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我们来看看这场二十几万人的杀戮后,白起的战绩。这场战争,韩国的军士被斩首二十四万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杀戮,这场战争让魏国,乃至整个战国七雄都知道了白起这个名字。这之后,战国诸雄凡听到白起的名字,无不胆战心惊,而白起攻掠的城池无不望风而降。白起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登场是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此时正在策划如何攻击韩国的新城,而秦国这个时期,并无名将。没想到秦昭襄王大胆启用新人,白起这个默默无闻的历史边缘人物,最终走上了属于他的历史时代。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这么的惊艳,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大军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虏魏将公孙喜,端掉了魏国五座城池。

战神?死神?

白起也叫公孙起,他是今天陕西眉县人。这个人深受秦昭襄王的赏识,《史记》中记载他第一个职务是左庶长,这是个重要的军事要职,而在这之前,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白起有过军功。

而在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军队中的军士想要提升官职,是要看杀了多少人,有多勇敢,才可以得到提升的,而白起是这里的例外。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1)

秦昭襄王之所以看重白起,并不是因为白起个人杀人能力有多强,而是他可以把秦国这批杀人如麻的大兵,用的得心应手,非常艺术,《史记》记载其“善用兵”。

白起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登场是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此时正在策划如何攻击韩国的新城,而秦国这个时期,并无名将。

没想到秦昭襄王大胆启用新人,白起这个默默无闻的历史边缘人物,最终走上了属于他的历史时代。

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这么的惊艳,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大军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虏魏将公孙喜,端掉了魏国五座城池。

这场战争,韩国的军士被斩首二十四万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杀戮,这场战争让魏国,乃至整个战国七雄都知道了白起这个名字。这之后,战国诸雄凡听到白起的名字,无不胆战心惊,而白起攻掠的城池无不望风而降。

我们来看看这场二十几万人的杀戮后,白起的战绩。

公元前292年,白起攻魏,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公元前291年,取垣城(约当今山西垣曲县)。

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公元前279年,白起开始向战国末年的超级强国楚国进攻,轻取鄢(今湖北宜城县西南),邓(今河南邓县),西陵(今湖北宜昌县)。公元前278年,白起又乘胜攻楚,取安陆(今湖北云梦县、安陆县一带),并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然后白起把大军压到洞庭湖边上。楚国仓皇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从此,秦以郢为南郡。

在这一连串的胜利后,白起被封为了武安君。而在这些胜利中,我们没有看到白起的再一次大规模的杀戮,我只能这样理解,白起对于韩国的杀戮是一场心理战。为的是让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强悍的军锋都有所畏忌,不敢与秦军正面交锋。

而白起的目的达到了,六国的军队看到白起,就像看到了死神。

而在这一连串的进攻后,白起就像一把利剑一样被封存了,秦昭襄王知道了白起的实力,好刀要用在刃上。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2)

而这把利剑再次出鞘的时候,是在五年后了,白起再次被派上了战场,他要面对的再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三晋的挑战,也就是韩、赵、魏三家的联军。

由于白起的突然消失,怕是三国联军也未料到,秦国会重新启用这位战神。

结果,白起再一次让这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们,想起了白起,他是战无不胜的战神,还有他更是让人避之不及的死神。

白起先避开三军主力出其不意攻打魏国,攻占了华阳,而在芒卯设下伏兵与回援的三大主力决战,这一战俘获三晋大将数名,并斩首十三万人。

而赵将贾偃不服气,带领已经撤退的赵国军队再次与白起展开战争,白起也没客气,迅速击溃赵军,俘虏了两万多人。

白起看了看这些俘虏,冷森森地说:“把他们扔进河里喂鱼!”

白起的兵士早已习惯了主帅的杀戮,杀人这种事在秦军中是习以为常的,而在白起的军队里杀人简直就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两万投降的士兵,被捆成了“粽子”,然后被扔到了黄河里,这是白起第一次杀降,而杀降不祥这句偈语,也彻底成为了白起人生的悲剧起点。

而之后,白起又消失了,他再出现的时候,一起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的杀戮展开了。

长平之战

当一些考古队员在今天山西平县西北挖出大量的尸骸的时候,他们惊呆了,尸骨形态各异,无规则的摆放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死状非常恐怖,而且死前都在拼命地挣扎。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考古队员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这里就是当年长平之战的战场啊。”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要地野王城,切断了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与黄河以南、韩国中心地带的联系。

