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耶律大石出生之时,曾经强盛一时的辽国已经风雨飘摇。王朝的统治者们日渐贪婪,对国内的民众加紧剥削,以维持奢靡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耶律大石。辽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身处草原深处的辽朝上京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出身煊赫的契丹人皇族,是辽朝建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也许是因为契丹人入主中原已久,这个出生在辽朝上京的男孩,不仅有契丹人的勇猛善战,擅长骑射,同时也和汉人一样勤奋好学,精通文墨。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正是这个男孩,在47年后,在距离上京万里之遥的中亚大漠,建立起了另一个辽国-西辽帝国。

在中国的历史上,西域一直都是中原帝国魂牵梦萦的地方,不仅因为这里的大漠之间有无数丰饶的绿洲,更是因为这里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

汉唐盛世之时,开疆万里,兵锋直逼中亚,“西域都护府”控弦千万,甲兵眈眈,保卫着中原腹地的安全。

自从唐末五代以来,中原战乱纷仍,对西域的掌控愈加减弱,直至完全退出了这个地区。但在两宋交替之际,有一个契丹人眼见盛极一时的辽朝被女真人所灭,为了复兴辽国,率领二百骑兵跨越大漠,在今天的中亚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帝国,没想到最后昌盛近百年。

这个人就是耶律大石,建立的帝国,就是西辽帝国。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1)

01身逢乱世、能文能武,耶律大石的出场

辽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身处草原深处的辽朝上京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出身煊赫的契丹人皇族,是辽朝建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也许是因为契丹人入主中原已久,这个出生在辽朝上京的男孩,不仅有契丹人的勇猛善战,擅长骑射,同时也和汉人一样勤奋好学,精通文墨。

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正是这个男孩,在47年后,在距离上京万里之遥的中亚大漠,建立起了另一个辽国-西辽帝国。

这个人,就是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出生之时,曾经强盛一时的辽国已经风雨飘摇。王朝的统治者们日渐贪婪,对国内的民众加紧剥削,以维持奢靡的生活。

沉重的赋税压得辽国人民无法喘息,加上国内的将军和其他势力不断作乱,整个辽国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这个过程在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继位之后大大加速。耶律延禧是辽道宗之孙,在寿昌七年(1101年)继位,年号乾统。

本来局势危机正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挽狂澜于既倒,可这位天祚帝耶律延禧只把当皇帝作为副业,精力都放在了到处游猎享乐之上。

在他继位之后,辽朝的朝政愈加腐败,内外矛盾更加激化,他不仅不想方设法理顺内外关系,还主动激化矛盾。

据《辽史》记载,天庆二年(1112年)二月初,天祚帝外出游猎到了春州(内蒙古古突泉县附近),在混同江钓鱼,召集千里范围内臣属辽朝的其他酋长一起来面见他。

在传统的“鱼头宴”上,喝得酩酊大醉的耶律延禧想学习一下唐太宗李世民,要各位酋长为他跳舞助兴,享受享受“天可汗”的荣光。

其他酋长当时还臣属于辽朝,虽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但都不得不跳舞助兴。但有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女真人小酋长,却一直推辞不跳,耶律延禧“谕之再三,终不从”,这个人就是完颜阿骨打。

更为奇诡的是,耶律延禧反复要完颜阿骨打跳舞却被拒绝之后,他竟然不以为意。天祚皇帝大人有大量,原谅了完颜阿骨打,可是完颜阿骨打却不开心了。

从当年九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一方面加紧对其他女真部落用兵,统一女真,一方面也不再听宣,开始清除辽朝的控制。终于,天庆四年(1114年),准备好的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

而此时的耶律大石刚刚走上政坛,天庆五年(1115年),也就是女真人抗辽的第二年,耶律大石高中进士,成为《辽史》中记载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契丹人进士。

正要大展宏图的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刚刚走进庙堂,就遇到了当头一棒,在耶律大石中进士的当年,叛辽一年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金朝。

