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我之前写的“明谢贝格”装甲师就是这种情况之一。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关于第12集团军的组建工作从1945年3月中旬就已经开始,4月1日起开始了各项组建工作。计划编入的部队基本为驻扎在马格德堡到德绍之间的易北河两岸的部队,全部为“名号”“师”。这短短三个字我加了两个影号的意思就是“名号”全部以地名或者德国历史人物为名,所谓“师”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能达到当年德国人师一级的规模。 事实上,1945年4月8日,德军才正式向西线德军总指挥部下达了组建第12集团军的命令,而到了4月19日才正式隶属前者。 几天前,也就是4月1日左右,美军两个集团军在德国的帕德博恩附近会师,同时将德军西线的最强的抵抗力量——莫德尔元帅的B集团军群在鲁尔地区包了起来。这也就引起了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总崩溃,而德国中部也彻底向西方盟军敞开了大门。 在这种让人绝望的局势下,希特勒却命令温克的第12集团军收拢聚集起德国中部所有能搜刮到

​​​阅读背景

之前写了德军末日装甲师——“明谢贝格”装甲师简史,是因为这个师还能找到一些图片或者彩色还原图。

后来想继续写第二个师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师,结果一搜资料,手头资料少得可怜又重重矛盾,破碎不全。尤其该师的夜战资料和与英军、美军作战的资料不全。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1)

同时我手上也没有类似上图的文字资料,我长期都是关注诺曼底战史的,因此这篇我写的非常不满意,就当抛砖引玉,大家凑合看看吧,有问题或者有好的参考资料,我也希望朋友们能够分享出来,给我看看,我对后期夜战豹非常有兴趣的。


垂死的第三帝国

1945年4月6日,希特勒所谓的千年帝国仅仅剩下不到1个月的寿命,瓦尔特·温克中将接到了来自柏林帝国总理府的电话,“元首命令你为第12集团军指挥官,请第二天立刻去总理府报道。”温克中将随后表示了惊讶,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什么第12集团军,而电话的那头告诉他,这个集团军将马上组建。

事实上,1945年4月8日,德军才正式向西线德军总指挥部下达了组建第12集团军的命令,而到了4月19日才正式隶属前者。

几天前,也就是4月1日左右,美军两个集团军在德国的帕德博恩附近会师,同时将德军西线的最强的抵抗力量——莫德尔元帅的B集团军群在鲁尔地区包了起来。这也就引起了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总崩溃,而德国中部也彻底向西方盟军敞开了大门。

在这种让人绝望的局势下,希特勒却命令温克的第12集团军收拢聚集起德国中部所有能搜刮到的人员和装备,拼凑出一支作战力量,向哈尔茨进攻,然后向西为B集团军群解围,并且分割盟军,进而重建一条完整的防线。如果当时希特勒拥有阿登开战前聚集的实力估计还能博一把,现在这个形势基本就是找抽了。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关于第12集团军的组建工作从1945年3月中旬就已经开始,4月1日起开始了各项组建工作。计划编入的部队基本为驻扎在马格德堡到德绍之间的易北河两岸的部队,全部为“名号”“师”。这短短三个字我加了两个影号的意思就是“名号”全部以地名或者德国历史人物为名,所谓“师”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能达到当年德国人师一级的规模。

我之前写的“明谢贝格”装甲师就是这种情况之一。

而作为同时晋升为装甲兵上将的温克的第12集团军来说,他手上最重要的装甲进攻矛头就是德军在整个大战中组建的最后一支装甲师——”克劳塞维茨”装甲师(Panzer-Division “Clausewitz”)。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叼的装甲师跟众多德军后期的应急装甲单位一样在德国北部建立,他的师长是马丁·乌莱因(Martin Unrein)中将。乌莱因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装甲指挥官。然后,即将归他指挥的这个师仅仅就是一个名义上的师。由于德国人在各条战线上都濒临崩溃,”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除了指挥机构和装甲通信连连固定的师属单位都没有,基本全都是从其它作战单位抽调而来,这点跟“明谢贝格”装甲师很像。而且,他的单位也是分批次陆续抵达前线后,并且一抵前线后就投入战斗直至被消耗完毕。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2)

