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何叫秦国(为何这么多人叫秦国为虎狼之国)
秦国为何叫秦国(为何这么多人叫秦国为虎狼之国)秦人自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后,对国内用酷烈刑法,对外不停征战,六国皆恨之。战国人口约为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秦统一全国后 “十余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秦国在当时普遍被看作凶残暴虐而无信义,屈原劝说楚怀王不要去会见秦昭王,就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陆贾言秦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时期其他六国却极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秦为“虎狼之国”呢? (虎狼之秦)用“虎狼”形容人或者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常见。《左传》文公十三年载: “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这里的 “虎狼”表示晋人凶残暴虐无信义,有狼子野心,贪而无厌。
从秦国制度探究六国眼中的“虎狼之秦”
秦国有个外号叫“虎狼之国”,《楚策》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楚王也说: “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秦王)
《战国策。赵策三》中说:“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史记》记载樊哙在鸿门宴上对项羽也说:“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可见一说起秦国,人们脑海里便是 “虎狼之秦”。
战国时期其他六国却极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秦为“虎狼之国”呢?
(虎狼之秦)
用“虎狼”形容人或者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常见。《左传》文公十三年载: “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这里的 “虎狼”表示晋人凶残暴虐无信义,有狼子野心,贪而无厌。
秦国在当时普遍被看作凶残暴虐而无信义,屈原劝说楚怀王不要去会见秦昭王,就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陆贾言秦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秦人自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后,对国内用酷烈刑法,对外不停征战,六国皆恨之。战国人口约为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秦统一全国后 “十余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
从秦献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共斩首敌军约1678000人。秦人在战争中的残酷无情和崇尚首功,《商君书》言秦“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鞅变法)
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秦王的“狼子野心”都暴露在相貌上了。
《史记》载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秦国在起初是被视为“戎狄”的。秦之先祖,“或在夷狄”。周宣王时,利用秦仲及其子庄公诛伐西戎,并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庄公之子襄公立有大功,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以岐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秦军出征)
秦之先祖与西戎相处,受到西戎文化、风俗影响,所以《史记》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秦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秦偏居西陲,建国封侯也都比较晚,春秋时期与中原之国的来往也较少,在文化上可能落后于中原国家,常常受到歧视而被称为“夷狄”。
《战国策》中记载秦如虎狼贪得无厌的材料也十分常见,如《赵策四》“齐将攻宋”章云:“夫秦人贪。”《魏策三》“秦败魏于华”章:“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虎狼”之称是秦国专利,东方六国全部称秦为“虎狼”,而六国之间却从不这样称呼,秦也从没称呼过其他国家。
(灭六国之战)
战国晚期,东方各国曾试图联合组织多次对抗强秦,最典型的就是“合纵”运动。合纵各国 “今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东方六国联盟不是一个真正稳固的联盟,六国与秦之间有和有战,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和、战不断。但有意思的是,只要东方国家和秦国发生战争,“虎狼之秦”这个词就会被提及。
秦国在秦孝公上台后,执行了法家思想,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形成了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法家治国体系,在东方国家看来,秦国具有“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的特征。秦国是种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而东方各国则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东方六国认为秦是 “虎狼之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施行的是功利性的军功封爵制,任贤而不任亲的做法也比东方各国鲜明,所以六国人在斥骂秦国时,说秦是: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意识形态上以法家思想为一统,儒家、墨家在秦国都没有市场。所以在秦人的功利主义十分明显,《荀子·议兵》说:“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
(秦始皇)
秦的文字和东方六国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差异,秦人的宗教与东方国家注重崇尚祖宗神的特点也很不一样,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差异有着强烈的对抗性,很难被东方六国所容纳。
六国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但文化上的冲突和对抗并没有消解。秦统一天下后,迫不及待的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包括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律令,“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各种措施,从文化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以秦文化取代、消灭六国文化的文化征服措施。”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六国后,对关中和关外实行不同的政策,将天下兵器聚之咸阳加以销毁,把六国富豪迁至关中咸阳,《汉书·地理志》载:“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十六。”
这种压制和征服引起了关外地区的强烈反抗,秦始皇东巡,在博浪沙遭到张良的狙击,正是这种反抗的体现。秦末陈胜起义爆发后,“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起义者以六国名义号召天下,可见秦统一后,各国反秦情绪依然一直都没有消失。
(泰山封禅)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禁绝《诗》、《书》百家,企图用秦国文化统一全国的文化并不成功。天下的儒生对秦积怨已久,儒生甚至诅咒始皇封禅:“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贾谊批评秦 “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虎狼之秦”的称呼,正是源于东方六国对秦国军事、文化上的对抗的结果。屡屡失败的六国,对秦冠以“虎狼”的头衔,也许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