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最难拍的一个镜头(撞沉吉野只是艺术虚构)
甲午海战最难拍的一个镜头(撞沉吉野只是艺术虚构)尽管该片名为《甲午风云》,但故事展开的核心线索却是邓世昌。电影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及其所指挥的致远舰为中心,以大东沟海战为全片高潮,最终也以邓世昌英勇殉国终结。也可以说,本片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故事片,而非以北洋水师为核心展现甲午海战全貌的战争史正剧。故而,其追求的是人物忠奸分明,情节引人入胜。战争失败可以脸谱化的由几个卖国贼承担全责,其背后体现的仍是大而化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批判。▲《甲午风云》电影截图在当时,这部影片所动员的资源可谓豪华,李默然、王秋颖、庞学勤、方化等都已是国内一流影视演员,真实军舰的参演更极大提升了战斗场面的壮观逼真。年轻的人民海军也提供众多包括现役护卫舰、扫雷舰、护卫艇等大批现役舰艇与官兵参演,尽管其中最大的成都级护卫舰亦仅1000余吨,但却已是彼时海军的主力舰艇。而为了塑造当年海战的情景,本片还大量使用了复原模型进行拍摄,在今天看来虽显粗糙,却是当年
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确认辽宁丹东港大东沟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并计划将其整体打捞出水。此前的9月17日,“丹东一号”上曾打捞出水一组带有“致远”二字的白色瓷片。
▲ 致远舰
这一系列新闻,再次将这艘121年前战沉的“致远”号巡洋舰,以及苦战而败的北洋舰队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对于国人来说,致远舰可谓大名鼎鼎,甚至居住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各舰之首,更成为北洋舰队的代表。不过致远舰和北洋舰队的出名则主要拜一部著名的战争影片所赐,这部电影就是1963年公映的《甲午风云》。
▲ 带有“致远”铭文的瓷盘
在当时,这部影片所动员的资源可谓豪华,李默然、王秋颖、庞学勤、方化等都已是国内一流影视演员,真实军舰的参演更极大提升了战斗场面的壮观逼真。年轻的人民海军也提供众多包括现役护卫舰、扫雷舰、护卫艇等大批现役舰艇与官兵参演,尽管其中最大的成都级护卫舰亦仅1000余吨,但却已是彼时海军的主力舰艇。
而为了塑造当年海战的情景,本片还大量使用了复原模型进行拍摄,在今天看来虽显粗糙,却是当年电影特技的重要手段。在创作与表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经典镜头长留观众心中,一系列经典台词更是广为流传,如:“北洋舰队摆了个奇怪的队形”(01:27:43)、“兄弟们,他又要逃跑了”(01:30:15)、“王国成,为什么不开炮?”(01:35:04)、“开足马力,撞沉吉野!”(01:37:15)、“挂信号,让邓世昌投降!”、“挂信号,让他等着邓世昌!”(01:37:25)。
《甲午风云》的全国公映获得极大成功,该片在此后数代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该片作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因此成为日后此类电影的开山之作。
▲《甲午风云》电影截图
尽管该片名为《甲午风云》,但故事展开的核心线索却是邓世昌。电影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及其所指挥的致远舰为中心,以大东沟海战为全片高潮,最终也以邓世昌英勇殉国终结。也可以说,本片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故事片,而非以北洋水师为核心展现甲午海战全貌的战争史正剧。故而,其追求的是人物忠奸分明,情节引人入胜。战争失败可以脸谱化的由几个卖国贼承担全责,其背后体现的仍是大而化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批判。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视角才开始发生转移。1992年,冯小宁执导的十六集电视剧《北洋水师》上映,并于当年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在这部电视剧的片头,出现了这样一句旁白:“在地球总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上,沿亚洲大陆的东侧,有一条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整整一百年前,在这条海岸线上,曾出现过一支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六位的庞大舰队,这就是北洋水师。”其内容准确与否,姑且不论,至少是开宗明义,将视角定在了整个北洋水师上。
▲《北洋水师》剧照
该剧也是国内第一部从战争与海军建设层面展示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其对日本联合舰队的展现用功颇多,而战前中日海军学员留英经历也作为本片重要线索之一,其中固然不乏诸多脱离史实之处,却也与后来战事形成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相较于《甲午风云》,本剧在细节处理方面更为精细,其主要外景都集中于刘公岛、威海等当年北洋水师驻扎、战斗之所,拍摄所用模型的制作也更为精良。但本片动员拍摄资源的力度上,比《甲午风云》要弱很多,即将退役的鞍山级驱逐舰出镜率极高,这与《甲午风云》中大量出现人民海军现役装备的情况迥然不同。
上映于2012年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也由冯小宁执导。该片几乎可以视为电视剧《北洋水师》的电影版。两部影视作品在情节、人物形象与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本质变化,甚至许多台词和经典场景都是一样的。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剧照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的2015年,42集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播出。该剧最大的亮点即在于借助计算机特技,对甲午海战的细节进行了大力度的还原,为此剧组还特别聘请了陈悦等著名近代舰船专家,对细节进行把关。“定远”号复原舰与北洋水师博物馆、炮台遗址都做了充分利用,制作方还复制了水师营码头、水师营等设施。在服装、旗帜、器械方面也都尽力还原。但该片最大的问题即在于,过于注重技术细节的还原,而忽视了:(1)史实的还原和深入探究;(2)剧本的编写和故事讲述。因此也招来了一些负面评价。