马丁·乌莱因中将

组建

1945年4月1日,陆军装甲兵总监处提出了组建该师的计划,并且根据1945年型装甲师编制的标准进行组建。而德军能找来的兵源更是五花八门,有海军士兵,潜艇乘员,党卫军和希特勒青年团,还有被打垮的步兵师的残存人员。

好在其核心战斗基干德军还是没有太马虎的,就“明谢贝格”装甲师的核心是两个强力装甲营(“库默斯多夫”装甲营和第29装甲团1营)一样。德军一开始计划使用 “GD”装甲训练支队(“大德意志”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旅人员组成的一个应急救火的快速反应战斗群),“GD”坦克歼击营(来自“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以及325步兵师(来自丹麦)为核心在构建”克劳塞维茨”装甲师。

4月4日的时候,德军正式下达了以上述三个单位为核心组建该装甲师的计划。为此,装甲兵总监处将为“GD”坦克歼击营提供31辆III号突击炮。

然而,无论“GD”装甲训练支队还是325步兵师都已经卷入了战斗之中,根本无法赶赴组建地。4月6日的时候,德军只得下令抽调其它单位来组建该师。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师部将由“荷尔斯泰因”装甲师的师部组成(4月6日时,该部驻扎在普伦茨劳 (Prenzlau)市以东,而它的前身是“东湖”(Ostsee)装甲训练支队指挥部。这个师在1945年3月的时候在波美拉尼亚被灭)。

而作为一个装甲师的核心战力,”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用得是第106“统帅堂”装甲旅的残部为基干构成。第106装甲旅隶属于B集团军群,在鲁尔陷入包围后,该旅下属的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部分兵力幸运地逃出了包围圈。而此前提到的GD坦克歼击营本来计划用来新建勃兰登堡装甲团2营基干的,也被拿来加强给”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了。

因此,该师相当于拥有一个混编装甲团级的装甲单位作为战力核心,其包含以下单位:

第106“统帅堂”装甲旅残部(总共有436人以及25辆各型坦克)

第2106装甲掷弹兵营(同样属于第106装甲旅,共54人)

第93坦克歼击营(OKH直属)1连(29人)

统帅堂混编装甲团(所谓混编装甲团就是1个装甲团里是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混编在一起,通常1营是装甲营,2营是协同作战的装甲掷弹兵营)第2(重装)装甲掷弹兵营(从“统帅堂”装甲师抽调而来,该营完全机械化(SPW),驻扎在不来梅东南的法林博斯特的训练场)

第42装甲掷弹兵团(来自第233装甲师,4月6日时,该团的1营驻扎在汉诺威,剩下的部队仍滞留在丹麦)

“统帅堂”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团(来自“统帅堂”装甲训练支队,该团包含3个装甲掷弹兵营,大约有3321人,4月6日时正在从埃姆登市前往不来梅的途中)

师属的装甲炮兵营则是由解散的“荷尔施泰因”装甲师下属的第144装甲炮兵营的人员构成,4月6日时,这个营仍在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后方地域。此外,还装备有1个来自第233预备装甲师的轻型榴弹炮连(只有人,没有炮),4月6日时该连作为第42装甲掷弹兵团一部驻扎在汉诺威地区。

“GD”坦克歼击营(原“波茨坦”坦克歼击营,包含2个坦克歼击连,1个装甲连,共有31辆突击炮)

原“荷尔施泰因”装甲师下属的第144装甲工兵营营部在该师解散后也加入其中。

1个通信连(人员和装备由“H”集团军群提供)

解散的“荷尔施泰因”装甲师后勤补给支队残存的223人也补入该师之中。

最终,上述这些单位将在汉堡东南的劳恩堡完成组建。就像我在“明谢贝格”装甲师的战史中特意提到的,”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各个单位是前后陆续抵达的,而不是同一时间成为一个整体。因此,1945年4月9日时,仅有”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新师部和第106装甲旅余部抵达了组建集结地,其他的例如第42装甲掷弹兵团,“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人员来自“统帅堂”训练预备装甲掷弹兵团)、“GD”坦克歼击营,“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SPW)还在赶来的路上,其中“GD”坦克歼击营4月8日的时候还在德贝里茨(Döberitz),“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SPW)4月8日的时候则还在法林博斯特没走,后者可能在4月10日的时候被装车送往前线。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从诞生初期就有着诸多的问题,该师的摩托化水平极度低下,可能只有编制标准的20%。通信单位也可能只有1个无线电排和1个电话排,各种通讯设备可能连标准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其中第106装甲旅下属的第2106装甲营就只有1个装甲连,并且在4月6日的时候,该营的兵力上报为0!4月14日时,这个营终于从陆军军需处收到了10辆豹式坦克。两天后,又接收了5辆猎豹坦克歼击车。

