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塔遗址复原(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通天之塔)
永宁寺塔遗址复原(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通天之塔)没错,这里就是永宁寺塔的遗址。从洛阳市区出发,沿310国道一路向东过了白马寺东边的公铁立交桥,旁边的田野里一座巨大的土台遗址便映入眼帘。土台北边大约100米的地方就是繁忙的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每天都有无数的列车从旁边呼啸而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铁路旁边这座巨大的土台下面掩埋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有着怎样辉煌的往昔。这就是北魏洛阳永宁寺浮屠塔。繁华落尽,残阳如初。一,通天之塔
在今天山西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里矗立着一座始建于辽代的木结构佛塔,这座古老的木塔以其千年不倒的奇迹和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列为世界三大奇塔。木塔更以其67.31米的高度赢得世界现存最高木塔的殊荣,后来更是被收录入教科书,从而使得一代代中国人对应县木塔耳熟能详。
应县木塔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在1500多年前的古都洛阳,也曾有一座惊世骇俗的木塔。以其147米的高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引来一片惊叹声后又迅速地凋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转瞬即逝,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
这就是北魏洛阳永宁寺浮屠塔。
繁华落尽,残阳如初。
一,通天之塔
从洛阳市区出发,沿310国道一路向东过了白马寺东边的公铁立交桥,旁边的田野里一座巨大的土台遗址便映入眼帘。土台北边大约100米的地方就是繁忙的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每天都有无数的列车从旁边呼啸而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铁路旁边这座巨大的土台下面掩埋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又有着怎样辉煌的往昔。
没错,这里就是永宁寺塔的遗址。
永宁寺塔基遗址
1963年初夏的一天,几名考古队员来到陇海铁路南侧的麦田里,对麦田中间一座巨大的土堆进行勘察。在土堆南侧他们发现了一通刻有“汉质帝静陵”字样的清代青石碑。
“难道这是一座皇陵?”考古队员非常诧异。
疑惑不解的考古队员决定对土堆展开详细勘察。经过初步勘察,他们在土堆里发现了佛龛、佛塔的遗迹,从而印证了他们之前的判断。
“领队,这里就是永宁寺,就是永宁寺!”一名考古队员兴奋地说。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铜驼街。
“永宁寺?”
“是呀,你还不知道吧,太后懿旨于御道西兴建皇家永宁佛寺,这真是洛阳又一盛事呀!”聚集在铜驼街上的百姓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铜驼街御道西侧的工地上人来人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为了迎接太后的视察,工人们日夜赶工期,夜晚工地也是灯火通明……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原内地后,在经历了最初的缓慢发展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进入南北朝乱世后,连年的战乱,动荡的政局,致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此时佛教普度众生的教义给了那些惶恐不安的灵魂以最大的慰藉,从而使得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寻常百姓都对佛教趋之若鹜、如痴如醉,全民尊佛崇佛,掀起了佛教东传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而洛阳作为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佛教发展最迅猛的地方,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诞生在这里。自东汉到北魏前期,洛阳一直是北方佛教发展最繁盛的地方,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城内外的佛寺最鼎盛期竟多达1367座,真可谓是人间佛国。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奉佛教为国教,举国上下尊佛崇佛。早在平城时期就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便又开凿了龙门石窟,另一方面又在城内外大肆营建寺院。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当属那座皇家寺院永宁寺。
北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洛阳伽蓝记》一书对永宁寺做了详尽细致的描写,使后人得以了解这座已经消失的皇家寺院千年前的风采。据该书记载永宁寺兴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主持这一工程的是一个女人,她就是当时的胡太后。
其实建设永宁寺是孝文帝的心愿,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开工。一直拖到胡太后执政时才正式动工兴建这座皇家寺院,并取名永宁寺,寄托了永远安宁的美好愿望,讽刺的是自竣工后北魏就祸乱不断,再无安宁之日。永宁寺保留了浓厚的印度佛教建筑风格,它的规制是“前塔后殿”,也就是佛塔在前,佛殿在后,不同于隋唐以后的前殿后塔规制。
永宁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寺院里那座九层宝塔,宝塔为土木结构,高90丈,加上宝刹总计100丈,高1000尺,约为今天的147米,相当于40多层楼房的高度,堪称中华第一塔,是应县木塔高度的一倍多,而且还比它要早500多年。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洛阳伽蓝记》
这座高耸入云的九层宝塔是当时洛阳城的地标性建筑,鹤立鸡群,在洛阳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宝塔的金刹。(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宝刹之上有金宝瓶,下面是承露金盘,周围悬挂金铎(铃铛),有四道铁索固定宝刹,铁索上也挂满了铃铛,连宝塔的边角都挂满了铃铛。宝塔分四面,每面每层开六窗,窗户都涂上红漆,门上有五行金钉,十二道门计二十四扇,总计5400枚金钉。
杨炫之写到这里感叹道:
复有金镮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洛阳伽蓝记》
每当夜幕降临时,微风徐徐,宝塔上的铃铛一起发出悦耳的响声,在十几里外都能听见清脆的塔铃声。(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永宁寺塔还原图
塔铃清脆,梵歌悠扬,这该是一个多么雄奇豪迈的时代啊!
