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岩中花树通俗讲解(从岩中花树的典故谈谈认识论)

岩中花树通俗讲解(从岩中花树的典故谈谈认识论)王阳明的朋友说的没错,一棵野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无干。不管我是否意识到花的存在,花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用王阳明朋友的话讲,岩中花乃是在我的“心之外”。用唯物主义者的话讲,岩中花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物质的。但是,若只有花,即只有认识的客体,没有人来看他,即没有认识的主体,那么认识也是无法产生的。只有当有人来看到它,才会形成特定的认识。但具体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当然在一方面是取决于花本身,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决于看花的人。姑娘看到花,会摘下来插在头发上,她觉得这是个装饰品。药师看到花,可能会连根拔出,放进药袋里,他认为这是好药材。诗人看到花,可能会写下千古绝唱的好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便是诗人看到花形成的认识。这样看来,一旦认识产生了,就必然会打上认识主体的主观色彩,纯粹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认识是不存在的。而且,在认识过程中,一旦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具备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一个哲学流派都有自己的认识论。历史上的认识论虽然林林总总,但以存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为标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唯心和唯物两个阵营。一直以来,这两大阵营在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一问题上,争执不休,莫衷一是。在这里,借用王阳明“岩中花树”这一典故,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岩中花树通俗讲解(从岩中花树的典故谈谈认识论)(1)

王阳明

一谈到认识,必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的主体,一个是认识的客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认识都不会发生,认识论也就无从谈起。从理论上讲,所有有意识的生物,都可以成为认识的主体。但实际上,动物的意识我们人类难于研究,所以一说到认识,我们都假定认识的主体是人,而认识的客体就是人以外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先明确这个前提,然后再来看“岩中花树”这个典故: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树通俗讲解(从岩中花树的典故谈谈认识论)(2)

王阳明的朋友说的没错,一棵野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无干。不管我是否意识到花的存在,花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用王阳明朋友的话讲,岩中花乃是在我的“心之外”。用唯物主义者的话讲,岩中花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物质的。但是,若只有花,即只有认识的客体,没有人来看他,即没有认识的主体,那么认识也是无法产生的。只有当有人来看到它,才会形成特定的认识。但具体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当然在一方面是取决于花本身,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决于看花的人。姑娘看到花,会摘下来插在头发上,她觉得这是个装饰品。药师看到花,可能会连根拔出,放进药袋里,他认为这是好药材。诗人看到花,可能会写下千古绝唱的好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便是诗人看到花形成的认识。这样看来,一旦认识产生了,就必然会打上认识主体的主观色彩,纯粹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认识是不存在的。而且,在认识过程中,一旦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具备了,最终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或者说,占主导地位的往往不是认识的客体,即物的因素,而是认识的主体,即人的因素。

再回到”岩中花树”的典故,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也就是说,并不会产生对于此花的认识。”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时才会形成一个“你”对于此花的认识,具体你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花(即形成什么样的认识),是装饰品,是药材,还是诗,那主要取决于你。从这个意义上讲,此花不在你心外。

没有人的意识之外的花,也没有人的意识之外的世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