4月11日,德军有下令用第18装甲掷弹兵师师属的第18通信 营残余人员组建一个“克劳塞维茨”装甲通信连。这批人员可能后来与此前提到的“H”集团军群提供的人员进行了合并。不管事实如何,反正到了4月17日的时候,第18通信营的人员还在赶来集合的路上。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编制

(注意这个编制是算上所有部队后的总和,不是一开始就到位的单位)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师部

1945年4月6日时从“荷尔施泰因”装甲师师部更名而来,包含师部和1个警卫连(摩托化)。

“克劳塞维茨”装甲团

这个装甲团作为一个应急单位,其实根本没有真实存在过,比“明谢贝格”装甲师还惨。这个装甲团实际上就是一个混编单位(就是1个装甲营,1个装甲掷弹兵营),包含第106装甲旅旅部、1营就是第2106装甲营,2营则是混编统帅堂装甲团第2(重装)装甲掷弹兵营。

团部实际上就是第106装甲旅的旅部,这还是降格使用了,包含1个团(旅)部连(摩托化)。

第2106装甲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1连(装备豹式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2连(装备IV号坦克歼击车/70型或者IV号突击炮)以及1个补给连(摩托化)。

混编统帅堂装甲团第2(重装)装甲掷弹兵营包含营部和3个装甲掷弹兵连(SPW)和1个补给连(摩托化)。

第42装甲掷弹兵团

该团来自第233预备装甲师,包含团部和团部连(搭乘卡车),团直属第9坦克歼击车连(车辆牵引的反坦克炮)。

1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以及4个装甲掷弹兵连(1、2、3、4),全部搭乘卡车。

2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以及4个装甲掷弹兵连(5、6、7、8),全部搭乘卡车。

“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

该团就是之前的“统帅堂”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团,包含团部和3个装甲掷弹兵营,全部搭乘卡车。

团部和团部连以及团直属第15工兵连(摩托化)

1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以及4个装甲掷弹兵连(1、2、3、4),全部搭乘卡车。

2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以及4个装甲掷弹兵连(5、6、7、8),全部搭乘卡车。

3营:包含营部和营部连以及4个装甲掷弹兵连(9、10、11、12),全部搭乘卡车。该营就是更名而来的“统帅堂”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团3营。

第144装甲炮兵营

包含营部、营部连(摩托化),3个(车辆牵引车)轻型榴弹炮连(1、2、3)以及1个(车辆牵引式)重型榴弹炮连(4)。其中1个轻型榴弹炮连的官兵来自第233预备装甲师。

“大德意志”坦克歼击营

包含营部和营部连(摩托化)和3个坦克歼击连(全部装备III号突击炮)以及一个补给连。其中3连来自OKH直属“波茨坦”装甲营。

第144“克劳塞维茨”装甲工兵营

包含营部和2个工兵连(摩托化)以及1个补给连(摩托化)。营部和补给连来自“荷尔施泰因”装甲师,2个工兵连来自 “腓特烈西亚”预备训练工兵团。

“克劳塞维茨”装甲通信连

1945年4月11日建立,连里部分人员来自第18装甲掷弹兵师第18通信营。

(1945年4月期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总共接收了10辆豹式坦克,5辆IV号底盘的37mm自行高炮以及61辆中型半履带装甲车)。


陆续赶赴前线的师属各部

1945年4月11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先期集结的单位(第106装甲旅旅部、“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以及“GD”坦克歼击营的31辆III号突击炮和第42装甲掷弹兵团1营)组成的装甲战斗群机动到了劳恩堡南面的于尔岑(Uelzen)。4月12日,装甲战斗群(稍后命名为“瓦伦堡”战斗群)在于尔岑南面向英军正在向易北河方向挺进的前锋部队北翼发起了反击。经过激战,暂时打退了英军。

