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亚非会议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刮起)
印尼亚非会议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刮起)演出结束后,李奎堂邀请三位观众上台“玩耍”了一把昂格隆。郭潇潇是受邀者之一,在她看来昂格隆摇动起来很灵活,竹子一提、一摇,就能发出很美的声音,挺神奇的。5月18日,来自印尼的归侨、侨眷教授北京观众使用印尼乐器“昂格隆”。中国新闻社华舆客户端报道,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主题活动中,开场节目是昂格隆乐器演奏。昂格隆是印尼的国乐器,构造简单,由三个竹筒,四根竹子组成,被印尼人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印尼归侨们身着印尼传统服装纱裙登场,左手提乐器的上角,右手左右摇动,演绎了《甜蜜蜜》《万隆颂》《鹦鹉》等曲目。音乐的音色很动听,没得挑,但对于乐器的演奏,在捕舆者看来,要流畅地奏出乐曲其实非常考验演奏者的默契。“一个人摇好不行,得六个人摇好,有一个人摇不好也不行。”北京印尼万隆校友会群星昂格隆乐队队长李奎堂对捕舆者说,每个昂格隆代表一个音高,演奏时每人执一件,按乐曲旋律的需要,各人摇动自己所执昂格隆的音高
5月18日,来自印尼的老归侨李奎堂(右)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字画。(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传播中外文化,品味多彩世界”主题活动,邀请了印尼归侨、侨眷们展演印尼的传统歌舞和民族乐器,捕舆者也去凑了热闹,在博物馆感受了一把热带风情。
5月18日,来自北京印尼万隆校友会群星昂格隆乐队的老归侨们用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演奏。
一件乐器
中国新闻社华舆客户端报道,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主题活动中,开场节目是昂格隆乐器演奏。昂格隆是印尼的国乐器,构造简单,由三个竹筒,四根竹子组成,被印尼人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印尼归侨们身着印尼传统服装纱裙登场,左手提乐器的上角,右手左右摇动,演绎了《甜蜜蜜》《万隆颂》《鹦鹉》等曲目。音乐的音色很动听,没得挑,但对于乐器的演奏,在捕舆者看来,要流畅地奏出乐曲其实非常考验演奏者的默契。
“一个人摇好不行,得六个人摇好,有一个人摇不好也不行。”北京印尼万隆校友会群星昂格隆乐队队长李奎堂对捕舆者说,每个昂格隆代表一个音高,演奏时每人执一件,按乐曲旋律的需要,各人摇动自己所执昂格隆的音高发音,连成旋律。
奏出完整的旋律需要每个人配合,而这种团结合作的方式是李奎堂所看重的。通过排练和演出,归国华侨以及侨眷可以经常沟通,让大家更有凝聚力。
5月18日,来自印尼的归侨、侨眷教授北京观众使用印尼乐器“昂格隆”。
演出结束后,李奎堂邀请三位观众上台“玩耍”了一把昂格隆。郭潇潇是受邀者之一,在她看来昂格隆摇动起来很灵活,竹子一提、一摇,就能发出很美的声音,挺神奇的。
5月18日,印尼归侨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演唱印尼民族歌曲。
一首歌
“印度尼西亚,我的故乡,是我最热爱的美丽国家,是我生长也是永远崇敬的可爱地方。”在乐器演奏结束后,印尼归国西城区侨友合唱团演唱了《椰岛之歌》。
印尼语版《椰岛之风》的歌词捕舆者虽然没听懂,但根据抒情的曲调还是能在心中勾画出印尼椰树成林,水绕山峦的风景。
“从小对印尼有一种感情,感恩这块土地养育了我21年。”合唱团成员丘益鸣出生在印尼,今年已经80岁了,每当唱起《椰岛之歌》,他总能想起印尼的山山水水。
《椰岛之风》是侨友合唱团经常演唱的歌曲,在丘益鸣等印尼归国华侨的记忆中,这首歌在印尼传唱度很高。在他曾经就读的印尼华文中学,《椰岛之风》常在音乐课上被唱起。
5月18日,来自印尼的归侨、侨眷表演印尼舞蹈。
一支舞
乐器演奏过了,歌也唱了,馆方请上了北京印尼联谊会选送的印尼舞蹈《欢乐的集市》。
舞蹈表演者之一、印尼归国华侨黄秀芬向捕舆者介绍,在印尼,每月都有集市,集市上有卖水果的、卖饭的。早上,老朋友在集市上相见,会跳起舞蹈。她就根据这一场景编排了这支舞蹈。
舞蹈的配乐也源于印尼。当年归国时,黄秀芬从印尼带回一盘磁带,之后在北京的一家音乐制作工作室,对《欢乐的集市》的配乐做了处理。
“集市上的节奏是慢的,加快音乐节奏,这样更快乐。”音乐制作人根据黄秀芬舞蹈的节奏,调整了音乐的节奏。无论是舞蹈还是配乐,这样的中国本土化尝试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
参加主题活动的演员大多为七八十岁的印尼老华侨,古稀耄耋之年,归国五六十年的他们,还在合心合力地为中国与印尼的交流到各地演出。他们在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中既回想起在印尼的18岁,又期待着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