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为何投降朱元璋(从私盐贩子到皇帝)
张士诚为何投降朱元璋(从私盐贩子到皇帝)实际情况是随着朱元璋力量的壮大,张士诚日渐窘迫,心气实力全给打没了,留这几个克星在足以应对张士诚。至于李文忠就更牛了,他从19岁起就是张士诚的苦主,更是徐达未来的接班人。徐达还吃过败仗,李文忠没有,在历史记载中也没能找到击败过他的人。朱元璋会说,这是因为张士诚性格懦弱啊。但我们知道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他想怎么说都可以。可在当时,朱元璋并没有忽略这个对手,带出主力的同时,他也留下了几个人专门应付张士诚,他们的名字是:耿炳文、吴良、李文忠。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张士诚的克星。耿炳文后来获封长兴侯,吴良获封江阴候,看封号就知道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啥。这两人一个守长兴,一个守江阴,在十来年里面对吴军数十次进攻稳如泰山,一次也没有让张士诚得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起,朱元璋发动了对张士诚的攻势。
张士诚啊张士诚,你恶心了我整整十年,如今是时候灭了你了。
讲到张士诚,有人会觉得奇怪,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形势那么凶险,张士诚为啥毫无动作,这岂不是他背后偷袭朱元璋的最好机会。
朱元璋会说,这是因为张士诚性格懦弱啊。但我们知道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他想怎么说都可以。
可在当时,朱元璋并没有忽略这个对手,带出主力的同时,他也留下了几个人专门应付张士诚,他们的名字是:耿炳文、吴良、李文忠。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张士诚的克星。
耿炳文后来获封长兴侯,吴良获封江阴候,看封号就知道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啥。这两人一个守长兴,一个守江阴,在十来年里面对吴军数十次进攻稳如泰山,一次也没有让张士诚得手。
至于李文忠就更牛了,他从19岁起就是张士诚的苦主,更是徐达未来的接班人。徐达还吃过败仗,李文忠没有,在历史记载中也没能找到击败过他的人。
实际情况是随着朱元璋力量的壮大,张士诚日渐窘迫,心气实力全给打没了,留这几个克星在足以应对张士诚。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打出手的时候,张士诚有两个选择。
一是背刺朱元璋。
二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背刺朱元璋的好处,是有机会威胁老朱后方,但胜机很小。坏处是万一朱元璋挂了,陈友谅接着就得对付他。
按兵不动,是比较稳妥的做法。对张士诚最有利的局面是双方两败俱伤,谁也不能彻底灭了谁,自己才真正能坐收渔翁之利。这两个人一旦分出了胜负,谁都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最好他们打得难分难解,一直相持下去,这样自己才最安全。
而且,为了防备张士诚,朱元璋在开战几天后又将徐达从鄱阳湖前线调回应天留守,并自信地说“吾以达留守,缓急可百全也”。
徐达之前在浙西长驱直入,打得张士诚叫苦不迭,再加上李文忠、耿炳文、吴良这个阵容,攻守兼备,张士诚吃得消吗?
