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越剧经典唱段(越剧皇帝芳华)
尹桂芳越剧经典唱段(越剧皇帝芳华)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原名竺云华)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 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尹桂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艺术特色:尹桂芳表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她的音域并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在表演上,尹派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靴子功、眼神功更是令人叫绝,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尹桂芳
1919年12月1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贫的家庭。七岁丧父。
1929年进当地醒狮剧艺社学艺,学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两次解散,后考进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
1933年冬她离开科班,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门一个戏班请新凤舞台出身的叶彩金唱头肩旦,聘刚从瑞云舞台满师的竺水招(原名竺云华)唱二肩旦,唯独缺少小生,这位班主听说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一 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地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门,一见此状,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谁知用“尹云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5年正式在沈家门登台,这以后,尹桂芳跟随多个演出班子,辗转演出于新昌、嵊县、宁波、杭州等地。
1938年尹桂芳正式进军大上海,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後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那个时期,正是上海越剧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过渡的时期。
1940年秋,尹桂芳与竺水招合作挂头牌。
尹桂芳
舞台姐妹尹桂芳雅号越剧皇帝,竺水招雅号越剧西施,都是当年越剧十姐妹里的人物,一生一旦,号称完美情人黄金搭档,红遍上海滩。搭档十余年。1934年他们就一起在沈家门搭档演出,她俩在舞台上是一对情侣,双宿双飞、恩爱缠绵,在台下情同手足,言无不尽。1939年再次合作搭档在各地演出,这次合作他们经历了人生的生死,尹桂芳和竺水招竟被诬陷关进了大牢。 后来他们在分别的时候结拜姐妹,义结金兰,彼此间感情深厚。关于她们友谊浓厚的佳话,越剧界有口皆碑。
尹桂芳和竺水招
尹桂芳自述我同水招妹妹,真可算得异姓骨肉,患难姐妹。早在1937年,我19岁,她17岁,我们就在一起搭档。而且,一开始,就共同经历了一场狂风恶浪。
这一年的春节,我和水招妹妹首次合作,到浙江黄岩县一个小镇上唱戏。一天晚上,那个镇上的警察头子忽然要“请”我们去“吃夜宵”。我们一听,知道他不怀好意。就婉言谢绝了。这一下可得罪了这条地头蛇。那天晚上,我们刚唱完《梅龙镇》,便给他抓去,先在一个木笼一样的小牢房里关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一副手铐把我们姐妹俩铐在一起,押到黄岩县里。
那个小镇离县里有几十里地,戴了手铐,一路走一路恨。走到一条桥上,我越想越气,对水招妹妹说:“做人格难看,我们跳下去算了!”她流着泪回答:“跳下去,姆妈、弟弟那能办?勿要哭煞啊!”我一听,马上想到自己苦命的妈妈和弟弟、妹妹,心头一酸,眼泪直滚下来……
竺水招
走到县里,已经近黄昏了。问也不问,就把我们押到监狱。我从来没读过书,不识字,起初也不知道到了啥地方。水招读过两年书,识得几个字,抬头一看,吓得面如土色,惊喊一声:“桂芳姐姐,不好了!把我们送到牢监来了!”我不相信,说道:“我们唱戏,规规矩矩,又不犯法,关啥牢监?”谁知一踏进门槛,押送我们的人就大声喊到:“两个女犯人带到!”这一声断喝,象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底心,我们当真成了女犯人,真关了牢监!不禁与水招妹妹一起抱头大哭。