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海里不禁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月朗星稀,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于夜空之中,偌大的洛阳城笼罩在夜色中,万籁俱寂,秋风阵阵,落叶飞舞,宝塔上下的铃铛时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夜空中飘向河洛大地。
洛阳一片月,梵歌满寰宇。
佛国神都 北魏洛阳城
二,永宁不宁
在日夜不停地赶工下,永宁寺宝塔如期竣工了。
这一天,胡太后和孝明帝率领文武百官登上塔顶观景,整个洛阳城尽收眼底。《洛阳伽蓝记》里描述当时的情景道:“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
登塔极目远眺,只见北面是起伏的邙山,郁郁葱葱的华林园,波光粼粼的翟泉,以及东北面一街之隔皇宫雄伟壮丽的阊阖门和太极殿;东面是高大的建春门城楼以及城外的大石桥,热闹的马市和远处连绵起伏的首阳山;西面西阳门外的白马寺的经幡、梵歌声,大市的叫卖声清晰可辨。南面是宽阔的城市中轴线铜驼大街,宣阳门外的人流,永桥上的车马,洛河里的货船,四通市里堆积如山的货物……
这一幕幕构成了一幅尘世气息十足的壮丽画卷。
北魏洛阳城
胡太后看着自己的杰作如此恢弘壮观,非常高兴,可突然转念一想,哀家在塔顶能看到皇宫里的一举一动,那别人岂不也能看到?想到这里顿时有些不悦,于是下令禁止市民百姓登塔观景。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在洛阳任京官时也曾和河南尹胡孝世登塔并为之叹为观止。永宁寺宝塔不但引起当时洛阳百姓狂热追捧,甚至也惊艳了很多来华的外国人。宝塔落成不久,有一名自波斯国(今伊朗)远道而来的名叫菩提达摩的僧侣游历世界各地,来到洛阳后见到如此恢弘壮丽的永宁寺宝塔,震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他自称自己活了150岁,去了很多国家,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宝塔。他最后叹道就是佛祖的西天极乐世界也不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宝塔。菩提达摩嘴里唱着南无阿弥陀佛,双手合十在永宁寺停留多日,不忍离去。
宝塔落成后因其惊世骇俗的高度在引来巨大关注度的同时也是厄运不断,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孝昌二年(526年),洛阳大风,毁屋拔树,宝塔的金刹被狂风吹断,砸入地下,朝廷不得不派工匠重新修复,这一年正好是宝塔落成的第十年。
而就在三年前的正光五年(524年),北方边塞已经爆发了著名的“六镇之乱”,这场叛乱历来被看做是敲响了北魏王朝的丧钟,天崩地裂的大乱即将到来,永宁寺佛塔能否保佑北魏王朝永远安宁呢?也许此时此刻连它自己的命运都是一个未知数吧。
三年后的普泰元年(528年),北方的战火终究还是烧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头子尔朱荣的滚滚铁骑一路南下,离洛阳越来越近,承平四十年之久的洛阳城似乎已经嗅到了铁骑扬起的尘土气息,听到了战马的嘶鸣之声……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这一年四月,尔朱荣在黄河南岸的河阴渡口(今河南孟津县白鹤镇东北)制造了震惊天下的“河阴大屠杀”。北魏中央朝廷的1300多名高官被诱骗至此斩尽杀绝,那个虚荣的胡太后和幼主也被扔进黄河淹死,史称“河阴之变”。而胡太后在被迫前往河阴之前最后的躲藏地点就是永宁寺里的九层宝塔。很可惜,这个宝塔不但救不了她,连宝塔自己的命运都风雨飘摇,不知会面对怎样的命运。
河阴之变后永宁寺再也没有安宁过一天。先是尔朱荣进京驻军于此,后来孝庄帝也被囚禁在这里,高欢进京后也驻扎在这里,可以说永宁寺见证了北魏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真是国如危卵,永宁不宁。
