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莱比锡级在建造之初就装备了水上飞机弹射器,有所不同的是莱比锡号的弹射器位于烟囱和舰桥之间,烟囱前方特别醒目的水上飞机吊臂则是1934年才安装;而纽伦堡的弹射器位于烟囱的后部,这也是分辨两艘舰最明显的外观差异。每艘舰初期配备了2架 He 60双翼侦察机,后来在1939年被性能更好的单翼水上飞机阿拉多 Ar 196取代。莱比锡号长177米,宽16.3 米,吃水5.69 米,标准排水量6 820吨,满载排水量8100吨。纽伦堡稍长一些为181.3米,宽16.3米,吃水5.74米,相应排水量也更大,标准排水量8060吨,满载排水量9040吨。莱比锡级的船型以此前的K级为基础,上层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2根细烟囱变成了1根较粗的烟囱。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的舰桥外观有明显差异,莱比锡号的舰桥与K级很相似,纽伦堡的舰桥更大并且近似于方形。此外纽伦堡号在烟囱上还装有大型探照灯平台,而莱比锡号则没有。在工艺上莱比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海军只剩下了36艘各种破船,其中有6艘是巡洋舰,“最新锐”的也不过是1903年下水的2艘不莱梅级轻巡洋舰——“柏林”号和“汉堡”号,其他的更加老旧不堪。在条约限制下,这6艘巡洋舰只有在舰龄满了20年之后才能建造替代舰,且排水量不能超过6100吨。

德国海军从1925年起相继服役了1艘埃姆登号和3艘柯尼斯堡级(下文简称K级)轻巡之后,又从1928年开始建造2艘新的莱比锡级轻巡,用完了6艘大型替代舰只的宝贵名额。

莱比锡级共有2艘舰,分别为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由于两艘舰建造时间间隔很长,后开工的纽伦堡号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改进,因此有些海军历史学家将它们归类为单独的设计,而不是同一级舰。但两舰从设计理念、船型、动力系统、装甲防护水平,到主武器的配置都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上层建筑的布置不同,因此还是将两艘舰划为同一级比较科学。

船体与上层建筑

莱比锡级的船型以此前的K级为基础,上层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2根细烟囱变成了1根较粗的烟囱。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的舰桥外观有明显差异,莱比锡号的舰桥与K级很相似,纽伦堡的舰桥更大并且近似于方形。此外纽伦堡号在烟囱上还装有大型探照灯平台,而莱比锡号则没有。在工艺上莱比锡级的焊接比例进一步增加,超过了90%,减少了舰体结构对排水量的浪费。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1)

莱比锡号线图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2)

纽伦堡号线图

莱比锡号长177米,宽16.3 米,吃水5.69 米,标准排水量6 820吨,满载排水量8100吨。纽伦堡稍长一些为181.3米,宽16.3米,吃水5.74米,相应排水量也更大,标准排水量8060吨,满载排水量9040吨。

莱比锡级在建造之初就装备了水上飞机弹射器,有所不同的是莱比锡号的弹射器位于烟囱和舰桥之间,烟囱前方特别醒目的水上飞机吊臂则是1934年才安装;而纽伦堡的弹射器位于烟囱的后部,这也是分辨两艘舰最明显的外观差异。每艘舰初期配备了2架 He 60双翼侦察机,后来在1939年被性能更好的单翼水上飞机阿拉多 Ar 196取代。

莱比锡号舰员最初为26名军官和508名水兵,到后期舰员激增到24名军官和826名水兵,在担任旗舰时,还要增加6名军官和20名水兵。纽伦堡号的舰员最初为25名军官和648名水兵,后期为为26名军官和870名水兵。