这一关就是九天,中间县长秘书审问过一次,问我们愿不愿意到抗日宣传队,我们什么也不懂,不肯去。结果,糊里糊涂关了我们九天,又糊里糊涂把我们放了。回到戏班里,大家吓得想马上回家,哪里想到当地另一个地头蛇非要我们继续唱下去不可,否则扣住人不放。旧社会唱戏说有多苦就有多苦。尽管提心吊胆,仍旧只好唱戏。又哪里知道,那天早上,抓我们的那个警察头子又来捉我们了。我和水招妹妹,连忙从后台逃走,躲到山上。没吃没喝,捱到黄昏才回来。勿勿吃了点东西,就化装上台。到了台上演了一半,两个警察来到台上,把我们抓了去。
尹桂芳和竺水招
仍旧象上次一样,先在“木笼”里关了一夜,第二天戴上手铐,解到县里,把我们两个又关进了牢里。 一间牢房,小得一点点,要关十来个人,躺着不能翻身。天气热了,也不准洗澡,臭得要命。我妈妈和水招妈妈到处求人说情,东磕头西下跪,我们才被放了出来。这一次一关关了我们四十二天,连上次一共关了五十一天!这旧社会有多黑暗。
牢监里一放出来,水招的妈妈就要我们一道到黄岩城隍庙烧香,并且义结金兰。 经过这番磨难,我和水招真成了患难姐妹。
尹桂芳与竺水招剧照
1946年1月,1946年,尹桂芳与竺水招(原名竺云华)搭档成立芳华越剧团(芳取自尹桂芳名字中一个芳字,华取自竺水招原名里的一个华字)。
绝代“芳华”1945年春,尹桂芳聘请洪钧、徐进、弘英、兰明等先后编演了《石达开》、《夜短情长》、《宝玉与黛玉》、《春闺梦里人》、《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宝玉与黛玉》中的《宝玉哭灵》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电台播唱后,听众反响强烈,越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这时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流派。
尹桂芳、竺水招《沙漠王子》
1946年农历正月初一,由徐进编剧、钟泯导演、仲美舞美,尹桂芳、竺水招、吴小楼、吕云甫、筱桂芳、戚雅仙等主演的《沙漠王子》在上海九星大戏院上演。这出戏的上演正式标志着芳华剧团的成立,也是表现蒙古族题材的第一个越剧剧目。此出戏连演了一个月,场场爆满,一炮打响,成为尹桂芳流派的经典代表剧目。几十年来几代尹派弟子纷纷上演,久演不衰。
尹桂芳饰吕布
作为当时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剧团之一,芳华拥有强大的编导舞队伍:徐进、韩义、蓝明(蓝流)、红英(弘英)、白涛、金风、钟泯、舟启,为芳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47年7月的1年半时间内,排演了20多个剧目:《大地回春》、《葛嫩娘》、《断鸿零雁》、《花落谁家》、《今宵别离后》、《梦中人》、《回头想》、《不了情》、《秋海棠》、《光绪与珍妃》、《记得时》、《碎月影》、《窃玉偷香》、《何处觅芳魂》、《泪滴灯花开》、《两地谁梦谁》、《浪荡子》、《一曲难忘》等。其中《沙漠王子》、《秋海棠》、《浪荡子》,均连满1个多月。
1947年《浪荡子》于九星大戏院谢幕后合影
1947年尹桂芳积极参与了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义演活动,放弃了自己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
1948年7月,尹桂芳与王文娟合作,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了《浪淘沙》、《双枪陆文龙》等剧目,同时张桂芳、茅胜奎加入芳华。同年9月,傅全香加盟芳华,与尹桂芳合作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演了《乱世春秋》、《鲁男子》、《桃花扇》、《碧血丹心》等剧目,同时编导有陈鹏、陈羽加盟芳华。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尹桂芳、王文娟:《浪淘沙》(1948年)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六十三人,登上了从上海开往福州的第53次列车。她怀着一股热情,毅然举团迁往福建,到八闽之地去继续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
越剧“皇帝”《宝玉哭灵》
贾宝玉是尹桂芳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她塑造的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创演的《宝玉哭灵》,凄凉幽婉,成了当年电台的热门演播节目。“哭灵”一场,她演宝玉不顾一切地冲到潇湘馆门前,看到黛玉的灵位,倏忽止步,知道黛玉果真死了,不由心如刀绞,颤抖地呼喊“林妹妹”,撕心裂肺地叫道:“宝……宝玉来了!”语气咽塞、泣不成声地扑向灵桌,默然跪下,无言叩首。每演至此,全场观众无不为之泪下。令观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确是不事雕琢、天然成真的宝玉,确是深知黛玉脾性、温柔纯真的宝玉。
