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讲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讲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下,北魏境内的起义就一直没有平息。从北魏建立到孝文帝执政的100年中,北魏境内的起义多达80多次。比较有名的是445年关中地区的卢水胡盖吴起义,人数多达10多万,关中各族响应,最终在拓跋焘的御驾亲征、几经周折下才被平息。士族分布鲜卑族其次,北方的阶级矛盾依然剧烈。东汉以来,北方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了门阀士族,他们广占土地,修建坞堡,缮制甲兵,垄断地方大权,成为了割据势力。这些士族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破产,沦为了部曲、佃客甚至奴婢。根据《中国人口史》的资料显示,当时全国有一半的人口沦为依附民。士族不仅侵占土地,而且还隐蔽人口,影响国家的赋税。北魏初期,推行了简单的宗主督护制。将北方的士族分为“三等九品”,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征税。而宗主督护制就是统治地方和征税的官员。由于士族隐瞒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使得贫富难辨,史称“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而官吏又和士族勾结,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时隔150年,北方再次恢复了和平,为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此时的北方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还十分剧烈,统一后的北魏危机四伏。为了长治久安,北魏不断推行汉化改革,而其中的的孝文帝改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典范。孝文帝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的经济恢复、儒学的复兴,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也为中国再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一,危机四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从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到439年拓跋焘灭北凉,鲜卑拓跋氏三代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统一了北方。随着北方的走向统一,北方的经济文化也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在经济上,拓跋氏劝课农桑,崇尚节俭,计口分田,使得北方农业生产趋于稳定,许多游牧民族也逐渐从游牧转为了农耕。在文化方面,拓跋氏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加速了北方的儒学复兴和民族融合。胡三省说:“北魏自平凉后,儒学始振”。
拓跋焘
但是,北魏在统一后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首先,鲜卑族初入中原,其典章制度还带有强烈的草原风气,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所谓“胡风国俗,杂相揉乱”。拓跋氏在征服其他民族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屠杀和掠夺,许多汉族沦为了奴隶和杂户。在战争中,其他族的人民充当前锋和步兵,鲜卑族则在后方督阵。许多汉族士族被纳入了统治集团,但是他们难以掌握实权,容易遭到排挤,著名的元老崔浩就因为得罪鲜卑贵族和被杀害。因此,当时北方民族矛盾还是十分尖锐的。
鲜卑族
其次,北方的阶级矛盾依然剧烈。东汉以来,北方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了门阀士族,他们广占土地,修建坞堡,缮制甲兵,垄断地方大权,成为了割据势力。这些士族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破产,沦为了部曲、佃客甚至奴婢。根据《中国人口史》的资料显示,当时全国有一半的人口沦为依附民。
士族不仅侵占土地,而且还隐蔽人口,影响国家的赋税。北魏初期,推行了简单的宗主督护制。将北方的士族分为“三等九品”,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征税。而宗主督护制就是统治地方和征税的官员。由于士族隐瞒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使得贫富难辨,史称“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而官吏又和士族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士族分布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下,北魏境内的起义就一直没有平息。从北魏建立到孝文帝执政的100年中,北魏境内的起义多达80多次。比较有名的是445年关中地区的卢水胡盖吴起义,人数多达10多万,关中各族响应,最终在拓跋焘的御驾亲征、几经周折下才被平息。
二,孝文帝改革的前奏——冯太后改革465年,北魏第五代皇帝拓跋濬逝世,年仅12岁的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而拓跋濬的中宫皇后冯氏成为了太后,也就是著名的冯太后。467年,拓跋弘之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暂时停止临朝,将国家大事交给拓跋弘处理,自己则专心抚育拓跋宏。但拓跋弘罢黜了冯太后的心腹之人,企图完全掌握大权,两人的矛盾凸显出来。471年,冯太后逼迫拓跋弘退位,拓跋宏继位,是为孝文帝。476年,冯太后又软禁了拓跋弘,不久之后,拓跋弘离奇去世。于是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开始了改革,这次改革也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
冯太后为汉族人,在执政后也大量启用汉族人才参与国政。如高允、高闾、王睿、李安世、游明根、李冲、刘芳等人均得到重用,这些士人大多数都具有治国之才,成为了冯太后的智囊团,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也就是在这些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而进行的。
作为汉族人,冯太后的改革首先是从社会风俗着手的。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带来了许多落后、原始、野蛮的习俗,如同姓通婚、巫术盛行。483年,冯太后下令禁止同姓通婚,成为了汉化改革的先声。冯太后还通过法律的形式定官制、制礼仪、修律令,修定新律“八百三十二章”。484年和487年,冯太后又两次修定律令。通过修订律令,鲜卑族许多的野蛮习俗被清除,减轻了刑罚。