明知自己军事上不是对手,偏要打肿脸吃胖子,兴冲冲去踢人家屁股。
这不是跑过去找毒打么。
历史上,这事也不是没有,比如金灭辽、蒙古灭金时,宋廷都高兴得不得了,在背后狠踢辽、金屁股,也收复了一些地区。结果,不管是金灭辽,还是蒙古灭金后,下一个目标都直指宋朝。
三角形是最稳固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个人的情况类似,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战国时期的《左传》里就讲得很明白了,张士诚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懦弱。
这是一场赌博,张士诚押的是两人两败俱伤,这样他才最安全。
他差点就成功了,直到陈友谅左眼中了一箭。
天意啊,这一刻,朱元璋和张士诚日后的轨迹都转了个弯。朱元璋仿佛看到了自己荣登大宝,张士诚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历史上这事也不是没有,比如金灭辽、蒙古灭金时,宋廷都高兴得不得了,在背后狠踢辽、金屁股,也收复了一些地区。结果,不管是金灭辽,还是蒙古灭金后,下一个目标都直指宋朝。
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孙刘联盟才有可能抗拒曹操,一旦联盟破裂,谁也无力单独抵挡曹魏大军。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个人的情况类似,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战国时期的《左传》里就讲得很明白了,张士诚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懦弱。
这是一场赌博,张士诚押的是两人两败俱伤,这样他才最安全。
他差点就成功了,直到陈友谅左眼中了一箭。
天意啊,这一刻,朱元璋和张士诚日后的轨迹都转了个弯。朱元璋仿佛看到了自己荣登大宝,张士诚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攻击,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开始,打到第二年四月,东吴军已被赶出了长江以北,连张士诚老家高邮都被攻下。
张士诚并没有什么选择,押注失败后他就成了瓮中之鳖。朱元璋挟平定陈友谅之余威,地盘广大,兵员充足,这时他已不必担心被人背后捅刀,一门心思就是对付张士诚。
张士诚在他眼里已经是个死人,不过总攻开始前,朱元璋却一反常态,发出了一道檄文。
檄文这东西,就是古代的一种重量级文书,一般用来声讨敌人,用来告诉天下百姓,那家伙坏透了,坏事干了一箩筐,所以我要为民除害,出兵去讨伐他。
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檄文,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陈琳的《讨曹操檄》、张煌言的《南明北伐檄文》。都是千古名檄,可说是字字如刀,气势如虹,虽说气不死对手,也能让他几天吃不下饭。
特殊之处在于,当时这样的战役是不需要什么檄文的,通常都是直接干就完事了。群雄们打来打去,从来也没发过什么檄文,大家都不那么地道,谁也别说谁。
这次,朱元璋打算换个花样,玩点不一样的。
按惯例,这篇檄文先说了下天下形势,然后把自己夸了一通,罗列了一下战绩,还得狠狠数落一通张士诚,列出了他八大罪状。
这都是檄文的常规套路。
莫名其妙的是,这八大罪状里,真正和朱元璋有关的只有3条,其余罪状都是讲的张士诚如何背叛元朝。
比如: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
事情是没错,可张士诚反的是元朝,朱元璋当时还在当和尚,关你啥事?
再如: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大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孙拗,其罪二也。
这讲的是张士诚诈降于元朝,还是扯不到朱元璋。
还有: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称改元,其罪三也。
张士诚称帝了,这也算罪状?那小明王咋说?
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
这更离谱了,要贡钱粮也不可能贡给朱元璋,只能贡给元朝。
这些罪状看得人一头雾水,不明白的人还以为这是元朝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反元起家的朱元璋,竟然站在元朝政府的立场上声讨张士诚,你这是要干啥?
