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各种规矩自然比较多。这些规矩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话方面,要注意什么时候用谦称,什么时候用敬语;待人接物方面,面对不同身份和关系的人,哪怕是弯腰都得讲究弯到哪儿。总之,一切都有规矩。

除了行为规矩之外,日常生活里还有很多需要忌讳的事,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古代小叔子和嫂子之间如何避嫌。关于这一点,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水浒传》里潘女士跟武松的相处,其中潘不但能跟武松同桌喝点小酒,而且还能主动给武松整理衣物,似乎没什么顾忌。但事实上,这种情节只会出现在小说里,古人相处起来断然是不会这样的。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1)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看看曹植当年写的一首妙诗,在此诗中曹植就认认真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诗中要求之严说出来您别不信:

《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2)

曹植为何好好地写这么一首诗,咱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部分学者认为,或许真的是为了自证清白,证明自己跟曹丕的文昭甄皇后之间没有任何问题。

据部分史料记载,文昭甄皇后极有可能就是曹植年轻时的心上人甄宓 。当初曹植先求娶甄宓,但曹操却棒打鸳鸯,把她许给了曹丕。曹丕知道曹植一往情深,所以在甄宓去世后便把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此后,才有了曹植梦见洛神等诸多说法。这些说法部分内容很难判断真假,但也足见当时曹植跟嫂子之间确实遭人怀疑过。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3)

而曹植这首《君子行》,则很明确讨论了叔嫂之间该如何相处。诗的前几句都是引子,比如告诉我们:在瓜田里,不要随便去整理鞋子,不然人家会以为你是去偷瓜的;在李子树下,不要随便整理帽子,不然人家可能会觉得你在伸手偷李。接下来,他讲到了叔嫂之间的相处应该要:嫂叔不亲授。

这5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有些人误认为,“不亲授”指的无非就是不直接接触,嫂子给递块毛巾的时候,只要不触到对方的手,就是没事的。但事实上,远不止如此简单。这5个字出自《孟子·离娄上》,原话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4)

所谓“授”指的是给予,而“受”则是接受,这两个字都比较好懂。比较难理解的是“亲”字,它并非亲近的意思,而是指:亲自。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嫂子要拿件东西给小叔子,如何做到不亲自拿呢?要么让别人转交;要么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小叔子再从那个地方拿走。总之,不能出现直接递给对方东西这一现象,哪怕过程中不会有肢体接触。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先生也曾专门演示过。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5)

其实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礼记》里的讲究更多,基本上也都是现代人难以做到的。笔者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其一: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这一句的意思是指男女不能杂坐在一起,必须女子坐一起,男子坐一起。男女不能同用一副枷锁,就连梳头发都不能用同一把梳子。

其二: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这一句的意思是指男女到了7岁后,就不能坐在一起吃饭了。兄弟姐妹尚且如此,像潘女士和武松这种关系,则更不可能在丈夫不在时同桌吃饭的。

曹植的常见称谓(古代小叔和嫂子间如何避嫌)(6)

那么在什么特殊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是可以适当打破的呢?关于这一点,在《孟子·离娄上》中古人也有过讨论。此文中写道孔子的弟子淳于髡曾问他,如果我嫂子落水了,随时可能会有溺亡的危险,我是否可以出手相助。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孔子是赞成小叔子打破规则的。

叔嫂及家里其他异性之间的避嫌,在古代各朝都多少有一些小的区别。比如唐代在这一点上会更开明,而南宋后期则更加严苛。现代人在待人接物时讲究更方便、更务实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礼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过,笔者个人觉得繁文缛节少了,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任何避嫌之举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