总之,从1963年《甲午风云》公映,到2015年的《铁甲舰上的人们》,历时五十二年。如果把这四部作品放在一个尺度上看,就会发现,它们就像一部首尾相接的纪录片,形象生动的展示出自甲午败战以来,国内学界围绕甲午战争尤其是甲午海战主流观点的改变,以及国内海军史和海战史研究的侧重点、方法论的变迁。
▲ 铁甲舰上的男人剧照
《甲午风云》的创作体现的显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水平。该剧剧本由希侬、叶楠等联合创作,叶楠还是新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的技术军官。当时,国内对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的研究,还局限于史料编纂、当事人寻访的初级阶段,尚未展开海军、海战等方面的军事专业研究。所以,《甲午风云》中的人物设定,如李鸿章、刘步蟾的怯懦卖国,洋员的吃里扒外;和故事细节,如北洋水师弹药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双纵队是大东沟海战的正确阵型,吉野是日军旗舰等,均与史实严重不符。
到电视剧《北洋水师》拍摄时,关于晚清现代化转型失败的讨论,也已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起见戚其章先生对甲午战争和北洋水师的系列研究工作率先取得了重大成果。《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北洋舰队》(1981)、《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书》(1983)、《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1990)、《甲午战争史》(1990)都一一出版,而他主持编修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权威史料汇编——《续编中日战争》12卷也已经开始刊行。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
尤其值得注重的是,1991年姜鸣先生的里程碑作品《龙旗飘扬的舰队》出版。该书是国内首部以晚清近代海军兴衰为主体的系统性、专业性专题史著作,开启了国内近代海军史研究的道路。1994年,姜鸣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出版,本书以严谨扎实的史学考据,首次对我国近代海军的建设、战斗与日常活动做了认真的汇总与梳理。
所以《北洋水师》将着眼点放到中国第一支近代海上力量——北洋水师的兴衰上。其片头语与主题曲《东方有一片海》都强烈地显示出一种对海洋的关切。在剧情细节处理上,一方面,《北洋水师》对前述《甲午风云》中的很多桥段都做出了纠正。电视剧认为,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的阵型是夹缝雁行阵,这一选择考虑了近代西方海战的经验;大东沟海战中,“致远”号是在抵近“吉野”号施放鱼雷途中被日舰炮火击沉;“吉野”号不是日军旗舰,而是日军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北洋水师是在护送陆军登陆大东沟后遭遇日军的。
▲ 致远舰员合影(图中双手交叉站立着为邓世昌)
但另一方面,《北洋水师》与《甲午风云》在以下方面则有着高度共识:北洋水师弹药存在严重问题;击沉“吉野”号是击败日本舰队的关键;北洋水师攻击“比睿”、“赤城”、“西京丸”是正确的战术选择。另外,该剧对中日两国海军军官的留英经历做了非常大胆的发挥,将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等日本海军军官与刘步蟾、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军官塑造为同学关系,并试图以这种关系与后来你死我活的海战,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但是这种艺术处理却使得该剧失去了探究、展现两国海军真正的差距根源的机会。
▲ 日军比叡号巡洋舰
此后,从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经济持续走高,小众文化圈层渐次形成,一批学界研究者开始走出象牙塔,同时,一批民间军事爱好者逐渐升级为民间军事研究者。这种转型极大的繁荣了学界内外对北洋水师本身的研究,并迅速在最新一部同类作品中得到体现。以陈悦、张黎源、顾伟欣为代表的新一批北洋水师爱好者,立足舰船技术,注重线图还原,逐渐发展成独树一帜的民间研究机构——海军史研究会。该组织通过对近代舰船与军械技术的持续研究,以及灵活运用网络传媒的宣传策略,逐渐使其掌握了国内北洋水师史的主流话语权。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就是该机构顾问下的产物。故而在一系列问题上对此前影视作品进行了修订性补充。比如如北洋水师战舰是为艏对敌战术而设计;北洋水师官兵普遍意志坚定、训练有素、技战术动作熟练;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所采取夹缝雁行阵是合理的战术选择;北洋水师的目的在于迫使日军进入“乱战”状态;日本舰队所采取单列纵队是其技战术动作不熟练所致;“定远”号主炮对“松岛”的命中影响巨大,最终使北洋水师取得当天的战术胜利;北洋水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战舰老朽、火炮陈旧等技术问题。这些新观点也因此而引发出一连串新的争议。
▲ 日本所绘的松岛号中弹后的场景。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王鼎杰、姚明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