看似疥癣之疾的女真人终于酿成大祸,完颜阿骨打不断攻城略地,已经腐化分裂的辽朝军事力量一触即溃,甚至连天祚帝耶律延禧亲帅大军征讨也被击败,辽朝的危机已经近在眼前。

而此时的耶律大石进入翰林院,任职翰林承旨,正式成为一名朝廷文官。辽代以翰林为“林牙”,所以这也是耶律大石的别称,大石林牙的由来,这个称呼本身也是耶律大石文化修为的体现。

但耶律大石能文能武,不久就被外放为官,历任泰州、祥州刺史,以及节度使等职务,这段经历也让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带兵经验,这在他之后的人生中至关重要。

已经腐朽堕落的辽国统治者在危机面前不仅没有团结对外,反而开始互相撕咬。在金军步步紧逼之下,辽代上京,以及位于原来渤海国的辽代东京相继发生叛乱。

内外交困之下辽军更加难以阻挡完颜阿骨打的攻势,终于到了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克了辽朝中京(今天赤峰市附近),天祚帝慌忙南逃,进入云中。

耶律大石正在南京(今天的北京)为官,此时外有金军宋军两面夹攻(北宋与金朝联合,希望能够借助女真人的力量夺回幽云十六州),而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兵败之后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大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辽史》记载:

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耶律大石)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萧德妃归天祚。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至少能读出两点,首先耶律大石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没有和其他契丹贵族一样内外勾结女真人或者宋人追求富贵,也没有抱头鼠窜,而是和城内其他大臣商量立耶律淳为帝,稳定人心,这体现了耶律大石面对空前危机时候的坚忍不拔和冷静果敢。

而第二点则是,作为拥立皇帝的大臣,从侧面也反映出此时的耶律大石已经是辽朝的实力派,具有非常高的威望和地位,不然也不会和“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

在朝中有了皇帝之后,慌乱的辽朝臣民也稍稍放下心来,耶律大石等人也开始着手准备挽救眼前的危机。

当时,女真人兵锋甚锐,在夺取了关外的大片土地之后,直逼长城一线,耶律大石分析了当前的情况,决定向金朝人称臣,并且与北宋结好,暂时稳住当前的局势。

这一点也体现出了耶律大石贯彻其一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兵做事偏向稳健,但又处事灵活,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坚持“养兵待时”。

实际上来说,已经处于衰败之中的辽朝本应可以作为宋朝的缓冲地带,抵御如狼似虎的金朝。但心心念念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君臣却认为,此时更好的选择是与女真人夹击辽朝,便拒绝了耶律大石的建议,出兵十数万北上进攻辽朝。

但冗兵百年的宋军竟然连已经接近亡国的辽军都打不过,被耶律大石率领的辽军痛击,大败而归。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2)

史书记载,1122年四月,已经立耶律淳为帝的北辽(耶律淳及其妻萧德妃在位的这段时期一般称作北辽)任命耶律大石为西南路都统,率军在涿州附近防御宋军。

到了五月下旬,先是耶律大石率军在兰沟甸掩杀宋军,又在白沟河与宋军大战,辽军取胜。到了六月,耶律大石追击宋军到了古城,再次击败宋军,宋军本次北上毫无收获。

但此时,刚刚继位不久的耶律淳竟然又病死,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朝中主政的是太师的耶律大石和奚王萧干等人,两个人又立耶律淳之妻萧德妃摄政。

眼看辽国内乱,宋军再次准备发兵,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宋朝下诏发各道兵共二十万,九月初在三关会齐,北上攻辽。

此时北辽的局势是非常凶险的,北边是金军,内部耶律淳刚死,萧德妃威望不足,甚至发生了当朝宰相李处温阴通童贯(就是那个六贼之一的童贯)要纳土降宋之事。而且北辽军力严重不足,耶律大石和萧干率领军队隔着卢沟河与宋军对峙,只有两万人。

