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1609年萨摩藩对琉球的侵略。萨摩侵略琉球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幕府层面,近世初期的日本面临与中、朝重建外交关系的重任,因此德川家康意图“以琉球为中介,重新打开对明外交的局面”,使琉球居中为日本和明朝恢复勘合贸易斡旋,但遭琉球拒绝。这一意图在1609年琉球侵攻前夕,岛津氏致尚宁王的信中显露无疑,“获命于将军家康,诛罚琉球,若改前非,为日、明之间中介,方可保国之安泰。”二是萨摩的处境,当时“藩内领主财政恶化”,同时还存在着岛津家内部“家督”权力之争的困境,藩主岛津家久遂迫切需要以武力吞并大岛,解决其财政问题并树立藩内权威。随后,萨摩藩出动3000余兵力侵攻琉球,俘虏尚宁王及三司官等众臣返回鹿儿岛。1609年,是古琉球史的一个转折点。关于萨摩侵琉历史(以下为相关历史进程简介,注释简省):14世纪,琉球历史的初创时期,琉球本岛分中山、山北、山南三国。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遣使奉表入贡,

冲绳有没有独立复国的可能,个人认为“冲绳”是没有这个可能的。但是,“琉球”是有可能的,“琉球”可以追求的目标可以是“独立复国”,也可以是在日本尊重琉球的历史和日、琉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自治”。作为笔者,个人期待的是“琉球”以中立国(地区)的姿态存于东海。
关于主权问题,日本没有获得“国际法”法理的完整认定,作为历史悬案从清末遗留至今。第一,1870--1880年代的“琉球王国”覆灭历程,是入侵,是单方面的吞并;第二,清末以来的中国,就目前所知,没有在法理上承认过日本对琉球的主权;第三,战后琉球,美国托管,“冲绳复归运动”的结果是美国将治权予日本政府。所以,琉球的主权,对于“琉球”而言,尚无定论。

————————————————————————————————

为什么会讲对于独立复国的问题,“冲绳”没有可能,而“琉球”可能?因为,“冲绳”存在的基础是日本对该地域的支配;独立复国的主体,源于历史、文化、政治、族群的主体只能是立“国”600年的“琉球”。下面,为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琉球”600年的历史,主要从琉球与日本关系的视角简单展开,从中理解基于历史的琉球的独立性问题。

一、琉球王国的诞生

14世纪,琉球历史的初创时期,琉球本岛分中山、山北、山南三国。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遣使奉表入贡,与明朝建立了宗藩关系。随后山北、山南也相继遣使来朝,但是占据地利、富庶的中山国遣使居绝大多数。15世纪中叶,中山王尚氏统一琉球,稳定地“琉球”王国建立,对外上巩固与明王朝的“宗藩关系”、与日、朝等国交好,对内在吸取中华文化(闽人三十六姓)的基础上完善、成熟琉球文化。在传统的东亚秩序中,此时期琉球的政治地位与朝鲜、日本同等,由于东洋岛国属性,文化上与日本、东南亚互有牵连(南岛文化)。此时期,能体现琉球的自我定位的东西,如“万国津梁钟”铭文: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1)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2)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之仁风故吾王大世主庚寅庆生尚泰久兹承宝位于高天育苍生于厚地为兴隆三宝报酬四恩新鋳巨钟以就本州岛中山国王殿前挂着之定宪章于三代之后……”

二、17-19世纪的“琉球王国”

1609年,是古琉球史的一个转折点。关于萨摩侵琉历史(以下为相关历史进程简介,注释简省):

1609年萨摩藩对琉球的侵略。萨摩侵略琉球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幕府层面,近世初期的日本面临与中、朝重建外交关系的重任,因此德川家康意图“以琉球为中介,重新打开对明外交的局面”,使琉球居中为日本和明朝恢复勘合贸易斡旋,但遭琉球拒绝。这一意图在1609年琉球侵攻前夕,岛津氏致尚宁王的信中显露无疑,“获命于将军家康,诛罚琉球,若改前非,为日、明之间中介,方可保国之安泰。”二是萨摩的处境,当时“藩内领主财政恶化”,同时还存在着岛津家内部“家督”权力之争的困境,藩主岛津家久遂迫切需要以武力吞并大岛,解决其财政问题并树立藩内权威。随后,萨摩藩出动3000余兵力侵攻琉球,俘虏尚宁王及三司官等众臣返回鹿儿岛。