尹桂芳演贾宝玉
尹桂芳扮演的“宝玉哭灵”这段唱腔用的是尺调。头一句“妹妹啊”是典型的尹派起调,旋律起伏哀怨,并含有哭调因素,倾注了宝玉失去林妹妹这个知音的无限悲痛。起调之后,紧接着就是使人撕心裂肺的嚣板,它抒发了宝玉见到黛玉灵位的悲痛心情。到了第六句“如今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见”后半句,旋律转入以往情投意合的回忆,曲调显得格外缠绵委婉,情深意切。
尹桂芳演贾宝玉
在这段唱腔中,尹桂芳采用了她常用的两个手法:一是在行腔中,随着人物思想的变化,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来刻画宝玉这一人物感情细微的起伏。例如在唱到“想不到林妹妹变成宝姐姐,却原来你被逼死了我被骗”这两句时,虽只有两小节的时值,但尹桂芳却在行腔中变换了几次速度,将宝玉的悔恨、悲伤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音乐的表现性来说,速度是居于灵魂的地位,她又是从唱词中挖掘出来的潜台词用对比的手法加以体现,这种手法正是戏曲音乐表现的显著特点。二是在词义重要之处,运用重音来加深观众的印象,比如“金玉良缘将我骗”中的“骗”字和“却原来你被逼死我被骗”中的“逼死”两字,尹桂芳在演唱时都加强了力度,不但引起观众对这对情侣命运的强烈关注和同情,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梁祝》尹桂芳饰演的梁山伯
越剧黄金搭档尹桂芳与竺水招早在1943年就合作演出了此戏,当时剧名叫《梁山伯》,由尹桂芳饰演梁山伯、竺水招饰演祝英台,唱腔还是[四工调]。1946年芳华剧团成立后,尹、竺请编导对《梁山伯》进行了重新改编,不仅有编剧导演,还有作曲舞美,唱腔也改唱[尺调]、[弦下调]。尹桂芳饰演的梁山伯,扮相俊美潇洒、风度翩翩、高雅脱俗,唱腔纯朴隽永、深层洒脱、韵味醇郁。竺水招饰演的祝英台,扮相清秀妍丽、清新脱俗、朴实无华,唱腔朴实圆润、委婉有情、柔美动听。两人配合默契、唱做俱佳,深受观众的欢迎。
尹桂芳饰演的梁山伯
1952年,尹桂芳、许金彩、徐天红在上海丽都大戏院上演了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回十八》一场中,尹桂芳饰演的梁山伯充分运用了眼神、转身、折扇等身段手法,又通过“他说道……我说道……”一连串唱词,将梁山伯当心内心的兴奋喜悦、触景生情的感情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1959年,芳华越剧团离开上海,支援福建,将《梁祝》带到了八闽大地。
尹桂芳与许金彩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
《屈原》尹桂芳常说:“艺术贵在创新,不革新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尹桂芳勇于突破传统唱腔,甚至不受自己流派的局限。她所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艺术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她不仅在表演上突破了“风流小生”行当的局限,而且在唱腔上进行创新和探索。
尹桂芳饰演屈原
如在第一场《桔颂》中,屈原手执帛书一卷,独自吟诵。为了能正确表演屈原《桔颂》一诗,使其不但要像古代吟诗腔,但又要与越剧吟诵性唱腔相融洽,尹桂芳与曲作者合作,借鉴了古代《诗经》的吟诗腔,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五声音阶的旋律,赋予特定的时代感、普通的旋律变化和节奏变化,巧妙地揭示了屈原此时此地的情感,从而再现了这位爱国诗人气度轩昂的风貌。特别是在《天问》一场戏中,尹桂芳为了抒发屈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并使表演与情境融洽, 她在唱腔和唱法上吸收、融合了京剧老生唱腔某些元素和绍剧老生激越高亢的音调。在第五场《鸣冤》的戏中,她还借用了川剧高腔帮腔的手法,加深了其悲壮的气氛。
尹桂芳饰演屈原
在“雷电颂”的大段唱腔中,她借用了绍兴大班“流水”的唱腔,音调悲壮急越,为了配合规定情景的氛围,在念白中又配上“扑灯娥”的锣经,使之气氛更加悲壮激越,这种“边唱边白”的手法使屈原这个人物更增添了苍劲浑厚的特点,尹桂芳这段唱腔不仅气势澎湃,刚烈激越,富有诗人般的驰骋奔腾的想象力,而且表达了这个爱国诗人“扫尽人间罪恶,助我扭转乾坤”的伟大抱负……
《浪荡子》《浪荡子》剧照 尹桂芳饰金育青
《浪荡子》剧照 尹桂芳饰金育青