一边是腹背受敌的两万辽军,一边是联络金军的二十万宋军,看似毫无悬念的对决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宋辽两军刚较上劲互有胜负,在九月二十九日晚的时候。宋军只是因为卢沟河以北有大火烧红天际,以为辽军来攻,就烧营而逃,甚至演变成了溃败。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五军杂沓,扰攘散走,自相践蹂,奔堕崖涧者,莫知其数。捐弃一切军须之计,相继百余里,将晓,贼(辽军)觉,径尾吾(宋军)后,与常胜军高望接战,又大败。自熙丰以来所畜军实尽失,燕人作歌及赋以诮延庆,传笑虏(辽朝)中。

看到这段记载,真是五味杂陈,二十万宋军竟然如此轻易就被击败,而且对手还是面对着更为强大敌人进攻的末代辽朝。十几年后发生靖康之耻,果真是毫不意外。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3)

虽然辽军痛击宋军,缓解了南部的危机,但最致命的威胁,也就是金军并没有给辽朝人机会。1122年的十二月五日,金军发兵居庸关前,守兵不战自溃。萧德妃及耶律大石逃离南京城,投奔天祚帝。

耶律大石波澜壮阔的西进中亚、建立西辽之旅也徐徐拉开了大幕。

02二百铁骑北走,可敦城里称王(1124年-1130年)

保大四年(1124年)七月,被金军俘获之后的耶律大石不仅逃脱了女真人的控制,反而为天祚帝带回来了一支部队。

局促一隅的天祚帝耶律延禧看到失而复得的肱股之臣耶律大石,尤其是看到他带回来的部队,觉得自己又行了。再加上此时他得到阴山室韦馍葛失的支持,便决定再次出兵,恢复大辽国的荣耀。

刚刚逃出生天的耶律大石听到消息差点没背过气去,苦苦劝说道:

“自金人初陷长春、辽阳,则车驾不幸广平淀,而都中都;及陷上京,则都燕山;及陷中京,则幸云中;自云中而播迁夹山。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

自从女真人起兵,真是步步紧逼,我们辽国只能步步后退。之前因为准备不足贸然出战招致大败,国土都被女真人占去了,现在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又要贸然出战,这是不可以的,最好的办法还是避敌锋芒、待时而动啊!

耶律大石这番话可谓是肺腑之言,可惜耶律延禧头铁不听,满脑子都是想的要和女真人决一死战。耶律大石见状,知道天祚帝气数已尽,所以便萌生出离开夹山(夹山在今天呼和浩特附近),寻找下一个基地,贯彻他“养兵待时而动”策略,继而恢复辽国的想法。

终于,保大四年(1124年)七月左右,耶律大石趁夜杀掉了反对他计划的萧乙薛等人,自立为王,设置南北面官署,率领二百人离开了天祚帝的大营,踏上了他持续了近二十年的远征之旅,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北大草原中心的可敦城。

由于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帝国这段历史不属于当时中原的主流历史,所以很多细节都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根据后代学者考证,可敦城,在今天蒙古国土拉河上游附近,耶律大石离开夹山之后,北行三日过黑水(根据陈得芝等人的考证,黑水就是今天的爱毕哈河),随后到达可敦城。

可敦城是辽代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当年是契丹人为了防范西北地区各民族专门设置的军镇,并且在设立之初就严命可敦城守军不得妄自南下。

所以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的时候,接受了完整的两万兵马,成为了他后来西征建立西辽的基础。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4)

根据史书记载,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之后,大会“七州及十八部”于可敦城,历数辽国建立的艰辛和女真人的不义,并且表达了自己来到可敦城的目的,就是“借力诸蕃,剪我仇敌,复我疆宇”。

但关于这个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社会史专家,美国人魏特夫认为耶律大石大会七州十八部在1129年,而布莱特施奈德尔所著的《西辽史》及我国历史学家唐长孺都认为这件事发生在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的当年,也就是1124年。