1610年,屈从于日本的尚宁王至江户谒见幕府将军德川秀忠。而后秀忠以“琉球代代以中山王为国王,未免他姓乘机窃国,宜尽早归国以承祖业”为辞释放尚宁王归国,但同时岛津氏收取“琉球贡税”的权利得到幕府认可。1611年9月,萨摩开始在琉球进行以《掟十五条》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琉球仕置”,深度介入琉球内政。在此之前的1609--1611年,萨摩藩在琉球实施了所谓的“庆长检地”,检地囊括由奄美群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构成的琉球全国,琉球国总计石高113041石,其中检定石高23955石的奄美群岛割让萨摩藩直辖。石高的检定,或许是成为琉球国被纳入日本国绘图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此次的石高检定带来的结果是和日本国内一样,还是说只是徒具形式,是另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此不作展开。

此后的近二十年中,萨摩对琉球携侵攻之余威保持着对琉球的强力控制。如,1616年岛津家久在致“吕宋国司”的书简中,声称琉球是“我萨摩州的附庸之国”,将其国王称作“琉球国司”,明示琉球在萨摩的支配下。但是随着幕府的“锁国”体制逐渐形成,到了1630年代,萨摩藩独自的对外贸易权利丧失。岛津氏无法再进行以琉球为中介的日(萨)、明贸易,转而开始寻求通过扩大琉、明贸易的利润并介入其中而获益,“为重振不断恶化的藩财政,岛津氏决定采取借琉球对明贸易、暗自走私生丝并获取利润的方针”。“锁国”带来的变化,使得萨摩对琉球的控制逐渐弱化。1634年,应岛津家久之请,幕府在最终认可将琉球国总石高编入萨摩之时,也在正式文书中特别将琉球置于与萨摩、日向、大隅所不同的“此外”地位,区别于“日本”本身。

随后而来的东亚大变局——明清交替,为琉球的局势产生更深的影响。1644年清朝入关后,多次命琉球遣使归附。1650年代,清琉宗藩关系确立。1683年,康熙帝平定台湾郑氏,彻底荡清东亚海洋局势,琉球入贡清朝的海路畅通,中琉关系迅速稳固。以此为背景,日本慑于清朝之威,使萨摩在琉球的势力迅速隐退,萨摩派遣至琉球监视琉球动向的官员也被禁止干涉琉球内政。为了避免与清朝产生摩擦,萨摩在琉球采取了“隐蔽政策”——“清朝册封使到达琉球时,派驻那霸的日本官员转移至地方隐蔽,侵攻之后割让的奄美诸岛在面对清朝时也坚持为琉球领有。”而琉球在面对萨摩时,受迫于琉球侵攻以来的“附庸国论”,已逐渐被替换为“琉球的安泰,得之于萨摩的荫蔽”;及至18世纪初,萨、琉关系中琉球国王的“王号”重新开始使用。

江户时代的琉、日关系,以日本为视角,附近世日本地图为观察基础说明。

从17、18世纪之交的日本国内来看。“幕藩体制”国家进入鼎盛,幕府对内的控制达到顶点,对外“日式华夷秩序”构建的思想日盛。面对琉球,德川幕府的态度呈现出相悖的两面:一面是将琉球纳入近世日本国家内的意图,这既表现在元禄国绘图中纳入琉球国,也表现在1707年富士山喷发后为灾害恢复而征课的“国役金”和“禁里造营”费用中萨摩藩的部分计入了琉球。另一方面是,琉球使节出使江户,皆应幕府要求穿着中国风服饰,使用中国风器具,乐器亦演奏中国风乐曲,让琉球使节以“异国”身份展示于日本民众和江户市民,借此显示幕府将军武威远及“异国”,在日本国内营造“万邦来朝”的幻境。无论内外,琉球之于日本,始终是被置于“利益”的算计之中。

正是这相悖的两面,造就了琉球一面因石高记载而纳入“元禄日本图”和《天保乡账册》;另一面,虽经萨摩短暂武力挟持,当中国局势稳定之后,琉球亦逐渐复归“异国”,因而反复复刻的“赤水图”中,乃至实测日本而成的“伊能日本图”中,琉球皆不在日本之列。而奄美群岛的差别,则是由于萨摩的“隐匿”在“强占”和“异国”认知之间制造模糊。如上,甚至可以想象,在近世日本的“民间”社会,琉球从来都是国境之外的“异国”。

“官制图”: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3)

