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厦门中山路历史演变(见证厦门沧桑变迁历史)

厦门中山路历史演变(见证厦门沧桑变迁历史)  广东会馆馆舍  王日根多次前往小走马路12号考察,他说,对面的定安小学此前叫粤侨小学,当可理解为寓居厦门的广东人的子弟学校。如今的厦门大学法学院、艺术学院是在此前厦门第一公墓——广东公墓上建成的,史载广东公墓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当时立有“义祭墓亭”,占地135.6亩,在第一公墓附近,还有白城义冢,这是包括广东会馆在内的民间慈善机构为饿殍、漂尸和无主尸而备的墓地,可见广东人在厦门具有较强的势力,在厦门的发展史上亦有贡献。  曾是广东会馆  中山路巴黎春天旁有一座“泽被甘棠”的牌坊,穿过牌坊之后便是定安路,有一斜径蜿蜒而上是通奉第巷,再往前走就是小走马路,走到尽头则是武当分镇横巷。在这条仅百余米长3米宽的街巷里,有一座楼为思明区老年大学文安校区,其门牌号是小走马路12号。而在100多年前,小走马路12号是厦门唯一一座会馆——广东会馆,这可以从《第一期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

厦门中山路历史演变(见证厦门沧桑变迁历史)(1)

现在的小走马路12号是思明区老年大学文安校区

  ●讲述者: 王日根,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在明清史领域钻研了数十年,对这一时期的会馆、会社、家族及海洋文化,颇有一些独到之见。在研究过程中,小走马路12号引起了王日根的注意,他说,这个门牌号,见证了厦门一段沧桑变迁的历史。

  小走马路12号

  曾是广东会馆

  中山路巴黎春天旁有一座“泽被甘棠”的牌坊,穿过牌坊之后便是定安路,有一斜径蜿蜒而上是通奉第巷,再往前走就是小走马路,走到尽头则是武当分镇横巷。在这条仅百余米长3米宽的街巷里,有一座楼为思明区老年大学文安校区,其门牌号是小走马路12号。而在100多年前,小走马路12号是厦门唯一一座会馆——广东会馆,这可以从《第一期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得到佐证。

  “这是广东商人建的一座会馆。”王日根说,从其他零散的资料中显示,广东会馆采取的是董事制,董事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要广有资财。他们以捐助方式为会馆提供日常开支,用于建立会馆馆舍、为寓居同乡子弟提供就学场所,为逝去的同乡提供墓地,会馆本身则作为同乡节日期间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广东潮剧是会馆内经常上演的剧种,可以“聚乡人,联旧谊”。

  王日根多次前往小走马路12号考察,他说,对面的定安小学此前叫粤侨小学,当可理解为寓居厦门的广东人的子弟学校。如今的厦门大学法学院、艺术学院是在此前厦门第一公墓——广东公墓上建成的,史载广东公墓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当时立有“义祭墓亭”,占地135.6亩,在第一公墓附近,还有白城义冢,这是包括广东会馆在内的民间慈善机构为饿殍、漂尸和无主尸而备的墓地,可见广东人在厦门具有较强的势力,在厦门的发展史上亦有贡献。

  广东会馆馆舍

  曾多次被借用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荣之区”可设“商务总会”,商务稍次之地,可设“分会”,并将以前所用“商业公所”等名目,一律改称为“商会”。(《东方杂志》第一年卷第一号)。王日根说,厦门广东会馆理所当然被选做1904年7月成立的厦门商务总会的办公场所,并在其中举行第一次会议,林尔嘉在会上被推举为厦门商务总会第一届总理(后改称会长)。1913年,总商会会所迁到闽海关旧址,1933年2月,厦门总商会新会所才最终落成。“厦门商业的发达,与当地商人地位远高于内陆各地的社会风气是密切相关的,几任总商会总理林尔嘉、洪晓春(鸿儒)、严焰(灼如)等都是德才兼备、忠贞爱国的典范。”

  1904年8月11日创刊的《福建日日新闻》,也曾借用广东会馆馆舍,该报的发行人兼主编连横(号雅堂),同样出于对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不满而内迁厦门,先曾参与英国传教士的《鹭江报》的编务,后创办《福建日日新闻》,不久还延聘黄乃裳为主笔,该报也算是《福建日报》早期的源头之一。

  到了1930年5月25日,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破狱斗争也将总指挥部设在厦门广东会馆。陶铸是这次破狱斗争的领导者,他带领武装队员从广东会馆出发,一路过石坊巷,经金新河街,出青墓山,顺思明南路在厦港思明县监狱前会合,另一路向南穿过白厝墓巷,直奔草仔垵往破墘海边接应劫狱战友下船安全撤退。


来源:厦门日报、

0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