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司马光画像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司马光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欧阳修《读书》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陆游《夜坐闻湖中渔歌》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苏辙《夜坐》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1)

明朝有首打油诗,其中几句是这么说的,“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短短几句可爱的俏皮话,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有些人饱受近视之苦的现象,这就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个问题——这些人要怎么解决近视问题?他们有眼镜可戴吗?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发掘出一件文物——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这件文物不大,直径不到1.5厘米,总重量也只有2克左右,可就是这么一个小东西,四周镶嵌了特别精美的黄金制的连珠花纹金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用水晶石加工出来的凸透镜,换言之,是一个小型的放大镜,我们可以想象,墓主人有可能是视力略有缺陷,需要用这样一种小型放大镜来观看微小事物。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2)

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镜

相比于今天,近视对于古人而言是一种不大容易患上的疾病,毕竟过往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会出现用眼过度的现象,只有读书人才整日伏案,穷苦人家买不起油灯,晚上要借着月光读书,甚至还要像匡衡那样凿壁偷光,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很多刻苦读书的文人患有近视,比如欧阳修、陆游、司马光、苏辙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欧阳修《读书》

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陆游《夜坐闻湖中渔歌》

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苏辙《夜坐》

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司马光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3)

司马光画像

近视归近视,这书还是必须得读的,那怎么办呢?这些读书人都是有些小办法的,比如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就讲出了欧阳修的解决办法。

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石林燕话》

意思就是说,欧阳修近视得厉害,有时候连书都读不进去,只能让别人读给自己听。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4)

《本草纲目》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治疗近视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在如今看来更像是偏方,比如《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 夜间观书 则收烟无害目之患。”再比如,宋代一个叫赵浩的人在《养病漫笔》中写道,“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这两种方式对于缓解近视是否有效,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等到明朝时,真正意义上的眼镜开始出现。明朝嘉靖年间,《士修类稿》中记载,“闻贵人有眼镜,老年观书,小字毕见,世宝也。”这一点在绘画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明朝永历年间,画家仇英在《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就绘制了一个戴眼镜的老人,但是在这一时期,眼镜还算是比较稀有的物件。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5)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而等到明清之际,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做张子秋的人在《续都门竹枝词》中写道,“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可见佩戴眼镜已经成了当时近视人心中的不二选择。

或许正是由于庞大的近视群体的出现,清朝还诞生了一位著名的眼镜改良者——孙云球。这位34岁就逝世了的江苏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多达七十多种光学仪器,并且提出“随目对镜”、“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等观点,创制远镜、水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等多种镜片,帮助不同的人群改善视力,在此基础上,苏州的眼镜产业才得以快速兴盛发展起来。

古代人得了近视怎么治(古代近视怎么办)(6)

结语

在中国古代,实际上早有一些解决近视问题的本土方法,等到元明之际,眼镜从西方传入,在中国进行本土改造后,逐渐取代了过往的那些治疗方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