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有多重(一封信的代价有多大)
一封信有多重(一封信的代价有多大)琅琊王氏鼎盛时期,王氏门人占据了朝堂75%的官职。整个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共出“三公级高官”54人、省部级高官87人,光吏部尚书就有25人之多,再加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文化领域的扛旗式影响力,琅琊王氏被时人赞为“华夏首望”。琅琊王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是华夏顶级贵族世家,他们的家族历史是以“千年”为计量单位的,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皇位花落谁家,王谢们都不愁找不到官做,而且还得是大官。尤其是到了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自身力量弱小,琅琊王氏抓住了司马睿创业初期“资金”匮乏的良机,通过政治作秀 资本注入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王家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担任大将军,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公元549年12月·建康城乌衣巷
一大队如狼似虎的士兵冲进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的府邸,顷刻间哭喊声、求救声和撕打声响彻内外。门外一位身材矮小、目光凶狠的将军骑马矗立,嘴中喃喃自语:“我说过,我要把王谢娇女全部赏给士兵,今日我做到了。”
乌衣巷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是华夏顶级贵族世家,他们的家族历史是以“千年”为计量单位的,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皇位花落谁家,王谢们都不愁找不到官做,而且还得是大官。
尤其是到了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自身力量弱小,琅琊王氏抓住了司马睿创业初期“资金”匮乏的良机,通过政治作秀 资本注入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王家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担任大将军,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鼎盛时期,王氏门人占据了朝堂75%的官职。整个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共出“三公级高官”54人、省部级高官87人,光吏部尚书就有25人之多,再加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文化领域的扛旗式影响力,琅琊王氏被时人赞为“华夏首望”。
与琅琊王氏顺风开局不同,陈郡谢氏没有在东晋开国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他们一直在朝中猥琐发育,直到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时终于六神装在身。
当年,前秦皇帝苻坚率百万之众,以“投鞭断流”的气魄滚滚南下。此时长江以北的割据势力全被肃清,阻碍苻坚一统天下的只剩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淝水之战令谢家一举成名
陈郡谢氏那个常年在东山隐居的谢安临危受命、东山再起,指挥族中子弟谢玄、谢石大破前秦军,为东晋存续立下不世之功,也使陈郡谢氏一举成为与琅琊王氏并驾齐驱的顶级门阀世家。
高贵清高了不起 四大门阀互相联姻
东晋灭亡之后,宋、齐、梁、陈纷纷登场。
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组成了掌握南朝实权的“四大家族”,他们在内互相通婚,在外互相扶持,很快成为“上品士族”代言人。
无论谁上台,四大家族都稳坐中枢,他们已经混到了不受改朝换代影响的高度。
据我所知,在此之前和之后,中国只有两个家族拥有无视朝代更替的影响力,一个是“大成至圣先师”曲阜孔家;另一个是“正一真人三天法师”龙虎山张家。
衍圣公府
地位高了,眼光就高了。在梁朝时,东魏大将侯景叛魏归梁,留在京城当人质的家人全部被杀。
天师府
为了传宗接代,侯景向梁武帝萧衍写信求娶王家或者谢家的嫡女为妻。萧衍阅信后苦笑一声,王谢嫡女就连皇族也不一定说娶就娶,更何况侯景这个羯族蛮夷。他给侯景回信写道: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萧衍的潜台词是王谢门槛太高,你不配,我建议你娶次一级的“顾陆朱张”中的朱、张家族女子。有一说一,以侯景的家世,朱、张家族的女子他也不配娶,萧衍这么说已经给侯景很大的面子了。
然而,侯景却不这么认为。
他坚信这是南朝君臣看不起他,再加上当时有传言称,萧衍打算将侯景捆绑后送回东魏替换被俘的萧渊明,侯景于是铤而走险,率领区区八百人反叛南梁。
侯景区区800人竟然成功了
当时,驻守在侯景周围的梁军多达四万,可他们不但没扑灭侯景的星星之火,反而助推他成为“燎原之势”。
侯景进军的过程本文省略,只说结果——不到一年,侯景攻破南梁都城建康
在建康城“诗书传家、坐而论道”上百年的王谢家族可遭了秧。
他们本以为还会像宋齐梁陈改朝换代时一样超然物外,坐等新主子上门求自己当官。
哪成想,侯景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时刻记着当初求婚被拒之仇。
于是,在攻破建康城的当天,他率军直扑乌衣巷,将华盖云集、置酒高会的王谢家族一网打尽。
昔日天之娇女今日委著尘土
王谢家族所有在京男性一律当街处死,女子一律充军为奴。
可怜那些锦衣玉食、素手拈香的天之娇女无辜蒙冤、委身泥尘,她们再也不能与“翩翩佳公子”谈情说爱了。
经此一劫,往日繁华的乌衣巷化为白地,昔日高高在上的王谢士族灰飞烟灭:
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几百年后,刘禹锡途经乌衣巷,看着满地杂草,他有感而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王谢散了,新的世家又崛起了——“五姓七望”
他们逼得皇帝重修《氏族志》,他们让统治者被迫发明了科举制度。
白马之祸让世家从此消失
他们的传奇丝毫不比王谢逊色,他们的女子比王谢更加高不可攀。
直到二百多年后那个瘟神导演的“白马之祸”,以一殇黄河浊流吞噬了“清流”最后的荣光。
从此,中国政治以一种狠辣决绝的手段彻底根除了贵族垄断做官和做学问的局面,喊了2000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此真正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