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木兰诗略写战争(策勋十二转浅析木兰诗的)
为什么木兰诗略写战争(策勋十二转浅析木兰诗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两种说法最纠结的地方,也是争论不下的关键之处,就是《木兰诗》中的这样几句诗:今天,我们不去解读《木兰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及教育意义,而探讨一下《木兰诗》存在争议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它所产生的年代。北宋时期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在题解中说,“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行业专家都有不同的判断和争议。目前,意见比较集中的有两大说法,一是唐朝说,二是北朝说。
文|鹤鸣甘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多么耳熟能详的一句诗,虽然学生时代早已久远,但是课堂上高声背诵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尤其到了末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同学们的脸上更是泛有害羞的青涩。
这首诗就是与《孔雀东南飞》并称我国长篇叙事诗“乐府双璧”的《木兰诗》。
刘亦菲之花木兰
今天,我们不去解读《木兰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及教育意义,而探讨一下《木兰诗》存在争议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它所产生的年代。
北宋时期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在题解中说,“按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也”。
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一直到现在,行业专家都有不同的判断和争议。目前,意见比较集中的有两大说法,一是唐朝说,二是北朝说。
两种说法最纠结的地方,也是争论不下的关键之处,就是《木兰诗》中的这样几句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袁咏仪之花木兰
其一,诗句中“天子”和“可汗”是否存在混用?古代的史学名家们,多数人认为可汗、天子是两个人。
主张“唐朝说”的学者认为,天子指隋、唐皇帝,而可汗指受其指挥的突厥或吐谷浑部落首领,中国皇帝能指挥可汗,只在隋、唐时期的皇帝才有这个可能,故这被当成此诗作于唐代的一个证据。
然而,主张“北朝说”的学者,则认为可汗、天子应为同一个人,反映了北朝之时异族当皇帝的情形,但对北朝皇帝天子、可汗的叫法并用,并未举有说服力的例证。
这里,笔者有一个中和的观点,即可汗、天子为一人,且只为唐皇帝可有,特别指出的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
汤唯之花木兰
大唐贞观年间,在东突厥和薛延陀相继被唐朝消灭之后,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联盟就只有回鹘了。正因为大唐的势力太过于强大,回鹘的首领吐迷度便联络了草原各部一起投靠了唐朝。
可是呢,按照草原部落惯例,不能没有可汗,他们一致推选唐太宗李世民为可汗,汗号“登利可汗”。“登利”就是“腾格里”,也就是天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草原各部落的“天可汗”,他就是可汗与天子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因此,诗句中的“可汗”和“天子”为一人,且只能是唐太宗李世民。
其二,“尚书郎”这种称呼,只见于隋以前吗?《历代职官表》引《通典》说:“(隋文帝)开皇三年置员外郎,今尚书员外郎自此始,以前皆谓之尚书郎,或谓之侍郎。”所以,“北朝说”认为,若此诗作于唐、叙唐事,就不可能用已过时的官称。
同时,举杜甫的一句诗“老儒不用尚书郎”为例,又引清朝乾隆进士杨伦《杜诗镜铨》中的说法称,这是杜甫化用了《木兰诗》的成语。
殊不知,杜甫这首诗名曰《忆昔二首》,作于公元760年之后,此时他做了一生中最体面的官——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也是杜甫又称“杜工部”的由来,实际上这个“杜工部”称号有点偏颇。
我们看看唐代的官制吧。(见下图)
唐朝官制图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
“老儒不用尚书郎”中,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也给自己的官帽起了一个优雅的简称“尚书郎”,实际上它的全称为“尚书省检校工部员外郎”。
我们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吧,公元828年,诗人白居易升迁刑部侍郎,喜形于色,写诗留念,诗歌名曰《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全诗如下:
亲宾相贺问何如,服色恩光尽反初。头白喜抛黄草峡,
眼明惊拆紫泥书。便留朱绂还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
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
此时,白居易自称“尚书郎”,他是“尚书省刑部侍郎”,怎么能说唐朝没有“尚书郎”之说呢?
又是刘亦菲
又有与白居易同时期的中唐诗人周彻也写有《尚书郎上直闻春漏》一诗:
建礼通华省,含香直紫宸。静闻铜史漏,暗识桂宫春。
滴沥疑将绝,清泠发更新。寒声临雁沼,疏韵应鸡人。
迥入千门彻,行催五夜频。高台闲自听,非是驻征轮。
我们且不说,诗题中的“尚书郎”,来看“上直”二字,就很中规中矩了,意思和向朝廷“上书言事”一样,直言自己的意见与主张。
因此,“北朝说”的主张也不攻自破。
其三,“策勋十二转”中的数字“十二”是虚指吗?这是判定《木兰诗》为唐朝时期的又一大证据。
大唐帝国能维系289年,尤其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巅峰时期。这里面,唐朝的军治武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其中,勋官制度在调动军队积极性,造就社会尚武氛围等方面居功至伟。
还是刘亦菲
据《新唐书》记载: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
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平民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文可以由科举入仕,武可以凭借军功入仕。
《木兰诗》中所写的“策勋十二转”正是唐代勋官制度的典型现实表现。
一介平民,花木兰替父从军,立战功受奖赏,也是制度所定,理所当然,只不过女流之辈,不得不辞,令人遗憾罢了。
实际上,在拓拔鲜卑族南下中原时,女子以女妆出入营垒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在大唐帝国建立之后,军队中才没有了女性。
故此,可以确定《木兰诗》产生于唐朝。
最后结局还是刘亦菲
总之,笔者上述所谈,也是一家之见,不管是唐朝说,还是北朝说,皆是史学研究的范畴分支,但无论如何,都影响不了花木兰这位巾帼英豪的伟大形象,只能使她历久弥新,愈发芬芳。
花木兰是我国历史的骄傲,更是我们当代人增强民族自信、迈出奋进步伐的航标。
问我何所欲,男儿当自强,干事创业焉能只顾“尚书郎”!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李蓉《从唐代勋官制度说起》
2、中华文史论丛:《木兰诗》作者和写作年代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