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2、地支计时法在汉朝被首先使用并在后世不断被改进需要注意的是,最早在先秦时期,一天是只有十个分段的:白天为朝、禺、中、晡、夕,晚上为甲、乙、丙、丁、戊。即便是后来一天被分成十二段后,夜晚依旧只有五个时间段,每段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古代的夜晚只有十个小时,对夜生活相对匮乏的古代人来说,似乎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安排。而在史书中的许多有识之士“睡半夜起五更”的记载,将其换算过来的话,也就是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其勤奋刻苦程度可见一斑。也因此,古人根据天色将一天的昼夜分为了十二个时间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而从这些名字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命名其实是跟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日出便是指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即凌晨一至三点;食时是指吃早饭之时,即早上七至九点;人定则是指人们普遍安然入睡之时,即深夜二十一至二十三点。夜半子时几乎可以说,什么时间段内的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1)

时刻对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时间的计量对人们来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确切的时间观念,才构成了这个完整的社会,使世界的运转都显得井然有序起来。而在古代,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都因为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颇为麻烦和笨重,但依旧对古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有效帮助。尤其是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后,这些计时方式和器具也变得愈发完善,并逐渐多样化。同时,从探析古代社会生活来看,对这些方式和器具作出一定讨论,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依据天色而定的计时方法

1、辨别天色来区分时间段

对古人来说,观察天色是最为重要且方便的计时方法。随着一天当中太阳的东升西落,天色也随之呈现出从朦胧到明亮再到黯淡最后到黑暗的特点,显著醒目。即便是在阴天,天色依旧会随之变化,虽然不如晴天那么清晰,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还是会有个大致观念。

也因此,古人根据天色将一天的昼夜分为了十二个时间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而从这些名字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命名其实是跟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日出便是指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即凌晨一至三点;食时是指吃早饭之时,即早上七至九点;人定则是指人们普遍安然入睡之时,即深夜二十一至二十三点。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2)

夜半子时

几乎可以说,什么时间段内的事情最具有代表性,那么该时段便以这件事命名。而在我国古代的众多诗歌里面,这些名字也是常客,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需要注意的是,最早在先秦时期,一天是只有十个分段的:白天为朝、禺、中、晡、夕,晚上为甲、乙、丙、丁、戊。即便是后来一天被分成十二段后,夜晚依旧只有五个时间段,每段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古代的夜晚只有十个小时,对夜生活相对匮乏的古代人来说,似乎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安排。而在史书中的许多有识之士“睡半夜起五更”的记载,将其换算过来的话,也就是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其勤奋刻苦程度可见一斑。

2、地支计时法在汉朝被首先使用并在后世不断被改进

汉武帝时,一天仍然被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段一个时辰,只不过叫法上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变成了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命名。而十二地支与特定称谓当中表示的时间段其实也是一样的,子时便是二十三至一点,等同于夜半;丑时便是一点至三点,等同于鸡鸣,其后依次类推,并无出入与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将不同地支命为不同时间段的名字,也并非就是随意安排,而是与该地支所蕴含的意义相吻合。如寅是移动、交替的意思,而寅时正好为一天之中日夜交替的时间段;酉是苍老的意思,而酉时正好为一天之中太阳落山、万物将要进入黑暗的时间段。古人的智慧之处,在这个上面展露无疑。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3)

天干地支对照

到了唐宋之后,十二地支计时法开始有了较大发展。人们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与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之中的时间一致。每一部分也被进一步地划分为四刻,一刻正好十五分钟。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古代史书上很多的时刻表达也有了眉头,如午初三刻,便是指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午正三刻,则是指的十二点四十五分。

虽然相较于现在的分秒来说这一方式仍然显得不够精细确切,但在古代已然是一个突破性的创举。至于在年份的计时上,则需要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结合起来,“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由于共有六十种搭配方法,古代的年份也以六十这个数字为周期而循环计时。而人们之所以会有六十大寿这一称谓,与这个周期的存在应该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古代计时工具多种多样但缺陷明显

