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简短文字版(历史寓言之三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简短文字版(历史寓言之三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摆渡过河时,一不小心把佩剑掉进水里,看客都替他着急,但楚人却不慌不忙在船上做了个记号,等到靠岸时,才沿着记号下水找剑,这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用静止的思维看待变化的问题。刻舟求剑的人,傻得可笑,而历史上活生生的案例又在反复上演,特别是战争中,这么死脑筋的“楚人”有不少。
第一计,远交近攻。打这一仗,是晋国给宋国帮忙,从道义上讲,他这是义举善举,容易赢得同情和互助。开战前,晋国已经部署好外交策略,团结了秦、齐这样的大国,从而相对孤立了楚国联军。同时,晋国迅速攻下曹、卫两国,还暗自许诺,让曹、卫两国复国,让他们与楚国断绝关系,并扣留楚国使者,从而对楚国形成众叛亲离的外交压力,诱使楚国大将子玉速战速决。
第二计,树上开花。开战初期,晋国有一路军队由下军副将胥臣统率,专门迎对楚国联军的陈、蔡两国杂牌军,为了迷惑对手,胥臣用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造成凶猛假象,从而乘乱乘势击败陈、蔡军队,成功瓦解和动摇了楚国联军。拉大旗做虎皮用好了确实管用,这场小胜为后来的大胜奠基了士气基础,也为后来的佯败创造了条件。
第三计,以逸待劳。重耳既然动了那么多心思跟楚国开战,目的就是打垮楚国,建立自己的霸业,这个道理很明显,自然不会把退避三舍这样的承诺当回事。不过,他还是这样做了,只不过没安好心,这是他诱歼楚军的关键一步,也是最后一环。楚军统帅子玉不但是个急脾气,还是个死脑筋,不会辩证看待晋军退避三舍的真实意图,只当是文艺青年投桃报李秀个场子,一口气追上去钻进了晋军的圈套。当吃饱喝足睡够的晋军战略反扑时,累的气喘吁吁的楚兵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基本上一触即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