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专业课分低(文理科有啥区别)
二战专业课分低(文理科有啥区别)日本的史学界有一个至今都很流行的段子:日本战败前某天,日军军官去大学征兵,现场来了一大群学生,军官表示现在日本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帝国军队需要你们的加入!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战后统计,1943年被征召的学生中,文科生总共有45000-50000人(含专科生),这些人中有4600人阵亡(约占总人数的1%),而阵亡的这4600人中,有1100人都死于神风特工队的自杀行动。随着日本对外作战的不断失利,对兵源的渴求变得更加疯狂,1943年,日本对学生服役的条例再次作了修改,颁布《在校征集延期临时特例》,要求日本的所有学校,除了工科和师范这两门专业外,取消其他专业(文科)的在校生免除兵役措施,然后保留学籍入伍。在1943年的临时特例颁布后,日本政府在本土77所大学中招到了25000名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国内还组织了60000多名没到兵役年龄的学生,办了一个万人规模的“出阵仪式”对他们进行了欢送。这25
每个正常的国家都会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兵役制度,不过基本上所有国家在对待学生入伍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可以为了学业免除或延迟兵役。不过有个国家的学生却没有这么幸福,只因为选错了文理科,就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生死。
近代开始崛起的日本开始效仿西方制定兵役制度的相关法律,并于1873年、1927年相继推出了《征兵令》以及《兵役法》,形成和完善了本国的兵役制度。不过鉴于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为保证兵役不妨碍学业,因此这两项法律均规定在校学生拥有免除或者延缓服役的特权。
不过随着二战的爆发,需要日本用兵的地方越来越多,兵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于是日本政府多次修改《兵役法》,在扩大入伍年龄范围、延长服役期限、在台湾朝鲜等地进行征召的手段都使用过后,日本政府还是把手伸到了本国在校学生身上。
1941年10月16日,为继续扩充兵源,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临时缩短大学学部等的在学年限或修业年限》这一敕令,该法令要求把大学生的修业年限缩短6个月,让本该1943年毕业入伍的学生在1942年就提前入伍。
随着日本对外作战的不断失利,对兵源的渴求变得更加疯狂,1943年,日本对学生服役的条例再次作了修改,颁布《在校征集延期临时特例》,要求日本的所有学校,除了工科和师范这两门专业外,取消其他专业(文科)的在校生免除兵役措施,然后保留学籍入伍。
在1943年的临时特例颁布后,日本政府在本土77所大学中招到了25000名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国内还组织了60000多名没到兵役年龄的学生,办了一个万人规模的“出阵仪式”对他们进行了欢送。这25000人中,有80%左右的是文科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学经济、历史、法学的学生。而他们将被送往残酷的太平洋战场与美军血战。
不过他们还不是最惨的,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被美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为挽回败局,海军中将大西泷治郎提出组建自杀式攻击部队,妄图用“一人一机换一舰”的策略击败美国海军反败为胜。而空军属于技术兵种,没有知识文化的普通士兵还当不了神风队员,于是大西泷治郎就盯上了文科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投入战场,对美军进行自杀式攻击。
根据日本方面公布的战后统计,1943年被征召的学生中,文科生总共有45000-50000人(含专科生),这些人中有4600人阵亡(约占总人数的1%),而阵亡的这4600人中,有1100人都死于神风特工队的自杀行动。
日本的史学界有一个至今都很流行的段子:日本战败前某天,日军军官去大学征兵,现场来了一大群学生,军官表示现在日本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帝国军队需要你们的加入!
学生A说:我是化工专业的,我愿去前线为帝国尽忠!
军官说:不行,你得留在后方兵工厂,那里最需要你。
学生B说:我学到车辆制造的,愿为帝国尽忠!
军官一声叹息,然后说:你不能去……帝国在战后需要你。
学生C说:我是文学系的,我愿......
话都没说完军官就表示:你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神风特工队欢迎你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也说明了当时日本文理不同学科学生的处境——文科生要上战场当炮灰,理科生可以留在后方搞生产。
日本这个岛国原本就缺乏劳动力,二战时期在面对着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时,理工科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的优先需求,不论是生产建设还是武器研究,都离不开他们。而文科生在当局者看来,其专业性上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大了。战争期间你能用文学法律击败敌国吗?显然不能,既然起不了更大的作用,那还不如送往前线做补充兵源之用。
但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人搞科研,但也需要文科方面的人才进行文化精神方面的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失一个都不行,文理之争就像一个断了右胳膊的人和一个断了左胳膊的人争论谁更健全一样可笑。
当然派文科生执行自杀任务的事只在日本发生,在其他任何国家只要是学生,不分文理都是被保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