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额······确实有点不好分开。其实这是源于古代军队。古时候的军队,士兵往往是右肩扛着长矛或者是剑等各种兵器,如果要是靠左边走,那当两支队列相遇的时候,两列的兵器很容易互相碰撞。如果要是矛这样的没有侧枝的兵器还好,碰一下就碰一下了,要是两边拿着的是方天画戟,那可保不齐就钩一块了。那就得是下面的场景了。古代路上有行人、有马车、有轿子,还有驴马骡等各种牲口,这要是没有个规矩,那可真是乱的没办法。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古人自然也有针对古代路况而制定的一些规范古代交通的规则或者法律,很多跟我们现在的交通规则也有着共通的地方。在我国现在,交通规则基本是靠右行的。我们往往以为,靠右行的交通规则应该是在近代才有的。其实并不是,靠右行是从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中国靠右行规则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原来古人跟我们一样,都要靠右行啊。可是为什么古人要靠右行呢?

这是头条号“历史小白学历史”的第1篇文章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白学历史”,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我自己是学理工出身,原来对历史也没什么感觉,直到我结婚以后,由于我老公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他给我讲了一些历史故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就冒出一个想法,我可以把我老公给我讲的一些有意思的历史知识分享给大家。所以,就有了这个账号。

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我对于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有着很大的好奇,比如今天的话题其实就是我问我老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有没有交规呢

说到交规,我自己就是一名传说中的女司机,我有驾照,但是基本上不敢开车上路,家里出门基本上都是老公开车,我想很多姐妹们可能跟我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我们现在的路上有机动车、非机动车,有行人,还有电驴等等各种车辆,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将是一团乱麻。而在这个方面,古人的路况比我们要复杂多了。

古代路上有行人、有马车、有轿子,还有驴马骡等各种牲口,这要是没有个规矩,那可真是乱的没办法。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古人自然也有针对古代路况而制定的一些规范古代交通的规则或者法律,很多跟我们现在的交通规则也有着共通的地方。

01 古代也要靠右行

在我国现在,交通规则基本是靠右行的。我们往往以为,靠右行的交通规则应该是在近代才有的。其实并不是,靠右行是从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中国靠右行规则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唐代。

原来古人跟我们一样,都要靠右行啊。可是为什么古人要靠右行呢?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1)

其实这是源于古代军队。古时候的军队,士兵往往是右肩扛着长矛或者是剑等各种兵器,如果要是靠左边走,那当两支队列相遇的时候,两列的兵器很容易互相碰撞。如果要是矛这样的没有侧枝的兵器还好,碰一下就碰一下了,要是两边拿着的是方天画戟,那可保不齐就钩一块了。那就得是下面的场景了。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2)

额······确实有点不好分开。

所以为了让两向而行的军队兵器不碰撞勾连,军队行走往往是靠右行,把左边让给对向的人,由此,久而久之,就成了行路的规则。

而正式把这条规则固定下来的,是唐太宗贞观时期。最早的行人是没有靠右行的意识的,那会人怎么走的都有,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旧制,京城内金吾晓暝传呼,以戒行者。”这意思就是说京城里专门有负责疏导交通的人,在路上维持交通秩序。后来到了唐太宗贞观时期,中书令(相当于副宰相)马周提出了“右侧通行”的规定。

唐人刘餗(音同速)的《隋唐嘉话》中说:“中书令马周,始以布衣上书,太宗览之,未及终卷,三命召之。所陈世事,莫不施行。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由此可见,靠右行的规则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已经施行了。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3)

02 古代超速也要罚

说完了“靠右行”的规则,我们再来聊聊“超速”这事。古代也没有汽车,这里的“超速”指的是跑马或者马车。

城市人口密集,而且人车很难做到分流,就拿唐朝长安城来说,光人口就上百万。在这样的地方要是跑马,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十有八九是会伤到人的。所以,为了保证城市中的正常交通秩序,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古人对于在闹市区跑马“超速”或者说“飙车”有着严格的规定。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4)