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权衡利弊,觉得只有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孝成王,才能迫使赵韩的联合,免遭强秦吞并。

赵国欣然接受了上党归赵的请求,封冯亭为华阳君。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兵向上党进攻。而赵国也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名将,也是老将廉颇驻守上党的咽喉长平。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3)

影视剧中廉颇

廉颇到任后,自知秦国兵士的厉害,不以野战作为自己的战术,而是坚壁自守,不轻出战,把秦军拖疲之后,再相机反攻。

这期间廉颇曾经想试探性的偷袭亲军,而试探的结果是,秦军无懈可击,赵军屡屡失利,这更增强了廉颇固守长平的战略意图。

这使得秦军虽然强悍,却也是寸步未进,双方战局呈现僵持的状态。

而此时,秦相范睢偷使了反间计,他得知赵国有个非常厉害的公子,叫赵括,此人是名将赵奢的后代,一向只会纸上谈兵,交横自大,他在国中屡屡谴责廉颇的战法太过保守。

范睢利用这个机会,收买赵国的重臣向赵王进言,说廉颇畏战,实际是早想投降,把上党献给秦王了。秦国人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孝成王一听果然中计,用在国内大举鼓吹进攻战术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

而此时,在赵国的国内,只有两个人知道赵国的大祸到了,一个是已经病危的蔺相如(将相和的主角),另一个是赵括的母亲,赵奢的妻子,他上书赵王,一定不要启用赵括,如果启用的话,请您在赵括失败的时候,赦免赵家。

赵孝成王很无奈,答应了赵母的要求。

赵括走马上任了,而秦国此时也走马换将了。这就像是篮球场上的定位盯防一样,赵括有冲劲,上来一顿穷追猛打,还真有可能把王龁击败。

为了让这种可能性降到负数,秦国打出了久违的王牌,白起。

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而秦国投入了60万兵力打这场战争,这几乎占了当时秦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见,秦国对这场战争的重视。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4)

赵括一接任就改变了廉颇的计策,立即向秦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赵括的父辈,包括廉颇,这些老将军难道是真的害怕秦军而不敢与其野战争锋吗?

确实是真的害怕,这不是什么畏战行为,而是赵国军队的构成与秦国军队的构成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可以说秦国后期的军备发展就是以对付赵国而特意准备的。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大力发展骑兵,骑兵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好,而且对步兵的杀伤力非常大。

而秦国基于这一点,发展了混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我们从西安出土的兵马俑的军士的组成就不难看出,秦国的军队建制。

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而秦军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强大杀伤力。万弩齐发,蝗虫般雨点般飞击赵军,刺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样就算在强大的骑兵也无法快速的推进到秦军的大阵前方。

秦军的弩所用的箭头,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不一样,当时为了增大杀伤力,一般箭头都是带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弩的箭头没有,都是三棱形的,完美的流线外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流线的轮廓减少空气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锋利的棱角可以穿透铠甲和衣物深入肌肤!

面对秦弩兵,赵军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防御,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

在弩兵后面,是秦军团的长矛兵。他们手持的长矛接近7米。

秦军就是由这样的长矛兵,组成长矛方阵。

经过严格训练的秦士兵,挺着长矛,只能向前,无法后退,不管前方发生什么情况,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方阵始终不变。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的一个铜墙铁壁方阵。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除秦长矛步兵外,还有手持戟和铍的秦步兵,戟长3米左右,这种兵器就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由于兵器不长,持戟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发挥自由搏击的技巧,长柄兵器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米5左右,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而秦军还有相当数量的战车,这种战车的威力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坦克。

面对这样的部队,赵国能怎么办?廉颇是勇将,但是光凭勇敢就能够战胜所有的敌人吗?肯定不行。

赵国也很想改变,改变自己的兵力配备,然后可以在野战中战胜秦军,可是一个国家的那种骨子里的风格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巴西队就是以技术足球为主,而意大利队就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一样,无论换多少教练,这种建制和战斗素养是无法改变的。

赵军的打法就像是意大利队一样,以突击为主,当突击不成的时候,就死守防线。廉颇很明白自己军队的特点和对方军队的特点,钢筋混凝土似的防守把整个秦军弄得是寸步难移。

而此时赵括完全想打破这种思路,想把意大利队瞬间变成巴西队。

赵军放弃防守,大举进攻。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5)