一则,张士诚除了跟朱元璋干仗,以及自己喜欢享受下生活之外,对下属和人民还是不错的,他在江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朱元璋横挑鼻子竖挑眼,也挑不出他什么大毛病。甚至和自己打仗,他也是败多胜少,要举出几个他抢自己地盘,杀自己人民的例子,还真比较困难。
更深的目的,则隐藏在这篇檄文的第一段。
里面有几句关键的话:
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洽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
烧香之党就是弥勒教,就是红巾军,也就是朱元璋自己。
自己骂自己,那不可能。朱元璋解释,“灼见妖言,不能成事”——自己已经不信这套了,
这么一绕,檄文除了声讨张士诚,也成了声讨红巾军的檄文,红巾军的首脑是谁呢——小明王啊。
这篇檄文,朱元璋把自己身份的转变告诸天下,他已经不是什么农民军领袖,更不是红巾军元帅。他现在代表的是地主、士绅、官僚们。
这是他在斗争中悟出来的道理,也是刘基、陶安等儒生集团对他的持续影响。
起兵前是农民,那没得选择。等有了能当皇帝的力量,谁还会想当农民,那脑子肯定有问题。就算你不想当,部下也会逼着你当。
否则,你就得死。
韩宋的军队已经没了,忠于小明王的将领都死了,白莲教、弥勒佛不能用来治国,红巾军的招牌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朱元璋要翻脸了。
这是这封檄文的真正意义,他要开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了。
这篇檄文,同时也宣判了小明王的死刑。
檄文发出,到了算总账的时候。朱元璋集结起20万大军,以徐达、常遇春为正副统帅,首先攻打湖州、杭州,剪其羽翼。东吴军打得很顽强,奈何实力不济,打不过就是打不过,张士诚部下最能打的大将吕珍和李伯升兵败投降,湖州、杭州先后失陷。西吴军三面逼近,平江已成为一座孤城。
张士诚仿佛又回到了十四年前,在高邮被脱脱率领的大军团团围困的日子。脱脱被自己人所误,成就了张士诚,可朱元璋那么精明的人,徐达、常遇春又是他最信任的将领,要让他犯和元顺帝一样的错误,可能性为零。
谁都明白,张士诚不可能再有高邮那样的好运气。
李伯升知道东吴大势已去,派人进城劝说旧主投降。张士诚听罢使者的陈述,盯着他看了半天,缓缓摇了摇头:“我绝不投降。”
是他死要面子吗,显然不是,张士诚投降并不是新鲜事,之前他就反复投降过元朝。是他担心人身安全吗,朱元璋写信劝降,许诺他能保全自身和家族;李伯升的使者再次确认了这件事。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历史上那些曾经投降的君主,几个有好下场。朱元璋连小明王都除掉了,再除掉他张士诚,就跟杀只鸡一样,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投降,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战战兢兢地寄人篱下,不知哪天就会莫名其妙死掉,还不如一条狗。我张士诚,绝不愿落得如此下场!
与其如此,何不轰轰烈烈地死!张士诚决意坚守到底。
说张士诚胸无大志也好,说他能力不足也罢,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
张士诚进攻不强,守城却有心得。经过十余年经营,平江城城防坚固,戒备森严。急切间,连徐达、常遇春也不能攻下。张士诚不断指挥部队出城攻击,试图破围,虽然也有些斩获,终究实力悬殊,这些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张士诚破不了围,徐达轻易也攻不进去,强攻损失太大,朱元璋有点心疼,谋士叶兑给他出了个主意,叫做销城法。
到了元末,攻城已不仅仅是冷兵器的攻防,早已有了新玩意——火器。销城法的核心,就是火器的应用。
要说朱元璋为何打仗这么强,得给火器记上一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对火器的使用,是领先于时代的。
鄱阳湖大战时,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火器。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神机箭、没柰何、碗口铳等等,就相当于当时的步枪、火炮。在水战中,火器比冷兵器更好用,不但能杀伤敌人,还自带火焰加成,陈友谅就在火船突袭下吃了大亏。
到了陆地,当时的火器还没有主宰战场的能力,更多作为一种辅助性武器。不过在攻城战时,火器又有了用武之地。
平江之战,就是一场典型的火器攻城战。
按照计谋,前线总指挥徐达排兵布阵,派出十路人马把平江城团团包围。每一支围城的军队都装备了大量火器,大小火炮共计有2400门之多。除此以外,还有240多座襄阳炮这样的巨型配重投石机,和2000多座人力投石机七梢炮。
看上去朱元璋的炮兵部队很恐怖,实际威力也没那么大。当时的火器发射的是石头炮弹和铅子,既没啥准头,威力与今天的火炮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运气好砸到城墙上,也未必能砸下一块砖来。
