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张家寨连环画全本欣赏(尹喜为天水人也)
智取张家寨连环画全本欣赏(尹喜为天水人也)2019年元月,笔者参加临洮老子文化学术研讨时,临洮的学者认为,“尹喜,为临洮人”。尹喜究其何地人也?在学术界也有很大争议?尹喜,亦称“关尹子”。大家熟悉的古圣人。尹喜为医学世家,也擅长经学,哲学家、教育家,自幼览好学,善观天文,精通历法,习以伏羲的“仰观于天,府察于地”,览山川秀水,莫不洞彻。其后在任函谷关令期间,一日见紫气东来,便推测必有圣人将至,接着见一鹤发童颜长着驾青牛板车向函谷关而来,便知必是圣人,迎入官舍,以师圣而求事之,百日后,辞关令,迎老子李耳归楼观之宅,并邀请圣人主书,一部五千言《道德经》就这样诞生了,《史记·老子传》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尹喜按老子所授之法,精研至“道”,著有《关尹子》九篇,被道家称为《文史真经》,发挥道德至理。《庄子·天下篇》,评价概括其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瞻然独与神明居。”将推崇为古之博大真人。《吕氏春秋》曰:“老聃贵柔,
“尹喜,为天水人也”
● 王钰
几次参加了各地老子文化研讨会和文学采风笔会,与一些学者和作家探讨尹喜何地人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甚至互不让步。2015年5月,参加了宝鸡举办的“周易文化发祥地研讨会”;2016年秋,参加了由《东方散文》在楼观台举办的全国作家散文笔会;2019年元月与天水同仁参加了临洮老子文化学术研讨会;2019年3月初,参加了西安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道德经》高峰论坛;同年3月下旬,由老子故里(鹿邑)和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老子公祭暨两地万人共同诵读《道德经》活动;2019年4月由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邱锋先生带领宝鸡、河南、临洮等地的老子文化研究机构负责人来天水考察老子、尹喜遗迹时曾陪同探讨,而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尹喜,为天水人也。”现撰点小文而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一、尹喜其人
尹喜,亦称“关尹子”。大家熟悉的古圣人。尹喜为医学世家,也擅长经学,哲学家、教育家,自幼览好学,善观天文,精通历法,习以伏羲的“仰观于天,府察于地”,览山川秀水,莫不洞彻。其后在任函谷关令期间,一日见紫气东来,便推测必有圣人将至,接着见一鹤发童颜长着驾青牛板车向函谷关而来,便知必是圣人,迎入官舍,以师圣而求事之,百日后,辞关令,迎老子李耳归楼观之宅,并邀请圣人主书,一部五千言《道德经》就这样诞生了,《史记·老子传》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尹喜按老子所授之法,精研至“道”,著有《关尹子》九篇,被道家称为《文史真经》,发挥道德至理。《庄子·天下篇》,评价概括其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瞻然独与神明居。”将推崇为古之博大真人。《吕氏春秋》曰:“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庄子·天下》把老子尹喜并称为:“古之博大真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尹喜推崇极高,认为是可仰而不可攀的,被道教认为:“天上真人,”其位仅居老子之后。《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知终,亦著书九篇,名《关尹子》。
二、尹喜与天水的关系
尹喜究其何地人也?在学术界也有很大争议?
2019年元月,笔者参加临洮老子文化学术研讨时,临洮的学者认为,“尹喜,为临洮人”。
2018年5月由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陇水悠悠》一书,在《老子西行过东川》一文中说:“老子出函谷关以后又过了散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之后,由尹喜陪同,溯渭水而上,经天水、陇西、到达渭源,登鸟鼠山拜竭了伯夷、叔齐墓后,越过高城岭,经陇水河谷,前往陇西邑。陇西邑,就是今临洮县,是尹喜的故里也。”
2016年,我参加“宝鸡周易文化发祥地”学术研讨会时,宝鸡一学者刘晓应在他的《道德经·诞生地在宝鸡古大散关》一文中提到:“老子西出的是在宝鸡大散关,具体说在宝鸡西南19公里处,不是在河南灵宝县东关,而尹喜这个人,我认为是甘肃临洮一带。”并说“关令尹,是春秋末陇西(今天临洮)人也,临洮为尹喜故地矣,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钻星之术”。《宝鸡县志》载:“尹喜故宅在宝鸡县西南十五里益门镇太和山,今又称通仙观。尹喜为宝鸡人也。”宝鸡学者何东兴先生在学术交流中说:“渭滨区益门镇有尹喜故居和墓地史迹遗存,尹喜为宝鸡人也。”四川一学者又有一文曰:“老子写下《道德经》让尹喜自己去研钻,并约定千日之后四川相见?为什么要四川相见,是因为尹喜故居在四川成都青羊山,唐代曾建有青羊宫”。有篇文章《道文化源于渭水,根在周原》中说:“根据《尚书·禹贡》曰:‘辩九洲之土以雍州黄壤之为上上也,雍州为宝鸡一带,由此推理,尹喜为宝鸡人也’”。由此看来,尹喜为临洮、宝鸡、四川、天水等地发生了争夺战。
而天水学者则认为:“尹喜,天水人也”。清代《直隶秦州志》曰:“关尹,雍州邽邑,”“而邽”,为天水也,“关尹为邽邑邢马山之渭水北岸也”。《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之伯阳渠山上,山后有“尹道寺”。天水学者还认为:《中国名人大辞典》载:“尹喜为天水人”。与大型辞书《道藏·尹喜传》曰:“关尹、故里渭河上游,天水也”的结论是一样的,尹喜,就是天水也。民国时期天水大学者冯国瑞先生主编的《秦州新志》载:“柏林观盛祀老子之地,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地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也。”
北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渭水》也记载:“渭水,又东径上邽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邢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盖李取入西,往经所由,古山原畎谷,往往播甚名焉……渭水东入散关。”郦道元说的“水出邢马山之伯阳谷”与《直隶秦州志》关尹雍州邽邑实际上是实指天水。
