了逃回长安的李陵的部下,也没有株连。
第二题
这段一定要仔细看参考书中的故事了。故事中提到“他曾三次大规模出游....”司马迁向南只到了“江、淮、湘、浙”一带,也就是长江流域。他没有到“南海”那么远。
司马迁担任过两个重要官职,一个是子承父业的“太史令”,另一个是受刑后的“中书令”。
第三题
东汉的时候,才被称为《史记》,之前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这本书,当时就有散佚。后人有所增补,比如,咱们之前提到的《孝武本纪》大部分,就是后人重写的。咱们小时候学的“西门豹治邺”,《史记》中的这段就是褚少孙补写的。
司马迁当时是有罪的人,书中也涉及到当时的统治者,他的这本书,是怎么公开流传的呢?《汉书·杨恽[yùn] 传》解释了原委。原文是:
恽母,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
原来啊,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曾官至宰相,与司马迁之女生二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太史公书》,拿出来给他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刘询[xún]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就上书汉宣帝,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书。
第四题
《史记》最后的结束时间是汉武帝太初四年。这在《太史公自序》(《史记》末卷)中提到过。原文: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qì] ,百三十篇。
讫就是事情完结的意思。
第五题
《史记》的内容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刚好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之前大致介绍过。这里介绍下表,就是大事年表,按顺序,把每年的大事一一排列,这个相当费精力,但是也特别有用,一目了然。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这也不难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参与指定“太初历”了。
《史记》全书大约50多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很多小朋友就读过《论语》。《论语》全篇大约1万多字。算下来,《史记》相当于50多本《论语》。
当时的书,都是写在小竹片上的,《论语》就好几捆了。你可以想想《史记》得多少?熟读《史记》的话,那就相当博学了。
那个时候,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识字读书。就算能读书,涉及的知识面也达不到这种广度。司马迁的后人杨恽能有机会读这样的“百科全书”,可想而知简直是老鼠掉进蜜罐里。
更重要的是,重要的人物后面,司马迁都有一段评述,总结得失、评价历史,这就相当于“考前划重点”,也难怪杨恽每次都热泪盈眶,他读的不仅是“传说”,还是司马迁自己的人生。
司马迁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