而站在远端的白起,看到了出动的赵军,脸上露出了无奈的微笑。

白起面对赵军的进攻,本可以用秦军的优势与赵军野外决战,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赵国既然想做巴西队,我们秦国为什么不可以变成意大利队呢。

秦军一反与赵军对攻的战略,做出防御姿态,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队,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

赵军连胜,赵括信心猛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率大军离开大本营,义无反顾地扑向秦军的营垒。

诱敌战术很成功,丝毫没有任何的障眼法,赵括的兵力就被吸引了过来,真不知道赵括这书是怎么念的,应试教育害死人啊!

而白起立刻启动包抄计划,派出两支奇兵。共三万人。一支两万五千人,断绝赵军后方交通线,另一支是五千人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我们做一下假设,如果赵括在大本营侧翼安排下一支伏兵,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

不用人数太多,因为秦国偷袭的部队也是以骑兵为主的,而在骑兵的对战方面,赵军是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但是赵括大概是在兵书中没有找到这条相应的记载,所以并没有布置,所以秦国的部队,迅速的找到了赵军的补给部队,并一举摧毁了赵军的补给线。

而赵军的大本营也被那五千骑兵瞬间摧毁。

赵括此时意识到,坏了,自己好像是钻进了一个口袋。前有追兵,后有堵截,还有什么比这更为凶险的。

而此时站在自己正前方的白起,正在冷冷的看着这个被称为天才的战争分析家。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白起嘲笑赵括连这个中心思想都还没有弄懂,就出来打仗,显然是把战争当成了儿戏。而赵括此时再糊涂也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此时手握重兵,如果可以击败前方的白起主力部队,仍然有获胜的可能。

可是白起就是白起,他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因为他熟悉战争的每一个环节,他把秦军阵地工事修得异常坚固,别说赵军,就是连只蚊子也别想飞进来。

攻不进去,更撤不出来,赵军彻底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赵括此时立即建筑工事,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战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你了解白起是个怎样的人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个固守的方法就太低级了。

白起并不是意大利队,要像巴西队一样展现技术的时候到了。他采取了非常温和的方式,但是却也是最为狠辣的招数,这就是所谓的鸟笼战术。

围而不打,反正你飞不出去,而此时的秦国也已经接近极限,全国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孩子都被征召入伍,这支娃娃军的任务就是设伏于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布防,围场打援,准备将赵国的援军击败。

可是秦国已经高估了赵国的实力了,长平之战赵国几乎投入了他所有的男丁。再无援兵可派,即便有兵,那谁还可以为将?

廉颇肯定不去,他被怀疑,被鄙视,后来不久就投奔魏国去了。而此时赵国还有名将李牧,可是李牧守在雁门关那,只要他离开,匈奴就会趁虚而入。

所以,赵国实在是无人可派了。如果知道这一点,赵括就应该在第一时间突围,即便遭受再大的损失,只要保住了军队的整体建制就有可能东山再起,而且自己的身后不过三万人而已,而赵国此时最少还有四十万人,只要决心突围还是有机会的。

可是赵括就是将这样的唯一机会丧失掉了,而赵军的战斗意志被彻底磨灭了,当初的胜利喜悦荡然无存。

赵军的所有退路断绝,长平战役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断粮已持续了46天。46个悲惨的日日夜夜,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没有粮食,精神肉体遭受双重折磨,士兵们互相残杀,活着的人把伤亡的战友吞食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

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6)

赵括连续组织了四支部队轮番突围,企图冲开一条血路,均被铜墙铁壁般的秦军击退。秦军已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包围圈,白起把这个圈子做的比孙悟空划得那个降魔圈更厉害,把几十万赵军死死困住。对于赵军而言,死亡和失败的结局已经都不可逆转了。

第46天,赵括只能做最后的生死一搏,他亲率精兵,披上厚甲,强行突围。然而,当他出现在阵前,秦军的弩兵,万弩齐发,赵军兵士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秦军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赵括做错了一切,白起算无一失,这就是差距。

疲惫的赵军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谁?白起这个把几十万人杀掉的骷髅将军,四十万人,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武器,向白起投降。

白起此时,做了一件让后世对他嗤之以鼻的事情,这件事情,他之前做过,但是却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做过,那就是杀降。