魏良弢(音涛)先生所著的《西辽史研究》根据耶律大石在大会上的誓言中所说的“使我天祚帝蒙尘”等记载,同样认为这件事发生在1124年,本文中同样以此为准。

在可敦城中大会七州十八部的事件是耶律大石西征,乃至建立西辽帝国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当时他离开夹山的时候只不过带着一个契丹贵族和辽国重臣的名号的话,在可敦城大会七州十八部之后,他俨然成为了辽国正统的卫道者,尤其是天祚帝在1125年二月份就兵败被杀,耶律大石更是成为了辽国仅剩的火种。

史书记载,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稳脚跟之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旧马,皆为大石林牙所有。”耶律大石为首的辽国契丹人集团初具规模。

可敦城所处的位置距离中原非常远,作为一个休养生息、凝聚实力的基地非常理想,耶律大石也贯彻了他“养兵待时”的策略,没有贸然出击金朝,但耶律大石集团很快就引发了金朝,乃至西夏、甚至宋朝等诸多势力的关注。

1124年,在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不久,金军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上报朝廷:“辽祥稳达不野来奔,言耶律大石自称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但金太宗完颜晟批复:“攻讨大石,须俟下报”,对进攻可敦城持谨慎态度,要将军们多探知一些消息。

到了第二年,完颜希尹又向朝廷报告:“闻夏人约大石取山西诸郡。”听到这个消息,完颜晟意识到了耶律大石的危险,立刻下令:“大石(与西夏)合谋,不可不察,其严备之!”

不仅是西夏人,耶律大石还与白达达人(《西辽本末》如此记载)结成同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127年,达达人拒绝向女真人卖马,金朝遣使问罪,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前期,并不是单纯依靠着大漠阻隔养精蓄锐,他非常聪明的采取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当时参与中原争夺的各方势力都有接触,力图能够调动盟友的力量打击女真人。

开始骚扰金朝西北的耶律大石逐渐引起了金朝的注意,随着其自身实力不断增长,越发成为西北地区威胁金朝的不稳定因素。

但此时金太宗完颜晟的目标还是南方的宋朝,在1127年,他甚至准备要西北地区的军队和河北诸郡的军队一起南下攻宋,金朝大将粘罕闻言紧急上书,说:“耶律大石在西北,交通西夏,吾舍陕西而会师西北,彼必谓我有急难,河北不足虞,宜先事陕西!”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5)

河北地区(宋朝人)不足挂齿,如今危险的正是盘踞在西北的耶律大石啊,粘罕这番话,从侧面反映出此时驻扎在可敦城的耶律大石实力已经比较雄厚了。其他证据还来自于宋朝使臣赵子砥的《燕云录》,书中记载,赵子砥在出使金国时“盛闻(耶律大石)结集兵马数十万,待时而举”,足见此时耶律大石的实力。

到了1129年,耶律大石开始主动进攻金朝,并且攻取了金朝北部的二营(这段记载出现在金国泰州都统的奏章中,但并没有言明二营所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耶律大石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开始向外拓展势力了。

意识到危险性的金朝人要开始认真对付耶律大石了。

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里速等人率大军讨伐耶律大石,这次征讨并没有取得切实的战果,但却意味着金朝对耶律大石的态度,已经从放任自流,变为了主动讨伐。

一旦金朝开始认真对付耶律大石,双方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耶律大石确实能征善战,也擅长经营,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正是冉冉升起之时,占据着富饶的中国东部土地,人力物力都不是身居大漠的耶律大石可以比的。

在几次接触之后,耶律大石敏锐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判断,正处在上升期的金朝人一旦全力讨伐,自己的可敦城一定会被踏成齑粉。

这时候,他把目光对准了西边遥远的中亚大漠,此时的中亚,高昌回鹘、东西部喀喇汗国都已经进入了衰退期,此时率军西进,也许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03挥师西征大漠,西辽帝国奠基(1130-1135)

在可敦城休养生息几年的耶律大石认识到了当前形式的危险。虽然他已经获得了一个落脚点,并借此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但当冉冉兴起的金朝开始全力对付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凶多吉少。