4月12日,此前提到的第233装甲师提供的1个轻型榴弹炮连(只有人)奉命装备(车辆)牵引式的轻型野战榴弹炮(“H”集团军群)。同一天,在汉堡的第42装甲掷弹兵团(缺1营)也被评估为适合战斗。

4月13日,“普特罗斯”装甲战斗群奉命加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编制,这个战斗群的人员和装备都来自吕贝克市附近的“普特罗斯”坦克炮手学校。该战斗群拥有1个混编装甲营,包括营部、营部连(部分机械化)、2个混编装甲连,1个装甲掷弹兵连(机械化),1个后勤补给连(摩托化)以及1个装甲维修排。4月14日的时候,这个战斗群有7辆IV号坦克、12辆豹式坦克和1辆虎王和4辆IV号坦克歼击车/70型、1辆IV号坦克歼击车和1辆突击炮。

4月13日,“多林”装甲侦察营也加入了”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编制,这个营是从柏林以西的阿尔滕格拉博夫(Altengrabow)训练场运过来的。随后这个营更名为“易北”装甲侦察营。

于尔岑附近的战斗

在德国本土作战的北段,根据OKH原先的计划,西北总指挥部将下辖武装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菲利克斯·施泰纳的第11集团军(没错,就是帝国毁灭里无限被鬼畜的那个镜头里提到的)和瓦尔特·温克装甲兵上将的第12集团军。

第12集团军的任务是向哈尔茨方向挺进,与第11集团军打通联络。同时,卡尔·德克尔装甲兵上将的第39装甲军(原先归布施元帅的德军西北总指挥部直辖)将下辖”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和施拉格特步兵师(Inf Div Schlageter)以及第84步兵师残部从北部的于尔岑地区向哈尔茨突击,经不伦瑞克再向南反击,打通和被围的B集团军群的联系。这也是第39装甲军或者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归属第12集团军的首个进攻任务。

实际上,在德军预定进攻的几天前,”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下属的不同单位就已经陆续卷入了战斗。4月14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就有如下单位投入了战斗,师部以及师部警卫连,“GD”坦克歼击营,“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SPW),第42装甲掷弹兵团1营以及部分后勤补给单位。同一天,第42装甲掷弹兵团余部从丹麦抵达了前线,同样抵达的还有“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1营(约730人)。

当天,仍在赶赴师集结地路上的单位有“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不含先期抵达的1营),“多林”装甲侦察营,“普特罗斯”装甲战斗群,第144装甲炮兵营以及第18装甲掷弹兵师师属第18通信营一部以及“ 腓特烈西亚”预备训练工兵团的2个连,这2个连于12日和13日分别离开母团启程,准备并入第144装甲工兵营。

4月14日和15日,“GD”坦克歼击营和“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在于尔岑以南向英军部队发起了反击,并且重创了英军,成功阻挡了后者挺进至威悉河和易北河一线的企图。4月16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又投入1支包含有1个装甲连(可能来自第2106装甲营)的小战斗群,可能还有1个装甲兵连(可能来自“易北”装甲侦察营)。

4月16日,“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缺3营)抵达了劳恩堡附近的师集结地。

4月17日中午,如下单位再次卷入了战斗之中:师部以及师部警卫连,第2106装甲营(缺营部连和1个装备IV号突击炮的装甲连),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SPW),“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缺3营),第42装甲掷弹兵团,“GD”坦克歼击营,“普特罗斯”装甲战斗群,“易北”装甲侦察营和通信连。

同一天,仍在赶来和师主力汇合的单位有第2106装甲营的1个装甲连(装备有IV号突击炮或者IV号坦克歼击车/70型,该连4月15日从德累斯顿方向赶来),从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抽调出的第144装甲炮兵营。第144装甲工兵营的所有工兵连都在从丹麦的腓特烈西亚赶来的运输途中。而此前提到的用来组成“克劳塞维茨”装甲通信连的第18通信营一部则于4月15日从斯维内明德港(今属波兰的希维诺乌伊希切)运输而来。

4月17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报告全师作战单位如下:

“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就是之前的“普特罗斯”装甲战斗群),下辖7辆IV号坦克(可能是J型),12辆豹式坦克,2辆虎式坦克,4辆IV号坦克歼击车/70型,1辆突击炮,9辆轻型半履带车,10辆中型半履带车,2辆自行步兵炮和3辆重型反坦克炮(车辆牵引)。

