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
越王勾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宋代,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用蓼攻之以目卧”就是“卧薪”的意思。所谓的“蓼”清代的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来刺激自己。“卧薪”和“尝胆”分别就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来人们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一种曲解。 一直发展到后来,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纱记》中曾对越王勾践“卧薪”和“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到了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的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也在《纲鉴易知录》中曾经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描述,才使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他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的
从小到大,我们就听过很多的励志故事,有些故事是文人编纂出来的,而有的故事则是根据历史事实传出来的。但是,人们传说中的历史故事就都是真的吗?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个人们熟知的故事: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蒲松龄老先生的这段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吧,这几句话,也很可能作为过许多人励志的座右铭。而这段话中“卧薪尝胆”一词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的夫差打败了,带领剩下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但最后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于是越王勾践只能是向吴国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越王勾践到了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等到越王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勾践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每天睡觉都躺在硬柴上,每次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越国灭亡的痛楚,一直激励着自己的勇气和斗志。勾践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吴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现在的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大家熟知的,就一定是真的吗?越王勾践真的曾经卧过薪尝过胆吗,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过,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帝王发愤图强的经典故事,真的是一个欲盖弥彰的大谎言吗?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
一直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说:“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但这段话中并没有提到“卧薪”二字。那么“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但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之后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为基础,对此并没有更深的描述。
而最先将“卧薪”和“尝胆”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大诗人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曾经说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苏轼在这里指的是孙权,和越王勾践没有任何关系。
一直发展到后来,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纱记》中曾对越王勾践“卧薪”和“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到了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的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也在《纲鉴易知录》中曾经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描述,才使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他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卧薪”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宋代,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用蓼攻之以目卧”就是“卧薪”的意思。所谓的“蓼”清代的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来刺激自己。“卧薪”和“尝胆”分别就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来人们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一种曲解。
到了现在,不管勾践有没有“卧薪尝胆”这件事,其实我们只要保留和坚信这种为了目标坚忍不拔的态度和精神就好了。历史上很多事情,就从文字流传和记载来说,我们又能否说它们全部都是真的呢?或许它们的真伪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们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和价值,和后来人们对待它们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从中感悟到的理念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