视野开阔的耶律大石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中原地区,而是把目光对准了遥远的中亚地区。金朝天会八年(1130年)二月二十二日,耶律大石杀青牛白马祭天,随后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驻防可敦城,自己亲帅主力西行。

耶律大石的这次西征距离非常远,直到今天中亚几个斯坦国家,这没有对中亚局势的足够了解是不能做到的。

辽国的契丹人对中亚是相对比较熟悉的,此时中亚的一些势力和王国和辽国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耶律大石西行路上给回鹘王毕勒哥的书信中就写到:

“昔我太祖皇帝北征,过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诏尔祖乌母主……是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质疑。”

在信里耶律大石追述了924年辽太祖到回鹘城,和遣使给回鹘王乌母主可汗送上书信的历史。这一方面展现了契丹人与西域、西亚各方势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少数民族政权的优势,和中原汉人政权相比,他们的视野并不仅仅放在中原地区。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耶律大石整旅而西并不是贸然的行动,在他的队伍里一定有熟悉此时西亚局势的向导在。

回鹘人对于耶律大石的到来非常热情,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两方百年前的友谊。但从回鹘王愿意成为耶律大石的附庸国来看,回鹘人臣服的更重要原因不是友谊,而是刀兵。

耶律大石离开回鹘汗国西征的具体细节并不见于汉族史料,更多的细节记载来自穆斯林史料,这也是西辽历史的特点之一。相比较而言,西辽的史料非常的匮乏,记载西辽历史的汉文史料主是《辽史》中的 “西辽本末”,剩下的汉文史料比较零散。

而由于西辽帝国雄霸中亚近百年,与当时的塞尔柱突厥人,以及其他西亚势力多有交手,所以还有很大部分的史料是穆斯林史料,但这部分史料同样也纷杂不已。幸好有魏良弢先生等学者的搜集整理,让我们能够大致把握耶律大石西征,以及建立西辽帝国、乃至称霸中亚的那段历史。

13世纪伊利汗国的宰相拉施都丁编撰的《史集》曾经概括性的记载了耶律大石征服中亚的历史:

据叙述,当女真国王进攻哈刺契丹(辽朝)国王并灭亡他的时候,哈刺契丹有一位有势力的艾米尔(将军),名叫图西大夫(耶律大石),从那里(辽朝)逃出来后,进入吉尔吉斯、维吾尔地区和突厥斯坦。他是一位聪明而又很有才能的人,他用适当的方式从这些地区为自己募集了一支军队,并统治了整个突厥斯坦。(因此)他号称菊儿汗,即伟大的国王。

这段记载大概描述了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帝国的状貌,也体现出了西亚当地的穆斯林政治家对耶律大石的推崇。

可以说,深受中原汉族文化熏陶的耶律大石是契丹人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体,在他率领大军进入中亚之后,为当地带来了汉唐之后,另一个文化交融、融合的小高峰。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6)

耶律大石率军西征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金朝君臣耳中,他们加紧进攻耶律大石留在东方的基地可敦城,但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据《大金国志》的记载,这次作战金军大败而归,死亡士兵不可胜数,车牛十无一二得还。

在击败东部的金军之后,我们确信耶律大石在中亚的突厥语各部落中迅速获得了支持,或者说是凭借恩威并施获得了当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支持,因为谨慎的耶律大石在短短西征2年后就称帝了。

金天会十年(1132年)二月五日,在新修建的叶密立城(今天的新疆额敏县)登基称帝,根据当地人的习惯,耶律大石称作菊儿汗,也就是拉施都丁所说的伟大的王、汗中之汗的意思。

同时,他也接受群臣的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册封萧氏为昭德皇后。此时耶律大石的势力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东部到土拉河,西部到额敏河额,连成了一片,这位后来西辽帝国称霸中亚建立了基础。