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四十万赵军恳求、哀号全无效用,他们在强烈的饥饿和呜咽中被深埋地下,在这次大屠杀中逃生的只有若干没有成年的孩子而已。(《史记》:“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这件事情被历代史家嚼舌头,白起被他们称作是不会搞成统一战线,犯下了极大的政治路线错误。

说这话的史学家,和被射死的赵括基本是一个级别的,他们不了解战争,只会坐在文案前分析枯燥的历史。

就当时的情况下,白起杀降是迫不得已的。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7)

想一想就知道,赵军之所以突围就是没有粮食了,四十万人都人吃人了,而秦国呢,连十五岁的孩子都派出来了,国内的粮食生产基本上也达到了极限了,这四十万人没有吃的,你信不信,不杀他们只要稍有不慎这些人就会重新拾起刀枪,跟秦军玩命。

雷锋同志是个多善良的人啊,但是他也在日记里写道:“对于敌人要向寒冬一样冷酷无情!”

所以说,很多时候,不能怪白起狠毒,只能说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他不能容下任何的感情。

天煞星陨落

在二战后,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将军遭遇了一场车祸,突然离世,他叫巴顿,美国四星上将。这位美国战神像是一位特意为一战和二战安排的角色一样,当战争结束后,他的人生也悲剧的谢幕了。这就是战神的命运,他们为了战争而生,却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凋零。

白起的命运和巴顿有几分相似,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立下了彪炳的战功。

赵国此时已经岌岌可危,于是便向秦求和愿割六城。

秦虽大胜,伤亡也很重,白起后来也说过:“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但即便如此白起认为,也应该一举拿下赵国。

但此时在秦国的范睢动了歪心,他怕白起功劳压过自己,所以,不想让白起继续指挥前线战斗。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8)

白起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而那句杀降不祥的偈语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后世诸多名将都因为不信这个邪而倒了大霉。

而此时韩国和魏国也提出了割地求和的请求,范睢借此机会向秦昭襄王建议:“秦兵劳,请许韩、魏割地以和的要求,且休士卒。”秦王同意。公元前259年正月,秦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

胜利就摆在眼前,白起面对着已经不堪一击的赵国,再看看秦王休战的诏令,只能长叹一声,自己不惜活埋四十万人,不就是为了摧毁赵国最后的抵抗意志吗?拿下赵国就在眼前,这是秦国、赵国牺牲了无数生命而得来的机会。难道就这样放弃吗?

白起无奈了,他不是孙武,能想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话来,他也不是岳飞,要宋高宗十二道金牌才把他召回来,他是白起,他没有违抗命令,率兵回到了秦国。

而历史这一次没有让白起等太久,就又把他送上了舞台,而这次是谢幕演出,跟巴顿一样,他没能死在战场之上。

秦昭襄王在休战八个月后再次提出,进攻赵国,而且这次一定要拿下赵国。

秦国举国上下积极备战,只有一个人说不行,那就是白起,他认为现在攻打赵国已经失去了战机。

《战国策》中原原本本记录了白起和秦昭襄王的一段对白。

“昭襄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人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总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戳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信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戎。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白起的话说的很实际,现在赵国已经是哀兵了,哀兵必胜,这是兵家之理。

可是,秦昭襄王听不进去,还以为白起记仇,不愿意出兵,所以秦昭襄王派王陵率兵围攻邯郸。

可是王陵的攻击没有丝毫结果,还损失大量军力,公元前258年正月,秦王又增兵入赵,猛攻邯郸城。正如白起所说,赵人的抵抗意志非常强烈,秦军仍旧在邯郸城下寸步难行。

此时,秦昭襄王想了白起,因为只有白起才有可能挽回这种两难的局面。

白起有气,该打时不打,不该打时瞎打,现在想起我来了,早干什么去了,所以称病不去。

秦昭襄王一听大怒,便叫范睢去责问白起,范睢本来就看白起不顺眼,到了白起的住处,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骂了白起一顿:“你白起曾带万人攻进楚国,占领楚都和楚国西境大片土地,迫使楚王举国东迁,又以少胜多战胜韩、魏联军,获得伊阙之战的胜利,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你都不放在眼里。为什么这次秦国以强大兵力进攻弱赵,要他去指挥作战,倒反而认为难胜?”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9)