第二,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北魏初期官无俸禄,高级官员可以在战争中分得财物,而地方官员只需要上交一定的贡赋,就肆意搜刮,导致贪污成分文成帝和献文帝都曾经下诏禁贪,但没有效果。484年,冯太后仿效两汉魏晋旧制,规定将赋税收入作为官员的俸禄,禁止官员在俸禄之外贪赃,“禄行之后,脏满一匹者死”。为了贯彻俸禄制,冯太后派遣使者巡查各地,打击贪污之人,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四十余人,北魏的吏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史称“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冯太后墓葬——永固陵
第三,推行均田制。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百姓大量死亡或者南迁,留下许多荒地。鲜卑族进入中原就抢占荒地作为牧场,使得荒地成为了国有土地。在北魏早期,历代皇帝都将部分国有土地分发给百姓耕种,但是规模不大。485年,冯太后在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将这些国有土地分发给百姓耕种,但是国家保有所有权,禁止土地买卖。均田制的推行,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北方经济恢复。该制度一直被延续到了唐朝后期,也是隋唐繁荣的经济保障。
第四,推行“三长制”。如果说均田制是为了保护自耕农,而三长制就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为了清查世家大族的隐匿人口、土地的现象,冯太后于486年取消宗主督护制,实施了“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的任务主要是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此后,三长制就成为了北魏的地方基层组织,对限制豪强,保障国家赋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改革赋税制度。在推行三长制和均田制的同时,冯太后也推行了新的租调制与之相匹配。规定每队夫妇每年缴纳粮食一石,布一匹,这使得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与此同时,由于士族被清查出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其赋税也大量增加了。许多隐蔽人口也乘机脱离士族的控制,成为了国家的编户齐民,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增加了国家税收。
490年,冯太后去世,但是她的改革被孝文帝继承下来,并且更大规模的地推动。冯太后的人格有着正反面的巨大反差,她在文成帝去世后曾淫乱男宠,有违背儒家纲常道德,这是被许多史书批评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说,她并没有多少过错。她在政治上奸诈狠毒,杀了不少的政敌,但这反而使得她的改革措施能够雷厉风行地推行,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三,孝文帝的全面汉化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拓跋宏已经年满23,于是开始亲政。孝文帝是冯太后精心培养的帝王,史载“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冯太后曾亲作《劝戒歌》以此告诫孝文帝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又作《皇诰》十八篇讲述自己的为政之道。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孝文帝从小对儒家文化耳濡目染,为全面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魏书》
孝文帝执政后,首先在礼仪制度方法全盘汉化,采用汉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等。在迁都之前,孝文帝还进一步改革刑法,颁布新律令,废除了部分的肉刑。
当时北魏的首都平城,几乎处于塞外,粮食供应比较困难。加强柔然的崛起,平城处于强敌威胁之下。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继续推动汉化改革,孝文帝决定南迁。当时有邺城和洛阳作为选项,邺城是当时北方的经济中心,而洛阳则是文化中心,孝文帝的改革多重视文化方面,因而选择了洛阳。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改革的助力也逐渐增大。此时的鲜卑族分为了三个派别,保守派反对改革,主张保持鲜卑族的风俗,认为汉化后鲜卑彪悍的民风将会被弱化,失去征服力量,鲜卑贵族的元老和太子都属于此派;中间派主张改革,但是反对彻底的汉化;改革派主张彻底汉化,并且认同迁都,主要是汉族官僚支持。
为了能够实现迁都,孝文帝推心置腹地说服了说服了任城王拓跋澄。在拓跋澄的支持下,孝文帝于493年带领百官和军队“南征”,宣称讨伐南齐。当大部队到达洛阳之后,遭遇阴雨天气,孝文帝下令原地待命。此时的保守派害怕南征,希望孝文帝能够停止。于是孝文帝就提出了定都洛阳的计划,大臣们只得相从。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在社会风俗方面推行全面的汉化政策,主要如下:(1)禁鲜卑语,确立汉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断诸北语,从正音(汉语)”,30岁以上的人可以宽容,但是30岁之下的人必须说汉语,不然会降爵黜官。(2),改汉姓。拓跋氏改为了元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的部落一百十八氏皆改为单姓。(3)改籍贯。孝文帝将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平城。(4)易服装,禁胡服。规定少数民族的服装一律改为汉服。(5)通婚姻。提倡和汉族通婚,在孝文帝的带领下,鲜卑贵族纷纷和中原士族通婚,使得两大集团被血缘关系牢牢联系在一起,加速了民族融合。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于是元恂暗中勾结保守派,试图出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立马折返洛阳,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并逼令元恂自尽。就在当年,鲜卑保守派起兵叛变,被拓跋澄平定。此后,保守派势力就基本被铲除,鲜卑汉化已不可逆转。
结语孝文帝因为坚决推行汉化改革,为民族融合,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被视为贤主。隋朝王通评价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南宋儒者叶适评价:“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影响了中国四百年的历史发展,他们的许多政策一直到唐代还在推行,他们的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
推荐阅读均田制的来龙去脉:古人试图创造一个“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社会
北魏是如何统一北方的?鲜卑族为中国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鲜卑族在十六国的优秀表现:成为第一支成功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
统一北方,将宋文帝打的仓皇北顾:拓跋焘不愧是北魏第一雄主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