动力系统

莱比锡级继续采用了K级相似的蒸汽轮机-柴油机混合动力系统。2台蒸汽轮机分别来自不同厂家,一个是德意志维尔克船厂,另一个是日耳曼船厂;4台七缸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由MAN公司制造;配备了6座燃油锅炉。其中蒸汽涡轮机总功率为60000轴马力(比K级有所下降),柴油机总功率为12400 轴马力,最大航速32 节。由于柴油机依然是直接在蒸汽涡轮机的后部,两者直接串联在推进轴上,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动力切换需要停机超过10分钟,这也是后来莱比锡号被欧根亲王号撞击的罪魁祸首。

莱比锡只使用蒸汽轮机的最大续航里程只有2800海里/16.5节,但可以只使用柴油机进行10节低速巡航,因此综合续航里程为6200海里/14.5节。续航力同K级相比进一步降低,可见德国海军当时由于受条约所限,对续航能力并不是太重视。

莱比锡级的电力系统比K级更加完善,莱比锡号有3台18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3台18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220伏时的总输出为1080 kW。纽伦堡号拥有2台300 kW涡轮发电机和2台350 kW柴油发电机,在220伏时的总输出为1300 kW。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3)

莱比锡号经典照片

武器系统

主炮

莱比锡级的武器系统主要是9门SK C/25型 150毫米55倍径舰炮,每门炮备弹120-166枚,全舰共备弹1080-1500枚150毫米炮弹。9门炮分别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中,1座位于舰艏,2座位于舰艉城背负式另外。与K级不同的是,德国海军发现舰艉2座炮塔错位布置并不能有效提高射界,所以莱比锡级又回归到了舰体中轴线上。

防空武器

两艘舰初期防空火力差异较大,到后期基本达到了同一水平线。

莱比锡号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初期只有2门88毫米45倍径高射炮,后期对防空武器不断强化。1934年加装了2门88毫米高炮变成双联装,后来又增加了2座双联装88毫米高炮。挪威战役之后,德国海军吸取教训开始重视防空,莱比锡号在1941年又加装了4座37毫米双联高炮,以及14门20毫米高炮。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4)

莱比锡的37毫米双联装防空炮

纽伦堡号由于竣工时间更晚,建造时就对防空火力进行了加强,配备了4座88毫米双联装高炮,4座37毫米双联高炮和几门20毫米高炮,1941年之后也增加了20毫米高炮的数量。在1944年5月,海军还提议安装几门博福斯40毫米高炮加强防空,但这些武器大部分被转作其他用途,只安装了2门,一门在舰桥上,另一门安装在水上飞机弹射器上。此外还增加了2座20毫米四联装高炮,实际就是陆军的FLAK38型四联装防空炮。1944年12月,海军又提出了新的强化防空方案,该方案包括增加8门新式37毫米FlaK 43高炮,2座20毫米四联装高炮,10座20毫米双联装高炮。然而由于战局的恶化,这个改进方案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5)

陆军型FLaK38

鱼雷与水雷

两艘舰在舯部都有4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并还有12枚备用雷,莱比锡号使用的是早期500毫米鱼雷,纽伦堡号使用的是1931年研发的G7a型533毫米鱼雷。挪威战役后,德国海军发现轻巡装备鱼雷实在是画蛇添足,莱比锡号1941年拆除了将鱼雷发射管,1942年纽伦堡号的鱼雷发射管也被拆除

此外由于德国位于波罗的海出口地理位置特殊,莱比锡级在设计时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布雷,因此水雷携带量也是120枚。

装甲防护

莱比锡级的装甲水平同K级一样,在轻巡中显得比较贫弱。

舰体舷侧装甲带厚度仅为50毫米,但倾斜度比K级更大,防护水平相对有所提高。水平装甲中间部分的厚度为20毫米,两侧连接部分厚度为25毫米。舰桥司令塔周围装甲厚度为100毫米,顶部为50毫米。炮塔装甲同K级相比得到了加强,正面装甲为80毫米,侧面为35毫米,顶部为32毫米。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6)

