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历史者无以图将来(以历史为鉴今之视昔)
不知历史者无以图将来(以历史为鉴今之视昔)开篇发出千古一问:“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典出《伦语. 宪问》,孔子叹自己忙忙碌碌。但这诗写的是孔子,用典未出孔子范围,算是典尽其用,别开生面。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首五言古律被收录于《全唐诗》,此诗用了大量的用典,按说作诗用典过多乃大忌。
唐开元十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去泰山祭天,回宫途经曲阜祭奠孔子。
写下《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五言古律被收录于《全唐诗》,此诗用了大量的用典,按说作诗用典过多乃大忌。
但这诗写的是孔子,用典未出孔子范围,算是典尽其用,别开生面。
开篇发出千古一问:“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典出《伦语. 宪问》,孔子叹自己忙忙碌碌。
是因为改不了自己起要教化世人的毛病,所以到处游说讲学,李隆基替孔子担忧。
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一生也是奔波劳累,遭人误解,真的是可敬又可佩啊!
短短十个字,即高度概括又高度总结,有观点又有态度的道出了孔子的一生,显示了一代帝王的与众不同。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回宫”,用典《尚书序》,不了解此典含义,就无法理解这句诗。
这一联平实,借典故说话,意在借孔子旧居来说明孔子的威望。这里的“鲁王”就是鲁恭王,鲁恭王乃汉景帝刘启之子。
此联表达十分含蓄,一是表达他对孔子的尊重,二是希望自己也能如孔子般承载百姓苦乐。
“叹风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颈联对仗严谨,李隆基用度用典故。《论语. 子罕》载:“子日: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的深刻,凤凰不飞来,黄河中不显现八卦图,我这一生也就结束了。
“否”是不好的意思,在此有生不逢时之意,李隆基借此典自行伤悲。
“伤麟”典出《春秋公羊传》,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
孔子因此落泪说“吾道穷矣”,意思是“我没有办法了”,后人用此典表明世道穷乱。
李隆基一联两典,皆与孔子相关,可见其功力,一为史学功力,二为文学功力。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尾联继续出典,《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贡:“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
孔子为殷人之后,梦见自己快要死了。殷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以示庄重。
李隆基继续以一个帝王的心态看待孔子的高贵,您死后仍接受这么多人的人的祭奠,梦想得以实现,想必你稍感欣慰吧。
李隆基写这首诗时年已不惑,无伦个人还是朝廷都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他刚从泰山下来,一代帝王之气让此诗气势如虹,他用反衬的手法。
一唱三叹,罗列“叹”“嗟”“伤”“怨”等字眼,再加之最后的“梦”,让此诗乍一听低沉。
细一品高格,有尊师重教之意,亦有效法鉴戒之愿;时隔千年再读此诗,仍可感到唐玄宗的胸襟与抱负。
清代学者沈德潜评价此诗:“孔子之道,从何处赞叹?故只就不遇而言,此即运意高处”。
唐诗中咏史诗是一大类,以历史为客体的咏叹,宣泄时以人的情绪。
咏史诗最重要的是诗人的态度,所谓史观;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为的是今人不犯古人之错。
可惜大多的时候不能如愿,唐玄宗也没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