西辽帝国的历史可以说非常的凌乱,对于耶律大石西征及建元称帝的事情语焉不详,但我们却可以从一些细节中探究出耶律大石在遥远陌生的西亚迅速崛起的秘密。

耶律大石作为一个深受汉族文化熏陶的契丹族人,可以说和中亚的突厥语系各部落并没有亲密的关系,是一个十足的外来人。但是他却非常机智的采取了“入乡随俗”的做法,趁势而为,没有强制性的把自己熟悉的一切加到他人头上。

这从他接受当地人的习惯,称菊儿汗就可以看出。菊儿汗是突厥语各部落和伊斯兰教众熟悉的一种称号,可以推测耶律大石在来到西亚之前是不知道这里把皇帝叫做菊儿汗的。

但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个对他而言略微怪异的称号,减少了与当地人的对立,为他逐步建立一个以他为首的新统治集团开了一个好头。

但并不仅如此,耶律大石是辽朝覆灭过程的亲历者,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作为心中永远的痛,他也从辽朝灭亡的过程中汲取了经验。

比如他在称作菊儿汗的同时也坚持加汉尊号、改元延庆、册封皇后,这样就把他身边真正的骨干,那些和他一起从中原地区跨越千里来到浩瀚中亚草原的契丹人和汉人,团结在了他身边。

另外,有充分的史料证据证明,耶律大石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对他所征服的地区,采取的是一种类似“羁縻州”的统治方式,除了他的直辖领地,后来臣服于西辽帝国的高昌回鹘、东西部喀喇汗国,乃至花剌子模,都没有被强制纳入西辽帝国的领域。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7)

西辽帝国朝廷在这些属国派驻官员,但并不强力的参与属国内部事务,仅仅是收取一定的税金而已。

但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耶律大石都欣然接受了当地的习惯。此时西亚盛行一种被称作“伊克塔制度”的分封制度,伊克塔的拥有者被称作穆克塔,也就是类似于西汉初年分封诸王的分封制。

封建集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远好过土地分封制的更加先进的制度,所以在一开始,耶律大石就完全拒绝了在西辽帝国的直辖领土之上施行这种相对落后的伊克塔制度,坚持通过给手下的将领大臣丰厚奖赏和俸禄的方式,维持他们的优渥生活,避免部下的做大。

此外,耶律大石还在自己的领地上施行宽容的宗教政策,花剌子模地区的伊斯兰教,高昌回鹘的佛教,都可以在西辽帝国治下自由的传播。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这个由东部契丹人建立的帝国开始在陌生的西亚土地之上扎下了根,而且愈加繁荣起来,西辽帝国日渐成为中亚地区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劲势力。

04东击西攻,西辽崛起(1135-1143)

在叶密立城称帝之后,耶律大石和新生的西辽帝国并没有停下征服的脚步,在耶律大石去世之前,他率领的帝国经历了建都巴拉沙衮(虎思斡耳朵)、大战东部金军和卡特万草原大胜塞尔柱突厥人三个重要的事件,最终宣告了西辽帝国的崛起。

巴拉沙衮是东部喀喇汗国的首都所在地。喀喇汗国是由突厥语系的回纥人、葛逻禄人等民族建立的政权,曾经非常强大,极盛时疆域西到咸海,东部直到今天中国新疆等地。

但在11世界初,喀喇汗国已经分列为东西两部,国势衰落。大概在1133-1134年左右,东部喀喇汗国的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死后,他软弱无能的儿子易卜拉欣继位,东部喀喇汗国境内的“雇佣军”部落葛逻禄人和康里人不再服从他,东部喀喇汗国内乱加剧。

为了摆脱被葛逻禄人和康里人欺凌的局面,易卜拉欣决定向外求援。按照伊斯兰历史学家的记载,易卜拉欣向耶律大石派出了使臣,“请求菊儿汗到自己的都城巴拉沙衮,以此把版图贡献给耶律大石,而他自己可以摆脱尘世烦恼”。

易卜拉欣厌倦了“尘世烦恼”的这番操作,让看多了中国历史的我们惊掉了下巴,总觉得权力之争似乎不会如此简单。所以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易卜拉欣和三国时期的刘璋一样,妄图借助外部实力巩固自己的政权,但没想到驱虎吞狼,把自己搭进去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天上掉馅饼砸到了耶律大石头上,他岂有不要之理,所以接到易卜拉欣的邀请函,耶律大石立刻就率军而来,“登上了那不费他分文的宝座”。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8)