莱比锡级的装甲带

另外在结构上船体被分成14个水密舱室,并有双层船底,其长度为龙骨长度的83%,提高了抗沉性。总体来说,莱比锡级的装甲防护水平在轻巡里仍然算偏下水平,纽伦堡号虽然后来使用了新研发的Wotan Hart钢,但对防护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

但是对于一艘受条约限制的轻巡来说,对装甲防护进行苛求何尝不是舍本逐末呢。

雷达

同战争初期便损失惨重的K级相比,莱比锡级在雷达这种高科技装备上的体验更丰富。

1941年3月,纽伦堡号率先安装了FuMO 21型雷达。1942年初,又安装了用于搜索水面目标和低空目标的FuMO 25雷达,先前的FuMO 21也换成了FuMO 63雷达,此外还安装了4个Metox雷达预警接收器。

莱比锡号要晚一步,直到1943年才安装FuMO 24/25雷达。另外两舰在战争期间还安装了消磁线圈。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7)

纽伦堡号

服役历程及结局

莱比锡号于1928年4月动工,1931年10月正式入役。纽伦堡号于1933年11月4日动工,1935年11月2日入役。在二战爆发前,两舰主要用作训练,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参与了非干预巡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莱比锡号在波罗的海和北海频繁活动,12月13日,在斯卡格拉克海峡被英国潜艇鱼雷击中,遭受重创,在德意志船厂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修好。1941年,莱比锡号参与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前往波罗的海为德国进攻提供火力支援。此后由于装备老旧,在1942年成为训练舰队旗舰。1944年莱比锡号经过现代化改装后,又重返波罗的海执行护航任务。

1944年10月14日,莱比锡号自哥腾哈芬出航,准备载运地雷前往希维诺乌伊希切。当日海面上雾气浓厚,在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该舰与正以20节速度航行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发生碰撞。碰撞之时,莱比锡号正将动力由柴油机切换至涡轮机,舰身短暂失去推进动力并产生漂移,因此脱离了既有航道与正往反方向前进的欧根亲王号相撞。欧根亲王的飞剪式舰艏从莱比锡号左舷前侧撞入后又从右舷穿出,撞击力道之大几乎将莱比锡号截成两半。造成莱比锡号左舷3号引擎室全毁,2号引擎室大量进水,39名船员伤亡。第二天,莱比锡号被拖回哥腾哈芬,由于损伤实在太过严重,海军认为已无修复价值,因此仅做简单修补确保能继续航行。1945年4月,莱比锡号逃到了丹麦躲过一劫,于1946年7月被拆毁。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8)

莱比锡号被欧根亲王腰斩现场

纽伦堡号的经历则平淡的多,但是该舰在二战爆发后同莱比锡一样倒霉。1939年12月13日在北海附近被英国潜艇鱼雷重创,不过它修起来要快一些,1940年初就回到波罗的海继续做训练舰。除了在1942年11月至1943年4月短暂部署到挪威之外,其在战争的其余大部分时间内都担任训练任务,因此幸存到了战后,是德国海军投降时除了欧根亲王号之外状态完好的第二号大型战舰。战后纽伦堡号先是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后来作为战争赔偿交给了苏联,一直服役到1960年才被拆除。

德国二战第3大重型战列舰(德国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轻巡洋舰)(9)

1945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押送下的纽伦堡号

德国最后的轻巡

莱比锡级在二战中同德国海军的其他轻巡一样,并没什么出彩的表现,根本原因在于轻巡火力弱防护差,在敌人优势兵力围剿下生存能力太弱,无法满足德国海军破交战的需求。再加上德国又不需要轻巡去维护遥远的海上运输线,近海防御的话轻巡的性价比又比不上大型驱逐舰,因此轻巡在德国海军序列中属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条约解禁后德国再也没建造过一艘轻巡,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现状。

德国海军在一战结束后受到条约限制,建造轻巡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虽然莱比锡级到了二战时变得技术落后并不实用,沦为训练舰,但其对德国造舰技术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之前建造的最后一型大型战舰,莱比锡级在德国海军造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