“易北”装甲侦察营下辖:29辆轻型半履带车(包含4辆SdKfz250/8半履带车,24辆SdKfz250/9半履带车)以及12辆轮式装甲车(包含6辆SdKfz221 2辆SdKfz222,2辆SdKfz234/1以及2辆SdKfz234/4)。

第2106装甲营下辖:10辆豹式坦克和5辆猎豹坦克歼击车。

“GD”坦克歼击营的实力未知,但应该不会超过20辆III号突击炮。

同一天,”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把这些五花八门的单位编组成了两个战斗群:“瓦伦堡”装甲战斗群和“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其中“瓦伦堡”战斗群可能下辖统帅堂”混编装甲团2营(SPW)、“GD”坦克歼击营和1个装甲连,此外可能还有一个SPW化的装甲掷弹兵连(不确认)。“冯·本尼格森”战斗群则包含了原“普特罗斯”装甲战斗群和“易北”装甲侦察营(可能缺1个连)。师里余下的单位则待在了于尔岑以东。

4月12日时,“瓦伦堡”装甲战斗群在于尔岑以南作战。4月16日,该战斗群在布罗梅以东与美军发生了遭遇战。“瓦伦堡”装甲战斗群一直奋力向东南方向的威悉河至易北河运河一线突进。第39装甲军指挥官德克尔装甲兵上将更是把军部直属的装甲侦察单位也投入到战斗中,同时派出多名传令兵通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师长乌莱因中将率部紧紧跟上,不惜一切代价向美军发动攻击。

4月18日,“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包含了”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师部)也在向南反击的过程中与美军发生了激战。冯·本尼格森少校把战斗群拆分成三个小战斗群同时出击。但到了4月19日晚上,他们距离目标威悉河—易北河运河依然还有25公里之遥,但是部队已经损失惨重,尤其人员伤亡巨大,几乎失去了进攻能力。而且还与师里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

4月20日,这是希特勒度过的最后一个生日,而无论是德克尔装甲兵上将的第39装甲军还是乌莱因中将”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都已经陷入了绝境之中。“瓦伦堡”和“冯·本尼格森”两个装甲战斗群先后在运河区域被包围。

其中“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被围在了魏廷根(Wittingen)和于尔岑东南的埃拉(Ehra)之间。当天午夜,德克尔装甲兵上将召集了包括乌莱因师长(乌莱因师长的师部是跟着“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的)在内的军官和参谋们开了一个简单的会议,但是期间德克尔并没有发布任何命令,因为他知道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德克尔装甲兵上将后来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仅47岁的生命。按照他的话说,“一名德国将军不能进战俘营。”

4月21日凌晨,”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也就是“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小城法勒斯莱本(Fallersleben)附近的渡河点,准备夺取当地唯一一座渡河的桥梁。

作为先头部队的是战斗群的“易北”装甲侦察营的SdKfz234系列的八轮重装甲车,它们很快向美军反坦克阵地发起进攻,并且还同样干掉了美军的增援部队。战斗开始的时候,德克尔装甲兵上将就带着参谋长沙恩霍斯特少校开车跟在“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最后的那10辆坦克后面,德克尔将军是那里有火光他就往哪里冲,试图变相“阵亡”。

结果,德军和美军双方在21日的晚间在桥梁附近展开激战。美军还招来了坦克歼击车对抗德军,但是“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有安装FG1250食雀鹰红外夜视仪的豹式坦克。因此在夜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硬生生地打了20多炮摧毁了美军的防御阵地,还顺道把赶来增援的美军坦克或坦克歼击车打退,夺取了桥梁。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3)

残存的几张克劳塞维茨装甲师豹式坦克的照片之一,照片上有拍摄时间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4)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177号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5)

另一辆克劳塞维茨的豹式,应该是冯·本尼格森战斗群,也就是普罗特斯战斗群的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6)