但是,城墙再硬也还是砖头包裹着泥土,架不住每天几千块石头往上砸啊。城里的守军,每天就听见哐当哐当砸石头的声音,时间长了,再坚固的城墙也得被轰得支离破碎。
这就是销城法,不用强攻,假以时日,威力不算太强的火器也能把平江城给削平。
火器、投石机并不是朱元璋的独门兵器,城里也有,那么他们为啥不反击呢。
这都在叶兑的算计之中,东吴军在城外大搞土木工程,修筑起许多敌台。敌台高达四丈,分为三层,每一层都配置了火器和弓弩,对守军进行火力压制。
城头不再安全,连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也在城楼上被一颗石弹击中头部,当场身亡。
说到底,这是资源的碾压。朱元璋可以从后方源源不断运来补给,平江城里的资源终究有限,弹药、粮食、人员,消耗一点就少一点。这根本不是一场对等的较量,朱元璋只是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平江而已。
即便如此,张士诚在绝境下还是坚守了8个月之久,比当初的洪都坚持得还要久。城里人人都知道末日即将临头,也没发生什么内讧,他的部下和人民都坚定地支持他。
但这已经没什么用了,绝对劣势下,平江城终于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9月8日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拒绝投降,被送往应天面见朱元璋,在到达应天的当晚,就稀里糊涂死掉了。至于怎么死的,有说是自缢而死,有说是惹怒了朱元璋被乱棍打死。
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叱咤江南十几年的大周诚王张士诚,终年四十七岁。
让我们告别一下张士诚吧。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这是《明史》中的说法。
说它不对吧,好像也没什么大错;说它对吧,总觉得哪不对劲。照这个说法,张士诚就是个庸人,没啥优点可言。
一个事实是,张士诚32岁起兵反元,33岁在高邮建国称制,47岁兵败身亡,他实际统治江浙地区的时间,长达14年。
这样的人,要说他身上没一点长处,可能吗?那可是在你死我活的乱世。
能在乱世成为枭雄的,都有其过人之处。
官方文件当然不会说这些,成王败寇,大明要是能给张士诚说好话,那才是见了鬼了。
不要紧,民间自有评价。
同时代有位著名文人,诗坛领袖杨维桢。他当过元朝的官,天下乱起后休官从教,浪迹浙西,张士诚仰慕其才华,召他入幕。杨维桢对张士诚没啥好感,屡召不赴,但对政治的敏感让他还是时时关注着天下局势。
张士诚身亡后,屡次不鸟他征召的杨维桢给他做了个总结: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把明朝官方评价和杨维桢的总结连起来看,我们大致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张士诚的形象。
能力有限,实无远图,那是对朱元璋而言,张士诚的主要对手不是朱元璋,而是元朝,他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从元朝那里夺过来的。
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
他以私盐贩子身份起兵,纵横江浙,建制称帝,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正是他在高邮的坚持,才使得形势逆转,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士诚顽强抵抗,导致脱脱率领的元军主力崩溃,这才有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高潮。
元军主力是张士诚牵制的,没有张士诚,徐寿辉、郭子兴都得完蛋,别说朱元璋、陈友谅这些当时的小角色。
他也因形势所迫投降过元朝,但并没让出地盘,江浙还是被他牢牢控制在手里,元朝的力量无法插足。
他的能力固然不及朱元璋或陈友谅,但他也曾经是个不畏强暴的反元英雄,元末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就算到了最后,面对东吴军泰山压顶的攻势,他也拒绝投降,被俘后,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仍不失为一条汉子。
张士诚最后成了一颗流星,但历史不会将他遗忘。
朱元璋在攻克平江后,拆毁诚王宫,抹掉一切跟张士诚有关的东西,想把他从苏州人民的记忆中永远抹去,只当这个私盐贩子从来也没来过苏州,甚至到此一游也没有。但是苏州老百姓却不买朱元璋的账,张士诚的传说始终在苏州代代流传,民间的纪念活动从未停止,甚至成为一种习俗。每年七月三十这天,苏州百姓就会烧一种香,名叫“九四香”。“九四”,正是张士诚的小名,七月三十这天正是他的生日。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人民会记住施以仁政的统治者,哪怕他是个失败者。
#明朝果然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