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疑心重为何能取江山(朱元璋取金陵背后真相如何)
朱元璋疑心重为何能取江山(朱元璋取金陵背后真相如何)红巾军方面当然以朱元璋为首,但是此时的朱元璋绝不是《取金陵》中众星捧月的“主公”。此外,元军的大将还包括湖广平章阿鲁辉、中丞蛮子海牙、集庆地区民兵元帅陈野先之侄陈兆先等人。这且不论。朱元璋攻取金陵(集庆路)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这一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37岁,妥懽帖睦尔至顺四年(1333)六月即位于上都,是年14岁,单从年龄上看,1356年元顺帝有一个到婚嫁年龄的女儿当然也有可能,但是没有史料有相关记录,集庆路的守将更不是什么驸马。元顺帝长子爱猷识理答腊生于1339年,关于其女儿史书并无明确记载赤福寿的原型是御史大夫福寿,是集庆路元军的最高长官——他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集庆路达鲁花赤(品秩与路总管相同,但实权大于路总管),当时集庆路的达鲁花赤是达尼达思。
《取金陵》是一部花脸花旦并重的传统戏剧目,又名《凤吉公主》,现在能看到的较新的视听版本是阎岚秋版 (2016年上海京剧院“京武会”武戏专场演出季版),本剧源远流长,有着比较悠远的传承,在《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的元代戏部分,就著录了皮黄《取金陵总讲》(原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取金陵》出自《英烈传》第十六回《定金陵黎庶安康》,大致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以《取金陵总讲》为主要依据):
朱元龍(即朱元璋)想要寻找建都之地,李文忠和徐达一起推荐金陵(即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朱元龍于是命令元帅徐达兵发金陵攻取之。元朝驸马赤福寿知道红巾军欲攻取金陵,便派曹良臣趁徐达兵疲,攻其不备,自己带领大军押后。曹良臣偷袭不成,反而被徐达军打败,本人也被劝降。之后,吴福奉命劝降赤福寿,但是赤福寿既身受皇恩,也不愿辜负公主(其妻子,剧中设定为元顺帝长女),遂自刎而死。武艺超群、万夫难敌的公主得知丈夫死讯,愤而出兵,终于败于城下。朱元龍率部进驻金陵。
《取金陵》中的赤福寿形象,角色为净即花脸
朱元璋攻取金陵(集庆路)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这一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37岁,妥懽帖睦尔至顺四年(1333)六月即位于上都,是年14岁,单从年龄上看,1356年元顺帝有一个到婚嫁年龄的女儿当然也有可能,但是没有史料有相关记录,集庆路的守将更不是什么驸马。
元顺帝长子爱猷识理答腊生于1339年,关于其女儿史书并无明确记载
赤福寿的原型是御史大夫福寿,是集庆路元军的最高长官——他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集庆路达鲁花赤(品秩与路总管相同,但实权大于路总管),当时集庆路的达鲁花赤是达尼达思。
此外,元军的大将还包括湖广平章阿鲁辉、中丞蛮子海牙、集庆地区民兵元帅陈野先之侄陈兆先等人。这且不论。
红巾军方面当然以朱元璋为首,但是此时的朱元璋绝不是《取金陵》中众星捧月的“主公”。
之前谈古论金在已经发布的《都说朱元璋成大业靠的“缓称王”战略,那么到底缓到了什么时候?》提到:
这个翼元帅(谈古论金按:朱元璋以左副都元帅的身份兼任镇守太平府的翼元帅)实际上级别不高,只是一府之地的军事主官,朱元璋真正体制上的权力源泉还是他依旧兼任左副都元帅,但专职守卫太平府,使得他已经有了“高筑墙”的资本。
这年冬天,郭天叙、张天祐战死。据俞本《纪事录》记载:“上独任元帅府事。”
不过,虽然朱元璋事实上成了全军首领,但是官职并没有变动。
至正十六年(1356),元朝江南行台驻地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被朱元璋部攻克,他被龙凤政权任命为行枢密院同佥。
