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M19 也为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幕,慕向北偏东16°,长3.2、宽2.2、深 2.65 米。墓道填土为灰黄花土,夯打较结实。二棺一椁,墓主也为一女性,仰身直肢,随葬品是这批墓葬中最多者,有鼎、豆、壶、盆、匜、座壶、灶、鸟柱盘、器盖、杯、钵、鸟、象牙笄等(图三)。M14 为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基,长3.4、宽 2.45、深1.2 米。一棺一撑,基向北偏西 72°。基道填土为灰黄土,夯打相当结实。基主为一女性,侧身屈肢,随葬品有鼎、豆、壶、返、纺轮、铜带钩及环首刀柄等(图二)。这次共发掘墓葬 24 座,其中14座墓在时代上属战国时期,现将这批墓葬材料介绍如下∶一 基葬形制与结构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长约 2.75—4、宽约1.7—4、深约 0.5—4 米不等。墓内填土多为经夯打的灰黄土。由于墓地处于干燥的风口台地之上,墓葬形制保存均好。 墓向以北偏东二十余度者为多,也有其他方向者。葬式多为仰身直肢,

(忠实传递价值 解密先秦吕梁)

选自《三晋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吕梁地区文物管理处

三交镇位于临县南部的湫水河中、下游地区,北距临县县城 21公里。东与车赶乡、湍水头镇接壤;西与安家庄乡、刘家会镇相连;南与枣圪址乡毗连;北与岐道乡为邻。三交地处交通要道,是一历史名镇,因北周时为乌氏、定胡、窟胡三县之交界处而得名。

1993 年力,月,为配合临具三交 110KV变电站的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吕梁地区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征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位于三交镇沟门村东北的向阳台地上,紧靠临县通往离石的公路(图一)。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

这次共发掘墓葬 24 座,其中14座墓在时代上属战国时期,现将这批墓葬材料介绍如下∶

一 基葬形制与结构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长约 2.75—4、宽约1.7—4、深约 0.5—4 米不等。墓内填土多为经夯打的灰黄土。由于墓地处于干燥的风口台地之上,墓葬形制保存均好。 墓向以北偏东二十余度者为多,也有其他方向者。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个别为侧身屈肢或侧身直肢。葬具多数棺、椁皆具,个别仅为一具木棺。除一例为夫妻合葬外,余皆为单人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数量多寡不一。其中有两座墓无任何随葬品,一般墓随葬品均置于棺椁之间或棺外,小件随葬品则置于尸骨旁边(见附表)。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

M14 为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基,长3.4、宽 2.45、深1.2 米。一棺一撑,基向北偏西 72°。基道填土为灰黄土,夯打相当结实。基主为一女性,侧身屈肢,随葬品有鼎、豆、壶、返、纺轮、铜带钩及环首刀柄等(图二)。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

M19 也为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幕,慕向北偏东16°,长3.2、宽2.2、深 2.65 米。墓道填土为灰黄花土,夯打较结实。二棺一椁,墓主也为一女性,仰身直肢,随葬品是这批墓葬中最多者,有鼎、豆、壶、盆、匜、座壶、灶、鸟柱盘、器盖、杯、钵、鸟、象牙笄等(图三)。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

这批墓分布较为零散,墓向不一,形制各异,大部分墓随葬品较少,虽属同一时期,但似无内在的联系。

二 随葬品

1. 陶器

主要的随葬品为陶器。制作粗糙简单,一般都是成组出土,其主要的组合为鼎、豆、壶、盘、臣。陶质主要为泥质灰陶,极个别为泥质红陶。少数器皿上绘有彩绘,多为红白彩,图案多已不清晰。大多数陶器施有暗纹,主要的纹饰有"S"形纹、方格纹、网纹、弦纹以及瓦纹等。

鼎 鼎是这批墓的主要随葬品,共出有77 件,均为盖鼎,多为仿铜器制成,鼎的形态各异,根据其鼎盖、足、耳及整体形态,可分为六型∶

A型鼎 4 件。弧形盖,子母口,整体状似椭圆形。标本 M8∶4,弧形盖,鼓腹,柱足,附两外侈梯形耳,圆底。口径19、通高 17厘米 (图四,1)。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5)

B 裂鼎 3 件。弧形盖,盖上有三个堆状小钮,子母口,整体状似椭圆形。标本 M19∶6,弧形盖,鼓腹,圆底,蹄形足,附两外撇的"可"形耳,耳下饰一周凹弦纹。口径 14、通高15厘米(图四,2)。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6)

C 型鼎 4 件。平盖,敛口,鼓腹,蹄足。标本M11∶5,平盖,鼓腹,圆底,蹄足,附两擦状方形耳,子母口,素面。口径 17、通高 14.5厘米(图四,6)。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7)

D型鼎 2 件。半球形盖,平底,蹄足。标本 M23B∶4。半球状盖上有三个环形钮,子母口,附两方形耳,上腹微鼓,下腹内收成平底。蹄足剖面呈半圆形,鼎盖及鼎腹中部各布"co"形图案一周,并以暗弦纹作底。口径 17、通高16.5 厘米(图四,3)。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8)