明治大学图书馆·蘆田文库藏:『元禄日本総図』,出版信息不明。

在图示范围上,西南区域在正保日本图绘入“吐噶喇群岛”之后首次纳入“琉球国”,在北方则继承了正保日本图出现的部分“蝦夷地”(松前)。琉球国的纳入,日本学者的解释是“从萨摩藩征集的国绘图中,包括了琉球国的大岛、冲绳岛、八重山岛三幅详细的地图”。“官制图”中,琉球被绘入日本总图的情况极少。在随后幕府于1725年(享保十年)组织绘制的享保日本图中,北方部分“蝦夷地”和西南的吐噶喇群岛、琉球国等区域都消失在地图中。其原因是,此次绘图采用的是“望视实测”的编成方法,在北方和南方的边境,从本土出发,一切眺望不见的离岛都未能绘入图中。成立于19世纪初的实测日本“伊能图”中亦无琉球国。在最后一次由幕府命令各国绘制的天保国绘图中(1830年代),由于伊能图制成的缘故,此次国绘图事业并未绘制日本总图,而是在同时制成的《天保乡账册》中记录了“琉球国”各岛各地方石高数目,被纳入了日本国的数据统计之中。“官制图”中琉球的情况虽有异例,但是在“民间图”中,日本社会对琉球的认识却是一贯的。

“民间图”:

琉球冲绳现状(冲绳的历史与独立可能性问题)(4)

長久保赤水:『日本輿地路程全図』,出版事项不详、1775年序,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古典籍综合数据库。

图示范围,西南国境至种子岛、屋久岛为止,并于永良部岛旁注“从此向南百二十里有琉球国”。由于对近世日本社会的深远影响,赤水图所呈现的近世日本国境的情况,也基本可代表日本“民间”社会对日本西南国境所至的总体认识。如1852年复刻版赤水图附言中所体现,《日本舆地路程全图》一直被作为“本邦舆地之图”和“本邦全图”。此外,在森幸安的《日本分野图》中,西南国境至奄美群岛为止,且奄美群岛着色与萨摩一致,表示该群岛为萨摩领属。而在林子平的《三国通览舆地路程全图》中,琉球与日本国境被置于吐噶喇群岛与奄美群岛(大岛)之间,注“以此向南为琉球之地”。二图差异明显。

围绕西南国境中“琉球国”的有无,两型近世日本地图中都展现出了差别;在“民间图”中,日本西南国境的状况也不尽相同。


所谓琉球王国清、日“两属”的暧昧历史,即来源于如上萨摩对琉球的侵略和持续的经济压榨。

木村直樹:「近世の対外関係」。(岩波讲座论文)

渡辺美季:「東アジア世界のなかの琉球」。(同上)

紙屋敦之:「琉球・アイヌと近世国家」。(同上)

尤淑君:《明末清初琉球的朝贡贸易与其多重认同观的形成》,《世界历史》,2015年第3期。

紙屋敦之著:『琉球と日本·中国』,山川出版社,2003年8月,第5頁。

高埜利彦:「一八世紀前半の日本――泰平のなかの転換」。(同上)

中村拓:「欧米人知られたる江戸時代の実測日本図」,『地学雑誌』,第78巻·第1号,1969年。

『天保乡账·琉球国乡账(上中下)』,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琉球以单独的政治体与英、法、美等国签有条约,涉及商船停靠、补寄与贸易等内容。

三、近代侵吞琉球的阴谋的开始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1870年代进行了对琉球的侵吞行动——所谓“琉球处分”

此行动实为阴谋,一开始琉球和清中国并未察觉日本的真实意图。背景:1871年开始谈判签订《清日修好条规》,1873年正式签字换约,两方关系表面是很好滴。

1871年底,台湾南部发生“牡丹社事件”,琉球漂流民被台湾生番(原住民)杀死。

1872年底,明治政府单方面册封“琉球国王”为“琉球藩王”,意图是将琉球由“异国”转为内属,为后续吞并行为奠基。1872年10月4日,应明治政府以庆贺天皇亲政为名征召的琉球使节一行抵达东京。随后,琉球使臣先将所带的琉球方物及国王的国翰递交明治政府。国翰原本如下:

恭惟

皇上登极以来,干纲始张,庶政一新。黎庶沐浴皇恩,无不欢欣鼓舞。尚泰身在南陬,伏闻盛事,无奈海道险远,且封守多事,久阙朝贺,实不胜悚惧。今遣正使伊江王子尚健,副使宜野湾亲方向有恒,谨修朝贺之礼,且贡方物。伏请奏闻。