三,浮屠残梦
令人颇感诡异的是这座巨大的宝塔似乎是北魏王朝生命的象征,就在北魏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关键时刻,它居然突然倒塌了。
也许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是不是毁于王朝末年的战乱,很可惜宝塔并非毁于战火,而是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天灾
永熙三年(534年)的二月,洛阳城里还感受不到春的气息。这天黄昏时天色阴沉地厉害,乌云压城,狂风大作,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往日繁华的铜驼街上空空荡荡,偌大的洛阳城逐渐被黑暗吞噬。入夜后天气骤变,天昏地暗、雷鸣电闪,夹杂着片片飞雪,高耸入云的宝塔不幸被雷电击中。大火从第八层燃起,火势越来越猛烈,士民百姓纷纷赶来救火,看着巨大的宝塔逐渐被大火吞噬,人们不禁悲痛欲绝,哀嚎之声笼罩城市上空。
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洛阳伽蓝记》
虽然已是深夜,但整个洛阳城都沸腾了,熊熊大火把城市照得如同白昼,士民百姓蜂拥而至设法救火。噩耗传到了皇宫,当时在位的是孝武帝元修,他急忙登上宫中的凌云台眺望西南方向和皇宫一街之隔的永宁寺,只见宝塔已经被大火吞噬,如同一条火炬,照亮了洛阳城的夜空。
孝武帝马上派南阳王元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率领1000羽林军前去救火。可惜宝塔实在太高了,加上当时风雪大作,恶劣的天气和宝塔木制的结构,都增加了救火的难度。赶到火场的羽林军没有现代的消防车、升降梯和高压水枪,提水拼命救了半天火却收效甚微,只能望火悲叹,束手无策。
“莫不悲惜,垂泪而去。”——《洛阳伽蓝记》
当时在场的三个尼姑(有的资料说是和尚)眼见宝塔将要毁于一旦,痛不欲生,义无反顾扎进火海,做了殉道者。
据记载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才渐渐熄灭,一年后废墟上还有烟气升起(这一点有点夸张的感觉)。至此,建成仅18年的永宁寺宝塔便以这种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笔者每每读史至此都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可仔细想想其实即便它躲过了这场天灾,只怕也躲不过王朝末年的大动乱。这样一座通天之塔想要独善其身实在是太难了,只怕迟早要毁于惨烈的战火,与其面临战火摧毁的威胁,以这种方式谢幕也不失为一种命运的归宿吧。
就在宝塔焚毁半年后的七月,孝武帝在河阴之战中战败,仓皇逃往关中,北魏至此分裂。
宝塔焚毁
宝塔焚毁后的几年里,随着东西魏之间争夺洛阳的惨烈战争不断升级,昔日繁华的洛阳城逐渐在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如今巨大的永宁寺佛塔塔基遗址还静静地矗立在当年洛阳城遗址里,只是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1500多个春秋了。
一座消失的通天之塔,一场未竟的梦……
永宁寺浮屠塔
天空细雨纷飞,吊车缓缓把一块崭新的石碑放下,考古队员将石碑固定好,开始填土。旁边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附近村民,有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这碑上写的啥?好好的地不种庄稼,保护这土堆有啥用?”
“不知道了吧,这可是宝贝疙瘩哦,国家重点文物呢。”
永宁寺塔基遗址
雨渐渐下大,人群一哄而散,石碑上的一行隶书愈发醒目:“汉魏洛阳故城永宁寺塔基遗址”。
雨水从石碑顶上慢慢淌下,流过那行文字,如泪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