直接拿下了桥梁后, 就连试图“自杀”的德克尔将军本人也有点懵逼。过桥后,前面不远处就是沃尔夫斯堡以西的小城法勒斯莱本。

他们快要抵达当地的车站时,遭到了美军的猛烈抵抗。当装甲战斗群最后几辆坦克还在城里同美军激烈交战的时候,德克尔装甲兵上将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生命。残存的战斗群官兵则继续向南进攻,但在阿本罗德(Abbenrode)的运河附近被美军全歼。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另一支战斗群—— “瓦伦堡”装甲战斗群是在运河以北一线的克勒策(Klötze)被围。经过顽强抵抗后于4月20日被盟军消灭。4月21日,幸存的人员在突围后有一部分逃向布罗梅。4月23日时,这批逃窜人员被盟军全部肃清。其他的突围人员向东北逃离后在24日和25日之间在德米茨附近渡过了易北河。这些残存人员随后加入了科克里茨战斗群并且在德米茨西北的吕特堡(Rüterburg)附近的河流北岸占据了防御阵地。

“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剩余的人员,也就是那些徒步的步兵(连特么自行车都没有)在于尔岑以东的雷茨林根附近。4月17日,他们与英军部队发生激战。到了4月20日,他们开始向北或者东北撤退。实际上,到了4月21日时他们已经是”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最后的作战单位了。

最后时刻

如前所述,”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师部跟着“冯·本尼格森”装甲战斗群一起覆灭了。群龙无首的”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残部只能向东北方的易北河方向撤退。

根据1945年4月28日的一份报告,德国第39装甲军还是利用”克劳塞维茨”装甲师残余的单位组成了一个战斗群,并且命名为”克劳塞维茨”装甲掷弹兵旅。该旅的大部分人员都在易北河以南作战,与此同时第42装甲掷弹兵团的1个装甲掷弹兵营(133人)则在什未林(Schwerin)西南的哈格诺(Hagenow)附近战斗。

4月28日时,”克劳塞维茨”装甲掷弹兵旅编制如下:

旅部和警卫连(搭乘卡车等运输车辆)

第2106装甲营:营部、1个混编装甲连、1个装甲掷弹兵连(SPW)和1个补给连(摩托化)。

“统帅堂”第1装甲掷弹兵团:团部和团部连(搭乘卡车)、1个直属装甲工兵连(搭乘卡车)

1营:营部和营部连、4个装甲掷弹兵连1个重型装甲掷弹兵连,全部搭乘卡车以及1个补给连(摩托化)

2营:营部和营部连、4个装甲掷弹兵连1个重型装甲掷弹兵连,全部搭乘卡车以及1个补给连(摩托化)

“统帅堂”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营(“统帅堂”预备训练装甲掷弹兵团3营):营部、4个装甲掷弹兵连以及第42装甲掷弹兵团1个装甲掷弹兵营的残部(包含营部和2个装甲掷弹兵连),以上单位全部搭乘卡车。

装甲工兵营(可能没有营部):2个工兵连(搭乘卡车)

2个轻型野战榴弹炮连(正在从吕贝克运来)

4月30日,英军成功在劳恩堡以西渡过易北河,并且继续向北朝吕贝克推进。上述的这个”克劳塞维茨”装甲掷弹兵旅就在吕贝克西南进行了防御作战,然后向东北方撤退。5月2日,吕贝克被盟军攻占。5月5日,该地区的所有德军部队向英军投降。


此外,还有一份关于乌莱因师长的问讯记录,这里面有一些记录与上面战史重复,我就不重复写了,只是节选里面一些内容翻译,同时括号内是我补充的内容。

二战德国装甲师配置(二战德国末日装甲系列)(7)

1.任命

1945年4月1日,我从东线返回担任”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师长,这个师是以“大德意志”预备训练旅为核心构成的。大概4月5日左右,根据OKH的命令,全师将在劳恩堡附近组建,并归入瓦尔特·温克装甲兵上将的第12集团军编制。

归入我师编制的单位有:……

2.训练水平

军官和士兵都受过良好训练,大部分都上过前线,有实战经验,或者在伤愈后在预备队重新经过实战训练。

装甲兵全部拥有优秀的技能,之前都在“普特罗斯”坦克炮手学校的教官。

装备就太惨了,坦克和侦察车辆大多数都是在学校里给学员们训练用的老旧设备,不具备实战功能。幸好后来我们接收了III号坦克、IV号坦克,特别是豹式坦克。

由于部队混编严重,每个连装备的都不一定是同类型的坦克,这给战场维修和备件的准备和携带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坦克的炮弹也无法充足供应。