壬申七月十九日 琉球国中山王尚泰谨奏

但琉球呈递的国翰被日本蓄意修改,国翰被修改如下:

恭惟。

皇上登极以来 干纲始张 庶政一新。黎庶沐浴皇恩 无不欢欣鼓舞。尚泰身在南陬 伏闻盛事 不胜欢抃之至。今遣正使伊江尚健 副使向有恒 赞议官向维新 谨修朝贺之礼 且贡方物。伏请奏闻。

明治五年壬申七月十九日 琉球尚泰谨奏

修改后的贺表将“封守”、“王子”、“琉球国中山王”等表明琉球自身身份的字句删改,从而否定琉球是中国的册封国这一事实,“明治政府十分清楚,要是不否定琉球与清朝的宗属关系,就无法完成对琉球国的吞并。”虽然明悉日本方面对国翰有意的修改,但此时的琉球使臣没有意识到其中暗含日本的阴谋,并未就此提出异议。

10月15日,正副使等3人进宫参拜,明治天皇将准备好的册封尚泰为“琉球藩王”的诏书宣告琉球使臣。诏书如下:

朕膺上天之景命,绍万世一系之帝祚,奄有四海,君临八荒。今琉球近在南服,气类相同,言文无殊。为萨摩附庸之藩,而尔尚泰能致勤诚,宜予显爵,升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咨尔尚泰,其重藩屏之任,立众庶之上,切体朕意,永辅皇室。

钦哉。

明治五年壬申九月十四日

诏书故意回避中琉关系,强调琉球为萨摩之附庸,并以封尚泰新爵——“琉球藩王”的单方面措施将琉球王国装饰成日本内部的藩国,以达其逐渐吞并的目的。当时琉球人的反应是,“正使伊江王子(尚健)在听闻‘升为琉球藩王,叙列华族’的宣读时,愕然不知所措,呆立在那儿。……当时的王子只觉得晴天霹雳从九天而降,胸脉狂乱,不知是应该拜谢还是应该婉辞,就连当时被日本方面认为是亲日派代表的副使宜野湾亲方向有恒都感到一时间心中大惊。”琉球使臣大惊之余,却未能警醒而及时抵制。随后,明治政府通知西方各国,说明琉球已被日本合并,琉球王已被授予日本华族地位,谋求西方各国对日本针对琉球“废国建藩”行动的认同与支持。30日,命令琉球将“先年来(其)藩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并今后(国际)交际事务(移交)外务省管辖”,单方面剥夺琉球国的外交权力。同月29日,外务省任命伊地知贞馨及其助手2人常驻琉球,并决定由大藏省不时派官员出差琉球进行视察,以此显示日本对琉球的实际领有。到此,琉球人才开始意识到日本政府侵占琉球的企图,主动的抵制活动才就此开始。

何慈毅:《吞并琉球王国:明治日本蚕食亚洲的第一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07年11月。

《琉球使臣ヘ拜謁仰出アリシ旨ノ通知了承ノ件》,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5卷,第177号文书。

《琉球藩ト各國トノ間ノ交際事務移管ノ件》,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5卷,第182号文书。



接下来,对日本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断绝中琉宗藩关系,牡丹社事件成了最好的切入口。1873年3月9日,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作为特命全权大使受明治政府派遣,在前往中国交换《中日修好条规》批准书的主要任务之下,开始了就“牡丹社事件”的幕后活动。临行前,天皇给副岛种臣颁发了向清政府过问“牡丹社之事”的敕旨,以及谋求“征台”口实的敕令——“四条别敕”。其内容如下:

一、清国政府若以台湾全岛为其所属之地,接受这一谈判,并采取处置,则应责其为遭到残杀者采取充分伸冤处置。但上述处置应给犯人以相当处置,对遭到残死者的遗族,应付予若干扶助金,且应予以管束,坚决保证尔后不再发生此类暴逆事件。

二、清国政府若以政权之不及,不以其为所属之地,不接受这一谈判时,则当任从朕作处置。

三、清国政府若以台湾全岛为其属地,左右推托其事,不接受有关谈判时,则应辩明清政府失政情况,且论责生番无道暴虐之罪;如其不服所责,此后处置则当依任朕意。

四、上述谈判,若逸出三条之外,当审慎注意,答以遵守公法。临机为之,不失公法。

此四条别敕的趣旨有两层:第一,以日本为出发,责成清政府处置杀害琉球漂流民的台湾生番并赔偿受害琉球人遗族,显示其保民举动,藉此获得日本上琉球所属问题上的主动。第二,假借与清政府交涉生番问罪,让清政府明确表示对台湾番地之领属,为出兵台湾寻找理由;于此,只要出兵台湾合理之理由成立,隐含意即回转到琉球所属问题上来,表示清政府间接承认日本对琉球的独有。