E 型鼎 2 件。半球形盖,整体状近圆形。标本 M25∶ 2,半环状盖,子母口,附两"可"形耳,鼓腹,圆底,柱状足,有较浅的暗弦纹。口径14、通高 20 厘米(图四,5)。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9)

F 型鼎 2 件。盘状鼎盖。标本 M15∶1,覆盘状鼎盖,并有似圈足状捉手,外附两"回"形耳,鼓腹,圜底,柱状足,足剖面为半圆形。口径18、通高16 厘米(图四,7)。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0)

盖豆 18 件。是这批墓的主要随葬品之一。椐其整体特征可分为 A、B 二型。

A 型 10 件。体瘦高,覆盘状盖。

标本M15∶2,覆盘盖,喇叭状捉手,子母口,深腹,圆底,柄较粗,下接喇叭状底座。口径 16、通高 20.5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1)

标本M23B∶6,覆盘盖,圆饼形捉手,子母口,浅腹,下腹鼓出,圆底,下接喇叭状底座,通体有暗弦纹,口沿处有一周"co"形图案。口径16、通高 21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2)

标本M19∶19,覆盘盖,小盆状捉手,子母口内敛,腹较深且鼓,圆底,柄较粗,下接喇叭状底座,通体有暗纹,下腹及底座饰暗弦纹,盖及豆上腹饰竖行扭曲暗纹及网格纹。口径17、通高23.5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3)

标本 M25∶3,覆盘盖,喇叭状捉手,子母口,腹较浅,圜底,细柄,下接喇叭状底座,豆下腹饰有瓦纹。口径17、通高 24.5厘米(图五,1、3、 8、10)。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4)

B 型 8 件。器形较矮粗,平盖。

标本 M11∶3,平盖,子母口,鼓腹,圆底,粗柄,下接实心饼状足,素面。口径17、通高14.5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5)

标本M21∶1,盖残,口内敛,鼓腹,平底,粗柄,下连喇叭状底座,饰有暗弦纹。口径13、高13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6)

标本M102,盖残,敛口,鼓腹,平底,粗柄,喇叭状底座,饰暗弦纹。口径17、高14.5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7)

标本M22 1,盖残,敛口,鼓腹,圆底,矮柄,下连喇叭状底座。下腹及底座饰暗弦纹,上腹饰暗网格纹。口径16、高16厘米(图五,2、5、9、 6)。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8)

盘豆 1 件。标本 M22∶2,敞口,浅盘,平底,细高柄,下接喇叭状底座,座下有一周凹槽,饰有暗弦纹。口径14、高15.5 厘米(图五,4)。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19)

壶 13 件。也为主要的随葬品之一,根据壶的整体特征,可分为 A、B 两型。

A 型 7 件。A 型壶体瘦高,长颈。

标本 M23B∶1,覆盆式盖,子母口,敞口,束颈,颈细长,鼓腹,平底,通体有暗弦纹,颈部有绚索纹,肩部饰有网格纹,腹最大径处则饰"S"形纹。口径14、通高41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0)

标本 M21:2,敞口,束颈,颈较长,溜肩,鼓腹,平底,腹最大径以上、口沿下饰弦断的网格纹。口径13.5、高 36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1)

标本M25∶5,敛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通体饰暗弦纹。口径14、高 33.5厘米(图六,1、3、 7)。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2)

B 型 6件。B 型壶矮胖,颈短。

标本 M19∶2,敞口,束颈,凸肩,鼓腹,平底,腹饰三道弦纹。口径12.5、高 30.5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3)

标本 M11∶7,饼状盖,盖下面平而上部微隆,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 12,通高29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4)

标本M8∶2,平盖、子母口,敞口以承器盖,束颈,折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饰四道凸棱。口径12、通高 30厘米(图六,5、6、9)。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5)

器盖 2 件。形制尺寸均相同。标本M19∶17,盆状,平底,沿外卷,出五个莲花瓣,当为壶盖。直径(底)13、高7.5厘米(图六,2)。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6)

座壶 2 件。形制尺寸均相同。标本 M19∶11,盖为隆起的塔状盖,子母口,敞口以承壶盖,鼓腹,圆底,下接喇叭状底座。口径6.5、通高 20 厘米(图五,7)。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7)

盘 5 件。标本 M23B∶2,敞口,折腹,圆底,圈足,饰有暗弦纹。口径16、高5 厘米(图八,5)。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8)

匜 4 件。标本M19∶12,敛口,鼓腹,平底,有一小流。口径13.5、高 6.5 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29)

标本M8∶8,敞口,折腹,平底,有水流。口径14、高5.5厘米(图七,9、10)。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0)

双耳罐 1件。标本M10∶ 5,敞口,溜肩,鼓腹,凹底,素面,肩上有一对桥形耳。口径10.5、高 20.5 厘米(图六,8)。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1)