我们现在对于超速的行为一般是扣分罚款,古人比我们狠多了,超速要被打屁股。在《唐律疏议》中记载:“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这里的走车马其实就是跑车马,要被笞五十,就是打五十鞭子或者板子。最初这个五十板子是要打脊背,可是唐太宗听说脊背是经脉汇聚所在,改成打屁股了,其实都一样,打哪都受不了。

在1973年,新疆阿斯塔纳附近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唐宝应元年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的文书残卷,其中就记录了发生在安西都护府高昌城内的一起交通事故的处理。大致就是说一位客商的雇工叫康失芬驾车把高昌的两个孩子给轧伤了。孩子父母状告康失芬。最后判决就是由康失芬为受伤者医治,等伤好了再定罪。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5)

当然了,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是不受交规限制的,比如救护车、救火车、警车有时候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是可以不管超速不超速的。古代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公文传递、朝廷命令发布、有病求医,
急于追人等等情况,是可以适当“超速”的。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六百里加急”之类的快马在街道上奔驰,那个老百姓看到是要躲避的,是不受交通规则约束的。如果伤了人,不需要挨板子,只需要交罚款就是了。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6)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法制并没有现在这样健全,经常出现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也就是权势大过了法律的情况。所以有一些有权势的人也会无视法律,恣意妄为。唐朝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恃宠而骄,常常在长安市区“挥鞭走马”,路上的群众无不惊骇躲避。可见古代有了权势,交规也不一定能管得了你。现在当然不会这样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03 古代出门谁让谁?

我们现在的交通规则比较人性化了,对于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避让原则也有一些规定。比如转弯让直行,车让人等等,这些我老公比我熟悉多了。我们两口子都是在西安工作,实事求是讲,西安的“车让人”执行的真是不错,这里给我们西安点个赞。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7)

古代出门的时候,对于路上的避让规则,也是有着规定的。这从我国最早的交通法规就能够看出来。

我国古代最早的交规,学者公认的应该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的《仪制令》,这个《仪制令》相当于现在交通法大概一个意思。其中就规定了很多关于避让的规则,比如:“诸官人在路相遇者,四品以下遇正一品、东宫四品以下遇三师,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这也就是说官小的碰到官大的要下马避让。

在《仪制令》对于交通避让规则作出了原则性的概括:“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个规则看起来比较简洁,其实执行起来,有点难办。按照这个规则,如果一个地位高的但是什么也没拿着的人和一个地位较低的负重的人遇见了,那该谁让谁呢?要是按照“贱避贵”那就是地位高的让地位低的,如果按照“轻避重”则应该是什么也没拿的避让负重的。那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古代违反交规(古代也有交规女司机告诉你)(8)

南宋人所著的《吹剑录》其中就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有一位士人走路时候被负重的一位贩夫撞破了衣服,两位跑到临安府衙说理。临安府尹先说:“按照轻避重的规则,士人应该避让。不过贩夫好歹把人家衣服碰破了,就给人家磕几个头算作赔礼了。”贩夫于是就给士人磕了几个头。然而士人还是不依不饶:“按照贱避贵的规则,他必须赔偿我衣服!”

府尹说你衣服多少钱?士人说得十千。府尹说:“我给你十千,但是既然你衣服钱赔了,人家刚才给你磕的头你得给人还磕回去。”士人当时就被噎的没话了。那会是等级社会,让士人给贩夫磕头,那可算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他宁可还钱息事宁人,也绝不再敢闹事了。

其实《仪制令》所规定的这四条,除了“贱避贵”之外,其余三条“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基本上跟现在的交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我们从这些规则中,还是依稀能够感到古人的智慧。


我们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生活和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代人在管理古代道路交通的时候,也有着很多古人自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办法。这些智慧的闪光很多都穿越了千年时光,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了解古人的交通规则的时候,我们才惊奇的发现,其实现在的很多规则都与这些古代法规一脉相承,这时我们突然感觉,我们和古人的生活之间,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参考文献

1、《唐代城市管理研究》 梁克敏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交规起源:靠左走还是靠右走?》 朱巍 北京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3、《中国古代出行的法律制度探析》 郑显文 管晓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月

4、《揭秘古代“交通法规” 》 陈晶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6.02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白学历史”,坚持原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或者动动小手给我点个赞,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