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副统帅,费仲、恶来最高统帅,商纣王副统帅,姜子牙不知名将领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商方成员: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1)

开战之前,了解下双方的实力情况及参战队员。

挑战者:周方国(以下简称周方)

迎战者:商王朝(以下简称商方)

周方成员:

最高统帅,周武王姬发

副统帅,姜子牙

不知名将领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商方成员:

最高统帅,商纣王

副统帅,费仲、恶来

不知名将领若干,不知名兵士若干

周方军力:

战车,三百辆;

虎贲,三千人;

轻甲步兵,四万五千人;

辅助诸侯部队

战车,四千辆;

兵士,若干万。

商方军力:

兵士,十七万(对外号称七十万)。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2)

周方缺点

经过长途跋涉,入境作战,疲惫难免,未得到有效休息,未能达到最佳状态,在人生地不熟的状态下作战,未能得心应手,交战对手也不是什么先前小国的鱼腩部队,可以任意砍杀。

参战部队越多,越是难以掌控,特别是各诸侯部队,“各自为政,不听调遣”是其主要特色,“向来只崇奉实力”的性格特征,注定其出工不出力的现实,一旦战场风向有变,墙头草般的反复变幻,容易产生引导战局走向的倒戈现象。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3)

商方优点

本土作战,而是反侵略斗争,士气不低,主力部队战斗实力久经考验,尤其是东夷人的战火洗礼,更为强健,熟悉地形,便于发挥,心里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商方缺点

部队成分太过复杂,应大多数是临时征召,待刑的死囚犯、晃荡的无业游民、扛锄头的农民、没地位的奴隶、各行业的工作者,充斥其间,稀释了队伍本身应有的纯粹性,典型的先天性不足。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4)

整体实力不高,不适合于大规模会战,东夷人的战争消耗过多,实力有所不济,突入到来的访客,迫使仓促应战,准备极为不充分,手忙脚乱下,即使正常水平也难有发挥。

总体而言,周方有军队纯粹性的优势,也有入境作战的劣势,商方有队伍不纯的劣势,也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牧野之战的过程,实在简略得令人大跌眼镜。

《史记》上如是说:“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竹书纪年》上如是说:“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帝王世纪》上如实说:“王乃释旄而系之,与纣战,纣师败绩,擒费仲、恶来。”

这是最为传统的说法,也是小时候历史课本上所要灌输给我们的版本,因为自己阵营内部人员(特指被压迫的奴隶)的临阵倒戈,没有经过交锋,商纣王就败了,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正义的力量,当正义打邪恶时,不流血的战争是可以产生的。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5)

而我当时的小脑袋里所想到的是,怪不得呢,革命影片里屡屡的强调要加强革命队伍的思想教育,抓好战士们的精神生活,怕得就是这帮人指不定哪天受了敌方的鼓惑,来个牧野之战的翻版的。

后然,书看得多了,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原来事实并非是这样的,这天下从来就没有不流血的战争,不管它是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即使是无需动刀动枪的政治斗争,也都是血流满地,别说是,战场上的真正厮杀,就是武侠小说里正义的大侠决斗邪恶的大魔头,打斗起来也难免得会有伤痕,完全不见血的零伤害,那是非地球产物。

之所以有这样的版本流传于世,全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洗脑,追溯其始作俑者,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响亮的大名,儒家学派的最高级人物层中的二把手,拥有“亚圣”头衔的孟轲。

孟轲先生,大家都叫他孟子来着,孔子之后的儒家又一位大圣人,在其知名著作《孟子》中有这么一段话:

“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整段就不翻译了,整体意思上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要是好行仁义的,必然会天下无敌的,就像周武王伐商那样,正义的战争,都不用打就赢了。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6)

这是孟先生常常提到的“仁者无敌”,周文王昌老兄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被后人所打造的,周武王姬发同志则是孟轲先生这一思想的代言人,因而孟先生对其美而又化之,不惜抹杀史料上的有关记载,以支持自己的理论。

这是中国文化人的一贯“优良作风”,再提到某个自己建立的观点时,往往会将许多不利因素选择性遗忘,至今而不衰。

举证出的例子也常是信口胡诌或是道听途说,即是选用材料,也是经过精心腌制,有重点的选取,不惜分割以符合所谓的事实,想想那些娱记只凭着明星口中一句半句话,就能引申出许多事件来,依据的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牧野之战的真正事实,孟轲先生还是提到了的,只是他是以不可置信地口吻来说的: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大白话:仁义的人是可以无敌于天下的,最仁义的讨伐最不仁义的,又怎么会出现“血流漂杵”的惨象呢?