白起见是范睢啐了一口,“犯不着你来教训我,当时我能大破楚军,是由于楚国内部腐化涣散,群臣相妒以功,良臣斥疏,百姓离心,城池不修,守备无力,而当时的秦军则将士一心,亲如家人,士气高昂,又能就地因粮于敌,所以终成大功。伊阙之战能够大胜,他说,是因为韩、魏两军互相推诿,各图保存实力,秦军才可以各个击破。而当前的赵国就完全不是这样。当时,长平之战胜利后,就应该一鼓作气灭了赵国,而放过了那次机会,赵国必然休养生息,教训幼子,训练甲兵,加固城池。现在他们是上下一心,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包括他们所有的百姓,男的参加城防,女的在军队中缝补。臣民一心,上下同力,就像勾践当年卧薪尝胆时一样。现在去攻打赵国,赵国必然固守。你去挑战,人家也不会出来。邯郸城墙高大坚固,你围攻是不可能攻破的,而邯郸周围也一定早已坚壁清野,不会给秦军留下任何的粮食和补给。久攻不下,其他诸侯必然救援,那时候,他们来个里应外合,我秦军可就危险了。这场战争,我只能看见害处,却看不到任何的利益,你让我怎么带兵去打?”

这些话说的范睢哑口无言,拂袖而走,秦昭襄王听到范睢的汇报后,拍案而起,缺了你白起,我这买卖还不开张了?

于是秦王改派长平之战中被白起替下的王龁接替王陵,继续猛攻邯郸。由于赵人死守,秦军围邯郸八九个月,死伤甚众,而邯郸仍旧没能打下来。

而此时赵国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为他们是主场,而且他们是意大利队,防守反击是他们的专长,赵军悄悄地派出了他们的王牌,轻骑兵。

虽然数量有限,但是他们却出现在了秦军的后面,这一次偷袭,彻底改变了战国后期,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战局对于秦军来说越来越不利,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盗兵符引魏军前来支援,而此时楚国也派出了部队配合赵军。

秦军从形势一片大好,开始陷于被动。

秦王又要求白起去邯郸前线指挥秦军,这次是死命令,就是你真有病,死也给我死在战场上。

白起一生从没打过一场败仗,而他知道这次去肯定是要失败的,他爱惜自己百战百胜的声誉,表示宁死不作辱军之将,况且此时他是真的病了,所以他仍然不去。

秦昭襄王大怒,撤了白起的职,派他到西部去戍边。

白起对于秦王的这个决定是真的气坏了,难道我白起立下这么多战功,最后只是这么个结果吗?

白起连气带病,一下就是三个多月没起来床,根本走不了。

这三个月期间,秦军伤亡越来越大,已经难以支撑了,而秦王把所有的失利的罪过都记在了白起的头上,于是逼白起自杀。

白起面对秦王的威逼,只好自杀,在临死前他仰天常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白起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长平战场上活埋的那四十万人,自己的心理出现了太多的愧疚,白起想,我死绝不是我有愧于秦国,而是我要向那四十万无辜被我杀害的赵国兵卒谢罪。(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一代名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了自己的悔恨,竟然不是被冤枉,被妒忌,被陷害,而是对于自己杀人过重的那种忏悔,这样的将军是什么?

他虽然够狠,够毒,但是我们应该称其为神,真正的战神。他的生让别人畏惧,他的死更让人惋惜。

白起一生未曾杀过一个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他杀人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战争,因为他是军人,打仗是他的职业,战争容不得丝毫的善念。这就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战场上对敌人作出的任何举动都是无可厚非的。

战国名将白起的下场(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的后半生)(10)

诸葛亮火烧新野,周瑜赤壁鏖战,关云长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哪个也不比白起善良,干嘛就对白起不依不饶呢?

白起不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去杀人,但是正是由于杀人而使他产生了心理问题。杀人太多给白起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根据心理学家的测试结果显示,杀人犯无论其杀人的原因都会在他的心底留下一个厚重的阴影,虽然有些杀人犯,表面上无所畏惧,其实在其深度睡眠的时候,时常会做恶梦,或者是频繁的抽搐,失眠。

白起后期的病重,未必是装出来的,实际和他的这种严重的心理阴影并不是没有关系的。

可以说白起和被他坑杀的四十万降卒一样,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已经厌倦了战争,再也不想披挂上阵,去感受那种血腥的场面,我感觉这才是他远离战场的真正目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