1、借助太阳的移动来判断时间的圭表和日晷:阴天无法使用

据现有资料证明,圭表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计时工具,早在《周礼》中便已经有了相关的使用描述:定之方中,作于出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而到了汉代之时,圭表已经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计时工具:“长安灵台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太初四年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都有许多圭表的建设和使用记载。

圭表的使用是根据太阳光在一天的不同投射长度来作为基本原理判断时间的,设计上共分为两个部分:垂直竖立于地面上的标杆——表,平放在地上的标尺——圭。为了确保精确度,古人需要十分注意表的垂直和圭的水平,两相结合之后才可以测量日影。另外,圭表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确定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时间,从而达到计算回归年长度的目的,并对新一年历法的起算点作个判断,并不是常见的家用工具。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4)

圭表

日晷发明的时间虽然尚不确定,但大致可以推测出其产生于汉代以前,稍晚于圭表,其工作原理同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太阳一天之内的移动来进行时间确定。它也由两部分组成:铜质的指针——晷针,石质的圆盘——晷表。圆盘呈南高北低方位安放在石台之上,好让天赤道面与晷面始终处于平行位置,而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则指向南天极。到了宋朝之后,日晷和地支即时相结合起来,晷面共分为二十四个部分,对应一天的二十四个时辰。虽然如此,

日晷的缺点仍然十分明显,不仅笨重,而且在阴雨天无法发挥任何作用,依旧不能作为一种普遍的计时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开来。

2、因“结冰问题”而诞生的沙漏

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西周时期才有了真正与漏刻相关的描述,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漏刻在我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是十分长远的。漏指的是装水的壶,通过观察水漏出的多少来作为时间判断的基本依据;刻则是指的带有刻度的浮箭,来标明漏出的水所反映的时间。

这一计时工具是否精确主要取决于水漏出的均匀与否,我国古代历史上对这一工具的多次改进,也是从这一方面入手的。汉代时期,首次出现了能使水保持恒定压力的漏刻设备,之后张衡将这一设备与浑天仪相结合,大大提升了自动它的自动性。到了宋朝,以漏漫为基本原理的莲花漏被发明之后,漏刻的制造就形成了一个定式,并在此后一直沿用。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5)

日晷

由于北方冬天气候寒冷,水容易结冰,漏刻也因此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沙漏便产生,成为漏刻的替代品。其工作原理与漏刻大致相当,只不过内部流动的物体从水变成了沙。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沙漏为明代詹希元发明的“五轮沙漏”,这一沙漏通过将流沙引入到初轮边的沙斗里作为原始动力,从而带动沙漏内部各部分齿轮的运作,最后使中轮轴心上的指针显示出准确的时间,其设计原理与现代时钟相差无几。此外,詹希元还加入了一个十分巧妙的设计,使这一沙漏拥有着自动报时的功能。

计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与改进产生的重要影响

我国古代王朝众多,虽然自汉朝起已经有着以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方法,但在战乱之中,随着前朝的灭亡和新朝的建立,却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时间上的混乱。但天干地支这一纪年方法却贯穿始终,流行了两千多年,从未有过暂停或者断绝,为我国在考古提供了时间判断上的极大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此外,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创造也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比如天干地支当中的寓意和字的解析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许多诗人和作家也喜欢将时间段的名字加入到作品当中,通过对时间的描写来衬托自身的情绪,从而加深整篇作品的感染力,经典文学作品当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用法。

古人没有钟表怎么看时间(地上天多日晷长)(6)

沙漏

总结

随着人类社会的愈发完善,对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自然会提出更加准确的要求,而以上方法和工具虽然仍然有许多的不完善与不方便之处,但依旧满足了当时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从整体的环境来看,现代人显然处于一个更高级与智能的时代,但从智慧和创造性上来看,古人却绝对是不弱于今人的:计时工具虽然从外观和组装上面来看显得比较落后,其原理却与现在许多已经发展几十年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有这些奠基性的发明,才形成了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资料:

1、《科技馆里学知识——古代计时工具初探》

2、《古代计时方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