血流漂杵,血流成了河,连杵(有说是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人员死亡很多。

这就是牧野之战的真相。

孟轲先生不相信及缄口否认的这一事实,记录在一本古代书籍的一个篇章里,孟轲先生也在话里面提到了这本书的这个篇章: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二哥认为,《武成》这一篇,只是取其中的百分之二三十就够了,其余的因为内容不真实而不可采信,为支持这一论点,孟轲先生还说了一个后世人常常引用的经典名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按照孟轲先生的观点,反用于他的书,那也是不可尽信的,所以,孟轲先生的话也是不可尽信的。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7)

后人就曾经反驳过孟轲先生的这个观点,东汉著名的哲学大佬、彻底的无神论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就提到:“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这话说得多实在,哪个朝代替代前朝时不流血的,所谓的“兵不血刃”的真实缘由,就是为了凸显周武王的美德,增加他的声誉罢了,古往今来,能把武王伐商的实质,说得这样透彻的,王充当为第一人。

这里王老先生又加上了“赤地千里”一词,显然是为支持自己的观点又加上了一点料,文人们的通病,谁也难以避免啊,还是来看下被记录在那本古书中《武成》篇里的原话: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倒戈事件是有的,血流漂杵事件也是有的,并非是人们所说的只有倒戈没有流血,或只有流血没有倒戈。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8)

现在很多人给历史翻案就喜欢走极端,非彼即他,网上看到好多篇为牧野之战的翻案文章,提到这次战争,将先前固有兵不血刃美好传说推翻,也将倒戈事件全部抹杀,不知诸位笔者在看到“血流漂杵”四字两眼发光时,为何不往前面多瞅几眼,白字黑字写得分明,还有“前徒倒戈”四字呢。

断章取义,确实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一句话、一件事、或是一个行为,被人有意地屈解与误读,再也不是先前的那种意义,人们将被引导入一个相反的境地,从而越行越远。

传统的中国人,很传统的遵循着孔大圣人的春秋笔法,任意取裁着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9)

我认为的,牧野之战的事实真相,倒戈只是一部分,血流漂杵却是大多数。

并不是所有商人都热心于倒戈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少部分的投机分子,也不会像皇甫医生在《帝王世纪》所提到的那般“百姓咸行于郊”,可以肯定的,那部分临阵投降而又倒戈的人,只是商人绝大多数中的一小部分,商人支持商纣王的有许多,大都成了“血流漂杵”的那部分。

别以为,我这是在信口开河,等你看到周王朝建立后,姬发同志针对商人的处理措施以及商人们有意识的反抗,那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既然说是天下归心,仁者无敌,有许多人都向往的,那咋会有这些后续事件发生呢?

显然,牧野之战,打得很激烈,商人为保家卫国而战,周人为新王朝而战,各不相让下,只有刀剑是最好的说话道具,没有仁义,没有道德,只有生与死,不是生就是死。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10)

战争本就没有道理可说,血的鲜红是它最为信奉的颜色。

两群本就不认识的人,在这朗朗乾坤下,相互刺击,相互砍杀,也许连他们都不知道这貌似深仇大恨缘何而生,有何而来,他们只知道这一片蓝天下,不允许与对方共同生存。

犹如是非题般,这没有中间路线可供选择,战场上与实力说话,软弱的、气馁的、老残的,都将被淘汰,生存下来的,都将是最狠的、最强壮的那批人,物竞天择,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也是战场上的定律。

临时拼凑而起的商人,战斗力上明显的不足,在周人强势攻势下,商人中的一部分开始倒戈,当然大部分人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反抗,战争打得非常残酷,血流得木棍子都浮了起来,商人现出渐渐不支的状态,大局已经注定。

很不幸地,商纣王成了那个战败的人,也永远成了后世人抹黑的对象。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牧野之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牧野之战)(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