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给什么样的人(今天说说古代谥号是怎么一回事儿)
谥号是给什么样的人(今天说说古代谥号是怎么一回事儿)谥号的由来谥号是中国古代对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之前认为,谥号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对死去之人,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的寓评,但是从周代《献侯鼎》的铭文中有: "唯成王大华,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字样,说明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所以推测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很多朋友认为,只有皇帝才有谥号,并且是死后才有的谥号,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谥号的定义谥号属于汉文化中的特有产物,除中国之外,在东亚同属汉文化圈中的朝鲜,越南,日本也有谥号之说,今天我们只说正统的中国谥号文化。
历史百科第220220期:
中国历史渊远流长,之间我们讲述过了古代国号的由来,也说过了古代君主,后宫嫔妃,储君以及君位继承制度。从本期开始,我们开始讲述另外一个章节,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下面这张图是在清东陵的裕陵小碑楼拍摄的,在碑上用中,满,蒙三种文字刻有“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这里就包含了本期将要讲述的内容-中国古代的谥号。
裕陵,是清朝乾隆的陵寝,裕陵就是他的陵号,也就是陵墓的名字,碑文中那句是乾隆皇帝的全称,这里并不是指人的名字全称,而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其中【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这22个字是乾隆皇帝的尊号;【纯皇帝】是乾隆皇帝的谥号。但是按照通常来说,现在广义的谥号定义是包含尊号的。
很多朋友认为,只有皇帝才有谥号,并且是死后才有的谥号,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
谥号的定义
谥号属于汉文化中的特有产物,除中国之外,在东亚同属汉文化圈中的朝鲜,越南,日本也有谥号之说,今天我们只说正统的中国谥号文化。
谥号是中国古代对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之前认为,谥号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对死去之人,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的寓评,但是从周代《献侯鼎》的铭文中有: "唯成王大华,在宗周,赏献侯嚣贝,用作丁侯陴彝" 字样,说明在成王生时已称"成王",所以推测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
谥号的由来
目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记录有关谥号最早的书籍是《逸周书·谥法解》,在书中对立谥制度的起源有描述:
周公旦,大师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谥者。行之迹也。
据记载,是周中期周公旦和太公望所制谥,用以如实反映逝者的生前事迹与功劳。另外,这本书还将谥字的解释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另外还创造出新拟的谥字与谥解,后来各朝的谥号的制定方法都是按照这个为纲。《谥法解》的出现使此后的谥法提供了理论的根据。
唯一不用谥号的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西周开始,直至清朝宣统退位,只有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没有用过谥号这种制度,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朝。当时的秦王政,统一六国之后,不仅开创了“皇帝”之始,更是认为谥号乃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制度,所以直接把这种制度废除了,而作为代替的是改用计数的方式,如秦二世。
另外,在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也没有用过谥号制度,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之说。
谥号的字数
谥号的字数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在先秦时期,一般以用一个字的比较常见,例如:周幽王的【幽】,秦穆公的【穆】,晋文公的【文】;还有用二个字的,例如:秦昭襄王的【昭襄】,赵武灵王的【武灵】;另外,还出现过三个字的,例如:卫睿圣武公的【睿圣武】。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秦朝之后,废除了谥号之法;等到了汉朝,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还正式设立了一个官职-大鸿胪,用来专门管理谥法。而汉朝对于皇帝的谥号多为两个字,例如:汉文帝刘恒的谥号全名就是【孝文】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汉朝的谥法制度。
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更多字数的谥号,例如:唐高宗的谥号最初是【天皇大帝】(武则天临朝时追谥),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又加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到了从武则天开始,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之后的朝代在谥号前把皇帝生前的尊号也一并加入,例如明朝皇帝一般采用17个字,清朝通常为23个字,例如:乾隆皇帝的谥号(尊号 谥号)。
谥号最长的帝和后
中国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帝是努尔哈赤,在乾隆元年,加谥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25个字。
而清朝的慈禧是中国历史上皇后和后妃中谥号字数最多的人,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一共23个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谥号的皇帝,是清朝的光绪皇帝,他的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一共21个字。
谥号的种类
既然谥号是对人的生前事迹评定,那么对于谥号的使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褒奖类的谥号,也被称为上谥
例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武】表示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壮】和【刚】则为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属之。【忠武】是作为武将谥号之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时期的尉迟恭,郭子仪,南宋的韩世忠和岳飞,明朝的常遇春,都被谥号为忠武;而【文正】则是朝官谥号之极,北宋的范仲淹,司马光,清朝的刘统勋,曾国藩,都被谥号为文正。
在历朝皇帝的谥号中【文】、【武】是最高的赞誉,所以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经常使用文、武。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晋文帝和晋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和唐太宗(初谥文皇帝)、清太祖(初谥武皇帝)和清太宗(谥文皇帝)。
二. 贬义类的谥号,也被称为下谥
例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历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晋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但是,这类贬义的谥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机率其实并不多,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11年,帝王国君324人中,仅有9位君主得到了贬义类的谥号。
三. 同情类的谥号,也被称为中谥
例如: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折;晋愍帝司马邺的【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汉哀帝的【哀】表示惨苦,可怜。
四. 不是由官方评定的,而是被朋友,门生私下议定的谥号,这类谥号统称为私谥
例如:陶渊明被亲友私谥【靖节先生】,王通被门生私谥【文中子】。
虽然谥法中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但是用在遭遇某类特定命运的皇帝身上之后,有些字在后世的意思就有所改变。例如:【惠】本为褒奖类的,但在汉惠帝以及晋惠帝司马衷以后,就不再适用于褒奖了。同样,还有【献】字用于汉献帝,【恭】用于晋恭帝司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身上之后,恭帝、献帝、顺帝等就成了失位之君的常用谥号。
另外,还有从不好的意思转变为赞美的字,例如:【昭】字,在战国之前多用于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如周昭王(南征不返)、楚昭王(失国)、鲁昭公(被逐)、齐昭公和晋昭公(国势中落)、晋昭侯和宋前昭公(无道被杀)等。但自战国以后,谥“昭”者多为令主,“昭”字由贬义转为褒奖。
谥号一般来说,从唐朝开始就不再单独使用了,一般与庙号,尊号结合或者全称结合而用,就例如上面我们提到过的努尔哈赤的谥号中包含了尊号,乾隆裕陵小碑亭中的石碑上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全称。
#历史##历史百科##谥号# #中国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谥号最差的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