在随后的清日台事外交中,明治政府给驻华公使柳原前光的谈判要领中也明言:“当以此次机会,断绝琉球两属之渊源,开启朝鲜自新之门户。此乃朝廷之微衷,当职者之秘计也。”

1874年,日本侵台结果。《北京专条》:

为会议条款互立办法文据事。

照得各国人民有应保护不致受害之处,应由各国自行设法保全。如在何国有事,应由各国自行查办。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国本意为该番是问,遂遣兵往彼,向该生番等诘问。今与中国议明退兵并善后办法,开列三条于后。

一、日本国此次所办 原为保民义举起见 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 中国定给抚恤银两 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 中国愿留自用 先行议定筹补银两 别有议办之据。

三、所有此事两国一切往来公文 彼此撤回注销 永为罢论。至于该处生番 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 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

从条约内容看,日本政府的初期意图完全达到,即:第一,清政府承认日本侵台行为为“保民义举”,使日本获得清政府间接承认其领有琉球的证据——又一“口实”;第二,获得赔款。虽然,占领台湾和打开朝鲜门户的意图并未实现,但前述两条成果能为开国不久、内政不稳、国力尚弱的日本所得,已是其莫大的收获。条约中,“各国人民有应保护不致受害之处,应由各国自行设法保全。如在何国有事,应由各国自行查办”之语与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存在明显的矛盾,虽是清政府争取权益之体现,但实为对日本的妥协退让的软弱表现。

《副島外務卿ヘ生蕃問罪ノ為メ清国応接振四箇条別勅》,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档。

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95号文书。

外务省调查部编纂:《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第186号文书。



四、阻贡、灭国——琉球人的反抗与武力镇压

阻贡。1875年6月14日,此前渡清的琉球船只“从福州携同治皇帝崩御之白诏、光绪皇帝登极之红诏返回”。循例,琉球当派遣进香使和庆贺使前往清国。正在琉球为此准备之际,获知消息的明治政府认为割断中琉关系的良机已至,断然采取行动,派遣官员前往阻止。7月14日,业已抵达琉球的松田道之向琉球政府传达“停止向清政府进贡、接受册封,使用明治年号,进行藩政改革和藩王尚泰上京”等命令及“说明书”,要求琉球方面立即尊奉执行,是为“阻贡事件”。为了达到阻贡的目的和1879年执行其“废藩置县处分”的目的,针对琉球方面的抵抗,强蛮之明治政府两度派兵入侵琉球。一次是,1875年琉球方面在 “阻贡事件”中被迫“认可了(日本派遣的)熊本镇台分遣队的驻军”。另一次是,1879年3月25日,为了贯行“废藩置县处分”正式吞并琉球,松田道之率领二等警视补园田安贤以及警部巡查百六十人与陆军步兵四百名许乘汽船抵达那霸,对琉球人的护国抗争进行武力压服。

灭国。1879年1月底,松田道之再次抵达那霸,传达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处分”的朝命。 琉球人坚决的拒绝了明治政府此次的处分举措。3月27日,松田道之“率其官兵,专振威势,侵入王城”,在首里城对藩王尚泰宣布“废藩置县”敕令,促尚泰东去,并以兵卫守护城馆,“使王移居东宫”。同时,命令各地方交出有关土地、人民、财务的一切文书、簿册,并责令藩吏做向导,由随行日人加封、监管;为防止琉球方面的对抗,责令封锁首里城门,没有证件禁止通行,以防止和镇压琉民向中国逃散;又分遣官员至琉球各地、各岛以朝旨遍告土民:“琉球土地人民,皆属日本者也;所有赋税,自今以后当报纳我馆”。琉球士民不愿服从,甚至有“振剑示威”者。4月 29日,松田再次强令尚泰迁出东宫,面对琉球众官的请愿威胁称“若有违令,则遣兵攻围东宫,以强捕去”;琉球众官闻言毫无惧色,愤然相语曰:“自古有云,君辱臣死也;为人臣者,岂忍生视捕君,必须为君死守”,集满东宫内外,守护君主;最终,被尚泰以“尔等为君死守,实副为臣之道……而我国兵器缺乏,武艺不悉,势不可敌”之言劝散。此日夜间,卧病之中的尚泰王及两夫人被迫退出首里居城,“士族官吏数百人围着驾舆,妇女和众人哀号不知几许,实在目不忍睹。”明治政府不许尚泰因病延期之请,尚泰只得携次子尚寅(宜野湾王子)、各按司亲方于5月27日从那霸启程弃国而去,6月9日抵达东京。