1998年天水市政协文史办编著的《天水名人》说:“尹喜,字文公,先秦时邽县(今天水)人,其母鲁氏,生于喜……”
天水市人大副主任,天水知名学者安志宏先生在他的《老子、尹喜在陇上最早修道在花石崖》一文中说:“尹喜,天水人,并非郭沫若先生谓尹喜为环渊(娟子)楚人也,战国时期,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天下篇》里把老子与尹喜并称,天水‘伯阳’地名与老子并称,与尹喜并称,天水伯阳的地名,是与老子、尹喜有着关联的,因古人取地名是有一定实指和纪念意义的……老子由周至的楼观台经宝鸡翻关山入陇,是由陇人尹喜的引荐下,来到他的家乡天水伯阳的。”
百度搜狗百科“道教祖师”之解释:“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哲学家,教育家,甘肃天水人”。
大型辞书《道藏·尹喜传》、《水经注》等书中可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水中上游。”天水除了伯阳“柏林观”,“讲经台”,不远之处又有“尹道寺”和“教化沟”。今年3月我们在“尹道寺”考察时,看到庙宇的规模不大,但庙里供祀尹喜圣像,庙前一副对联曰:“华章九篇《百子》,下联为:“经文五千颂《道德》。”对尹喜给予了颂扬与评价。
《中国名人大辞典》曰:“尹喜,天水人。”《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原《天水县志》、《天水名人》、《天水通史》、《天水市志》等记载:“尹喜、天水人。”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渭水东入散关”,老子经尹喜引入天水伯阳谷入陇,已是历史的事实,可证明老子西行入陇,正是因为尹喜的作用。
2019年4月10日,由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的邱锋先生带领有关人员来天水考察,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易瑄承会长,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邓银海会长等,当考察了柏林观、花石崖,当来到清水考察了“尹道寺”时,现场激动地说:“现在看来,尹喜故居的确在天水,我们已认可了。老子尹喜一路西行,天水是传播《道德经》的必经之道。”
清水县尹道寺村(又名丰台村),现有26户人家,上百人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尹喜的母亲在午睡时梦见天降降霄,流绕其身,然后就有了孕。尹喜呱呱落地时,地上突然生出几朵莲花,清香四溢,仙气氲氤。
三、天水是道文化传播的启程点。
鲁迅先生说过:“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出关……西游渭水过陈仓(今宝鸡)向西,尹喜故居而教化”。宝鸡市周原学者何东兴先生认为:老子西行过古陈仓道南下四川,折回道又天水、定西、再到临洮等地的“流沙”,传经布道。
我认为:老子与尹喜应该先到尹喜的故乡天水,至于南下四川笔者认为不可取。唐代的《西川青羊宫碑铭》所说尹喜南下可信度不大。大型辞书《道藏·尹喜传》、《水经注》等资料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河中上游一带,顺渭河之岸逶迤而来到天水,安志宏先生认为:老子与尹喜到天水,最早在花石崖,花石崖作为“道家”的发祥地,老子之所以能成书传世,与天水的尹喜有很大关系。
天水地名至今有“伯阳”,实指老子字“伯阳”之名,宝鸡老子文化研究会易瑄承会长在今年4月来天水考察时也说:“天水有花石崖、柏林观、玉泉观、老君庙、南武观、石门等几处大型庙宇道观和零散的道观林立,布满山峦。还有民间传说的眼泪罐、红山崖等,道教文化在天水盛行,底蕴深厚,道教音乐已自创了地方特色,这些说明老子与尹喜在天水的传播功力之大。”
笔者认为:天水的柏林观、尹道寺、教化沟是老子与尹喜设坛讲道的地方,讲经台的地名自古以来就存在,“教化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传承基本依据的。至于唐代乐明龟编纂的《西川青羊宫碑铭》:“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与蜀国”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只能说是一种神仙传说。2006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道教故事》中的“道家始祖老子”、“文始真人尹喜”民间故事,说是老子化为青羊入蜀,让尹喜来蜀去找老子的故事只能说是神仙故事,不能信以为真。《列仙传》曰:“尹喜随老子西去,一路设坛讲学,传道于其徒遍地。”如果说“西去”、“讲学”、“传道”必经天水之路。第一站,当然是天水了。
天水的道教文化繁荣,道教传统文化与儒家、释家构成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框架,形成了民间一种灵魂与载体,沉淀于民众之心。“上善若水,修德抱朴”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规范道德行为的一种准则,天水的文明,天水的文化支架,离不开道文化的重要支撑和灵魂的存在。
所以,天水,应该说是道文化的啟源点,啟程的里程碑,也是道教文化的辐射原点和发祥地。笔者认为:陕西的楼观台是道家理论的研究之地,或者说是研讨之地,而天水则是理论研究的推行之地,是实践之地,啟动开始传播之地。一个文化的理论形成,如果没有试验的实践之地,体验之地,就等于无泉之水,无本之木。天水更是道家理论的土壤滋生之地,天水伯阳一带的柏林观、教化沟、讲经台、尹寺道、悟道坪等,还有天水的玉泉观、老君庙、花石崖等几处大型道教圣地也就是“道”文化的啟源点和传播基地。
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最贴近人间的文化,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由此以母体的滋润,又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强壮不衰的养分。
如果说没有天水的尹喜,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否流传至今?一部洋洋洒洒的《道德经》是否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尹喜功不可湮没,道文化是呵护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一个文化母体,天水人应值得骄傲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