攻取集庆路,无论对于明朝开国历史还是朱元璋本人,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然而无论之前朱元璋是小明王龙凤政权下属的元帅,还是之后论功行赏变成小明王龙凤政权的枢密院官员,朱元璋的具体身份虽然有所变化,但是他与下属之间还是同僚的关系,根本没有所谓的“君臣之分”。
朱元璋画像中并非慈祥仁厚外貌的那一种
《取金陵》连环画
我们注意到,在攻取集庆路之后朱元璋所任的行枢密院同佥,高于翼元帅一个级别,位次在都元帅之前,他新获得的这个枢密院官员的身份,与下属诸元帅、总管有着本质的不停,但这个官职毕竟只略微高于都元帅,本质上也还是武将官职,甚至还没有跻身小明王龙凤政权的大臣之列。
与此同时,郭子兴的儿子郭天爵、号称“邵六元帅”的邵荣、赵继祖、宋朝用等濠州红巾军早期将领,作为濠州红巾军的“正牌”代表人物,在江南红巾军中的地位实际只能算是朱元璋的同僚,特别是邵荣,在很大意义上与朱元璋不相上下,互相抗衡——邵荣直到1362年才被朱元璋以所谓“谋叛”的罪名处死。
而即使是徐达、李善长、常遇春、汤和等人,在邵荣被铲除之前,理论上也不是朱元璋的“臣下”。
取金陵那一年的形势地图
也因此,《取金陵总讲》中下引的这些念白和唱词,其本身描述的状态与历史真实有很大的距离:
稳取江山开锦绣,指日瑶堦宇宙通。
孤朱元龍,自得娘舅郭广卿之基业,稍夺大元江土。只是未得立帝之所,不知何处方能建都。
吾主洪福齐天就,大元气数已终週。顺帝无道贪酒色,吾师脱脱一命休。威震金陵赤福寿,能征惯战少智谋。人马撤至中山口,收伏良臣定龙楼。
吾主仁慈宽德厚,赏罚公平勋必酬。同心协力开锦绣,美名标在五凤楼。封妻荫子传流后,奖功酬劳封王侯。
新主元龍,应天顺人,功之懋锡,霸之灭罚,故而万民归心,指成帝统。
臣请主公盘查仓库,挂榜安民。
后帐摆宴,与元帅、众卿贺功。
无论是朱元璋的自称(孤),还是攻取金陵的目的(立帝建都之所),还是徐达等将领对朱元璋的称呼(吾主、新主、主公),又抑或是对朱元璋事业的描述(稳取江山开锦绣、指日瑶堦宇宙通,同心协力开锦绣,奖功酬劳封王侯,应天顺人,万民归心、指成帝统),都指向朱元璋此时已经把称帝的目标和意图摆在台面上,未来皇帝的冠军相已经显露无遗。
这和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的发展壮大的史实和他“缓称王”的战略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缓称王”不仅是指王的名分,同时也是指避敌锋芒的战略。
但是,戏曲本身反映的是民间比较草根的观念和认知,之所以如此,非常可能是因为,在明朝官方的叙事方式中,从至正十五年(韩林儿龙凤元年,1355)红巾军渡江之初开始,朱元璋就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全军统帅,君臣之分已定,随着之后其部不断胜利和发展壮大,自然而然走到了称王建国的这一步。
这种不顾朱元璋实际上直到至正二十四年(韩林儿龙凤十年,1364)才真正在实际上摆脱韩林儿龙凤政权高官的身份称王建国的事实而篡改历史记忆的方式,确确实实奏效了,《取金陵总讲》、《武挡山总讲》、《拿彩石矶全串贯》、《战太平全串贯》、《江东桥全串贯》、《挡谅全串贯》(均见《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的元代戏部分)中所反映出来的民间历史记忆中,朱元璋早早就是真命天子,是天命所归、万民归心的皇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
《取金陵总讲》中朱元龍还有这样的念白:
濠梁起义聚英雄,弄假成真任纵横。
这句念白的梗其实很有趣,民间传说朱元璋登基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本是沿路打劫,不想弄假成真。
用这句话作为朱元璋的定场诗,有点骂人不带脏字的感觉,虽然剧作者未必是这个意思。
而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朱元璋的其兴也勃一样,同样也有一种弄假成真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