琉球人从1875年开始清醒的意识到了明治政府吞灭琉球的阴谋之后,面对明治政府无理、强横的暴行,琉球方面的抗争按照“救国”和“复国”的不同阶段任务,开始活跃起来。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至今也有延续和转化。
琉球人的抗争以请愿、不合作抗争、暴力斗争等方式进行。其中,催人泪下的一次事件是“林世功”的自杀殉国。1880年底,驻北京请愿的琉球士人决定采用“死谏”的方式向清政府表明反对“琉球分割”的决意,发生了琉球士人林世功“自杀殉义”以死请愿的极端事件。林世功撰写誓死请愿书全文如下:

琉球国陈情通事 林世功 谨

禀为以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主存国、以全臣节事。

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1879年)九月,随同前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迭次匍叩宪辕,号泣赐救,各在案。惟是作何办法,尚未蒙谕示,昕夕焦灼,寝馈具废。泣念功,奉国主之命,抵闽告急,三年不图。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主、世子被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毒虐,皆由功不(未)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顾国主未返,世子拘留,尤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候,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及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论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

谨禀。

光绪六年十月十八日

写完这份请愿书后,林世功于11月20日“辰刻”(早上8点)自杀殉义。在其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功谓奉国主之命而告危急,于兹五载,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以何复国王之命。世子若问父王,又将以何为对?此功所以捐生命而请救。”据载,林世功还留下一首绝命诗:“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林世功请愿书中只字未提“分岛建国”方案,但从最后的“还我君王,复我国都”的请求中不难看出,包括林世功在内的琉球人对“分岛建国”方案的极力反对。从林世功的最后遗作中能深刻的感受到琉球人“家国破亡、主辱民散”的悲凉以及对此无能为力的痛苦和无奈,也能感受到“琉球”作为一个自主的王国在琉球人心中的分量。

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

《琉球国向克让等禀》,殷梦霞、贾贵荣、王冠编《国家图书馆馆藏琉球资料续编》。

喜舍场朝贤著:《琉球见闻录》。

米庆余著:《琉球历史研究》。

西里喜行编:《琉球救国请愿书集成(一)》,《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30集)。

西里喜行著:《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上册),第374页。

蔡璋著:《琉球亡国史谭》。



——————————————————————————————————

结合上边的内容,应该可以理解到,近代日本政府在武力毁灭琉球国之前,琉球具有独立性的政治地位,和琉球人自身的政治诉求。以上,对琉球文化、习俗上的独特性尚未涉及。

琉球灭国之后,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在琉球实行“皇民化”政策,从教育、文化、习俗,乃至历史叙述上改造琉球,抹灭琉球人的特性。1880年到1945年间,日本对琉球文化、历史、习俗、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抹灭的过程和细节,在已有的琉球历史研究中做得非常不足,这是留给现在的任务。冲绳的历史研究的代表,如伊波普猷、外間守善、太田朝敷等,在日本政府的教育培养下,所作的冲绳历史论述、研究,难免会带有日本史的视角,将琉球的历史放入日本历史的进程中,而这并不符合琉球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战中,日本弃琉球于战火,琉球人的命运被轻贱、愚弄,稍微懂得太平洋战争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吧。时至今日,日本人对琉球人的区别对待依然严重。

草草归结。了解琉球的历史,就会为琉球数百年来遭受的来自日本的灾难而扼腕叹息、悲小国琉球的命运多舛。而今,不少国内的学人、民众未能清楚的了解琉球的历史,被日本历史学者的描述潜移默化,对于琉球的历史和自治、独立等问题,发出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了解、重视自身历史与文化的琉球人若要为自立、和平、尊严而争取,应当予以尊重和声援。

另外,小国琉球的存亡,因东亚局势失衡而变化,同样琉球的自立也可能会因东亚、世界局势的变化、平衡而出现新的状况。

————————————————————————————————

此文曾上传于某网络平台,并未仔细编辑修改,于此再次发布,期待为读者、同好们提供相关的历史信息,以助相关问题的理解。笔者这些年一直在做琉球、日本相关历史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后续可能会不定期上传一些琉球史资料信息与所思所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