摩托化车辆非常少,仅有编制的20%,侦察连的车辆仅有编制的50%

炮兵单位一门炮没有。

通信单位:仅有标准标志的25%,除了无线电排和电话排,其他单位一律空缺。

口粮和弹药的补给最初都是由汉堡地区供给的,但是由于没有后勤运输单位,导致弹药的补充和口粮的领取非常困难。

3.作战

大约4月10日或者11日的时候,我师奉命进驻于尔岑以北,并且作为预备队,一旦英军突破于尔岑以南的防线,我部就会投入战斗。

我的师部就设在于尔岑以南的埃门多夫(Emmendorf)的一处劳动营里。

部队全部通过铁路运输,并于天黑后在劳恩堡—于尔岑铁路一线卸车集结。

4月10日局势:英军部队在坦克的支援下从西南方向稳步向于尔岑方向推进。由于于尔岑是当地铁路和公路的重要枢纽,所以必须坚守。

因此大约有20辆坦克、10辆突击炮以及1个侦察营(大约70到80辆侦察车)作为加强单位加入了于尔岑以南的防御阵地。

我(乌莱因)负责于尔岑以南的防御。

4月12日,英军从南面向于尔岑发起了一次强力的进攻。但这次进攻很快被我部打退。因此,遭到重创的英军停止了向于尔岑的进攻,并且从于尔岑西面10公里处向比嫩比特尔方向包抄去了,但是具体时间我不清楚。

当天,第39装甲军的军部在德克尔装甲兵上将的带领下抵达我的师部。其中归入该军的还有施拉格特步兵师(乌莱因在回忆里给该师标注的是摩托化步兵师)和第83步兵师残部。随后,第39装甲军转为OKW直辖。

第39装甲军随后收到了希特勒亲笔签发的命令,内容大体跟我正文中说的差不多,该军必须深深嵌入美国两个集团军的后方,然后穿过威悉河—易北河运河,与哈尔茨方向作战的第11集团军取得联系,然后向西准备解救被围的B集团军的等异想天开的内容。

侦察表明,在英美两军的交界处敌军兵力相对薄弱,甚至没有敌军。因此存在明显的防线缺口,这一情况稍后也得到了证实。

因此,”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将在第39装甲军辖下穿过魏廷根—萨尔茨韦德尔一线向法勒斯莱本、埃尔姆、哈尔茨方向进攻。但在4月17日或18日前,我部无法执行该任务。

但是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连一分钟都不想等,他们下令我部立刻用手头所有可用的力量立刻出发。

如前所述,英军在于尔岑以南,美军在萨尔茨韦德尔,两军分界线处兵力相对薄弱。但我军发起进攻后,于尔岑以南的英军会威胁到我军的右后翼,因此装甲军将奉命攻击于尔岑以南的霍尔登施塔特(Holdenstedt),肃清当地英军后,再继续向南进攻。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因此德军决定夜袭)

4月14日夜里,我师组建了一个战斗群,由一名上尉指挥(就是上面提到的20辆坦克、10辆突击炮以及70-80辆侦察车的装甲单位)战斗群在于尔岑—于尔岑以东—博伦森(Bollensen)一线集结,准备向霍尔登施塔特发起进攻。

(以上单位是由经验丰富的德克尔上尉指挥的由”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师部、师部警卫连、GD坦克歼击营、第2106装甲营、第42装甲掷弹兵团等部组建的临时战斗群)

大约3个小时后,他们在内特坎普(Nettelkamp)与英军发生了首次遭遇,双方一直战斗到了快天亮。在小村里休整的英军以及大约40辆坦克或装甲车辆被我们击毁。

(有资料称战斗群成功的从英军手上缴获一批燃料和弹药等补给品)

击溃此处的英军后,进攻前锋,也就是战斗群在博伦森附近集结并等待补充油料和弹药。仅仅这一次进攻就让OKW紧急补充给”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油料和弹药见底了。

后面的内容大体就跟我上面写的差不多,乌莱因师长也特地提到4月10日-12日期间,他连自己空军的影子都没看到,盟军飞机倒是不少。此外,他还强调这份报告基于他的回忆,而不是战斗日志,因此肯定有记忆出错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这支德军最后组建的装甲师还是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