鬲 1件。敛口,鼓腹,柱状足,矮裆,附有两长方形耳,裆部有绳纹痕。口径12、高 12.5厘米(图六,4)。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2)

灶 1件,残。标本M19∶1,口内敛,凸肩,肩有小烟筒,下有长方形灶门,口径14、底径 22.5、高 11厘米(图四,4)。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3)

鸟柱盘 1件。标本 M19 4,盘内中心竖立一圆柱,柱顶落一鸟,鸟昂头,翘尾,展翅欲飞,鸟足与柱顶均有一小孔,原当为以小棍相连。盘敞口,折腹,平底。口径13.5、通高 14 厘米(图七,6)。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4)

舟 1件。标本 M8∶9,口呈椭圆形,敛口,鼓腹,平底,舟内有螺旋状暗纹。口长径 16、高5厘米(图七,11)。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5)

罐 2 件。标本M15∶3,卷沿,鼓腹,平底。口径14.5、高17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6)

标本M10∶1,侈口,束颈,鼓腹,平底,红陶。口径13、高 17.5厘米(图七,5、8)。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7)

单耳杯 2 件。标本M10∶ 7,敛口,上腹鼓,下腹内收成平底,环形单耳。口径13、高 9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8)

标本M10∶3,敛口,鼓腹,大平底,环形单耳,饰竖行暗纹。口径9.5、高10.5厘米(图七,1、2)。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39)

钵 4 件。标本 M10∶4,敛口,鼓腹,矮圈足,饰暗弦纹。口径 18、高8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0)

标本 M19∶18,卷沿,鼓腹,高圈足,饰暗弦纹。口径19.5、高12厘米(图七,3、7)。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1)

盆 1件。标本M19·15,敞口,口沿内有凹槽,折腹,平底,饰暗弦纹。口径 26.5、高7.5 厘米(图七,4)。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2)

三足器 2 件。标本 M15∶4,平折沿,斜腹,圆底,有三个乳状小足。口径12、高 6.5厘米。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3)

标本M19∶9,直口,折肩,鼓腹,圜底,有三个乳突小足,似釜状,饰暗弦纹。口径7、高11.5厘米(图八,2、4)。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4)

小碗 1 件。标本M15 5,散口,曲腹,平底。口径11.5、高4.5 厘米(图八,3)。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5)

小杯 2 件。标本M19∶14,直口,鼓腹,平底,饰暗弦纹。口径9.5、高11.5厘米(图八,6)。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6)

鸟 2 只。形制尺寸完全相同。标本 M19∶7,昂头,翘尾,呈卧状,涂红彩。身长10.2厘米(图八,7)。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7)

纺轮 3 件,形制尺寸相同。圆形,饼状。直径 5.5厘米。

2.铜器

这批墓葬发现的铜器有带钩、环首刀环等,均为残件。

带钩 5 件,均残。标本 M25∶1,带钩状呈琵琶状,中起两脊。长15.5厘米(图八,1)。

汉代石棺墓葬发掘(山西省临县三交战国墓发掘简报)(48)

环首刀环仅一件,已残朽。

3. 漆器

在 M18 墓主头两侧发现两件残碎漆器,从其形状推测为两平底小钵。

4.象牙器

在 M19 墓主人头右侧发现两象牙笄,状如筷子,加工较粗糙,长分别为18和16厘米。

三 结语

临县三交发掘的这批墓葬,分布极不规律,但出土物都较为接近,其时代也应相近。随葬品多仿自铜礼器,其组合为鼎、豆、壶、盘、匡、舟,具备战国早期礼器组合的基本特点。鼎、豆、壶往往成双出现,多数墓的葬具还是棺椁皆具,可能代表着墓主的一定身份。

这批墓的出土遗物中,其 A型鼎(M8∶4)、D型鼎(M23B∶ 4)与侯马下平望 M1002 所出的鼎(M1002∶4、10)比较接近。而三交所出鸟柱盘(M19∶4)、盘豆(M22∶2)与下平望所出鸟柱盘(M1002∶7)、盘豆(M1002∶17)在形制上都相近①。M19 所出土的莲花瓣形壶盖(M19 ∶17)则与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所出铜壶的盖(M8∶3)相近似②。这两座墓据原报告介绍均属于战国早期。因此三交发掘的这批墓葬也应属于这一时期。不过由于所出陶器虽然多仿自铜器,但制作简单粗糙,与上述两墓的出土物相比,显然要落后许多,所以其在时代上可能还要晚一些,将这批墓葬的时代定在战国早、中期似更合适。

临县三交地处吕梁山区,属于这一时期的墓葬还是首次进行科学发掘。这批材料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的疆域以及晋文化的分布范围,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附: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畅红霞、马升同志,吕梁地区文物管理处的董楼平、郭建军、袁秀民、周瑞美、韩思元等同志。

执笔∶马升 畅红霞 董楼平 袁秀民

绘图∶畅红霞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下平望两座东周基》,《文物季刊》1993 年第4 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 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