在《浪荡子》一剧中有一段长达130 句的“叹钟点”清板唱腔,尹桂芳巧妙地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在感情高潮转折之处,变换了十八种不同速度,使这段清板唱腔的感情起伏有致,多变而不单调。她不但唱得字音清晰、缠绵婉转,而且层次分明,一气呵成,声声传情地表达了这个人物思前想后的叹惜和悔恨,从而深刻阐述了这一“浪子回头”的思想演变过程,真可谓令人回味无穷。
《盘妻索妻》若从唱功做功、火候把握、形象塑造、情境营造等方面综合考虑 《盘妻索妻》亦属炉火纯青之作。
《盘妻索妻》尹桂芳饰梁玉书
《盘妻索妻》根据传统剧目《盘夫索夫》仿作而成 情节几乎雷同。写相府公子梁玉书与名门小姐谢云霞邂逅相遇,互生爱慕,由谢之义兄刘仁元撮合成婚。但梁、谢两家有世仇,婚后意图复仇的云霞对梁玉书冷若冰霜,经梁玉书于中秋之夜诚恳“盘妻”,才得和好。玉书赴京赶考后,继母梁孙氏发现云霞身份,诱禁云霞,幸得丫环助她逃往刘仁元家。梁玉书得中状元,其父梁丞相欲使其休妻再娶郡主,梁玉书执意不肯,更因其处世准则与父格格不入,乃弃官回乡。回家后,梁玉书不见爱妻,先向继母“索妻”,后又向刘仁元“索妻”,终于得刘相助,与妻一起远走高飞。
《盘妻索妻》剧照
1939年,此剧由汤笔花编制详细幕表,张志范编词成剧并任导演,同年9月20日由越吟剧团分上下本首演于上海天香大戏院,竺素娥饰梁玉书、邢竹琴饰谢云霞。嗣后,尹桂芳亦常演此剧,剧中《洞房》、《盘妻》两场充分发挥了“尹派”叫板、起调、运腔、落调与清板的特色,为尹派传人所必修。“洞房悄悄静幽幽”和“娘子为人真古怪”两段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盘妻索妻》剧照
《江姐》值得一提的是“芳华”越剧团于1964 年上演的现代戏《江姐》一剧,尹桂芳首次反串坤角——扮演江姐这一角色而取得的可喜成绩。尹桂芳深深地懂得塑造好江姐这样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就必须在越剧艺术道路上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她和作曲合作在唱腔音乐的设计上力求赋予时代气息的特点,并有创新和突破。她在唱腔上吸取了歌剧中的某些音乐元素,凡是有接近越剧的,她都拿来加以融合改造。
《江姐》剧照 尹桂芳饰江姐
比如最后一场江姐在“渣滓洞”即将就义前,难友们个个热泪盈眶。江姐唱出:“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泪水轻抛……”此时旋律偏重于沉痛委婉,当唱到“燎原烈火照天烧”后,节奏突然转入明朗乐观的慢中板:“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改色心不跳,满天朝霞朝我照,胸中万杆红旗飘”。她就这样豪情满怀地抒发革命者的伟大胸怀。当唱到“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时,她真是欣喜若狂,感情极度兴奋,节奏忽然转入快中板,旋律也更加明快富有生机,过门中再配上解放区的胜利锣鼓,使这段唱腔情绪异常激昂,从而抒发了江姐这样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崇高理想。
《江姐》剧照 尹桂芳饰江姐
虽然《江姐》一剧中某些唱段还存在一些歌剧的痕迹, 但尹桂芳在越剧舞台上为塑造好英雄人物作了崭新的尝试和探索,并为现代戏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尹桂芳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和独具一格的“尹派”唱腔已形成了较高的美学价值的完整艺术流派。
剧照集锦尹桂芳与戴忠桂演《花亭会》
尹桂芳与张茵张云霞演《凤凰楼》
1951年尹桂芳与李金凤《伏虎儿女》
1946尹桂芳与徐天红演《春残梦断》
《何处觅芳魂》 尹桂芳 饰 风流皇帝
《信陵君》 尹桂芳饰信陵君
《秋海棠》 尹桂芳饰秋海棠
《碧玉簪》尹桂芳饰潘必正
《蟠龙镯》 尹桂芳饰韩应龙
《西厢记》尹桂芳饰演张生
“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对身体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枢神经损伤,一手一足瘫痪。但是她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帮”后,尹桂芳带病恢复了“芳华”。
一九七九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一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容纳一万多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以后,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一批批尹派弟子的成长与成熟,是尹桂芳艺术生命的延续,用她自己的话说:“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