巴拉沙衮所在的地区在今天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李志常是丘处机的弟子,曾经随丘处机奉成吉思汗命到今天中亚一带,另外多说一句,射雕里面丘处机远行大漠向成吉思汗进献治国之策就是以此为原型)说巴拉沙衮地区是“平地颇多、农桑为务,左山右川、延袤万里”的善地。

占据巴拉沙衮之后,耶律大石将其改名为虎思斡耳朵,并将附近的肥沃土地占据为西辽帝国直属领地,成为有近百年国祚的西辽帝国的首都。

占据巴拉沙衮之后,耶律大石和他的西辽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倾国而出,东击金国。在耶律大石北上可敦城的时候,他就曾经在众人面前说道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辽国曾经的辉煌:

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

“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这句话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读来,依然顿感壮烈。即使远离家园千里,但这群背井离乡的游子心中所想的,依然还是自己的家乡。

最终,耶律大石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但又惨烈的东征之旅。据记载,建都虎思斡耳朵的当年(1134年)三月,耶律大石命令六院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率领近七万大军东征。

此时的西辽帝国虽然称雄中亚,但一次性出动七万大军也相当于举国东征了。但是,此时的西辽帝国东征金国需要跨越万里草原大漠,东征大军“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这是西辽帝国历史上最大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征,随着时间的流逝,耶律大石其实已经明白,他和身边眷恋故土的人心目中重建大辽国的愿望,已经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但此次东征依然在金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此后金国也曾希望一举剿灭西辽,不过也因为重重大漠阻隔而无法实现,两家世仇就这般僵持了下来,直到西辽帝国灭亡。

虽然东征最终没有收获,但是耶律大石和新生的西辽帝国却在西部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这场胜利也彻底宣告了西辽的崛起,这场大战就是发生在卡特万草原的卡特万会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曾经强盛的喀喇汗国后来分裂成为了东西两部分,东喀喇汗国已经被西辽兼并,而在其西方,还有西喀喇汗国,此时西喀喇汗国已经臣服于日渐强大的塞尔柱突厥人,所以正在扩张的西辽帝国和塞尔柱人之间不可避免要有一战。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率领西辽军队击败了西喀喇汗国的军队,其首领马赫穆德汗仓皇而逃,并向其宗主国塞尔柱苏丹桑贾尔求援,并告诉桑贾尔这是穆斯林的巨大灾难。

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决意击败异族人维护帝国荣耀,所以开始召集直辖领地的军队及附属国的军队,纠集了呼罗珊、西吉斯坦、伽兹纳等附属国的大军。

桑贾尔的大军整整花了六个月才完成了集结,公元1141年七月,桑贾尔的大军渡过阿姆河,开进了河中地区,驻扎在撒马尔罕地区。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9)

此时,原先属于喀喇汗国雇佣军的葛逻禄人已经降顺了耶律大石,所以桑贾尔决定先进攻葛逻禄人。受到攻击的葛逻禄人立刻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也率军而来,两强之争一触即发。

看到这里,不禁恍惚想起了发生在三百年前同一片地区的另一场大战,那就是公元751年,大唐帝国和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爆发的大战。那次战争,踌躇满志的大唐帝国“山地之王”、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因为葛逻禄人的临阵倒戈,而遗憾落败,从此唐王朝再也没能踏足中亚地区。

三百年后,另一只带着东部中原血统的军队,再一次和中亚穆斯林势力发生了大战,这次的结果,会和三百年前有不同吗?

前期桑贾尔向耶律大石派出了使者,告诉西辽人只要皈依伊斯兰教,他就不会采取武力解决当前的分歧,但显然耶律大石拒绝了这个提议。

终于,在1141年九月九日,双方的大军在卡特万草原爆发了大战,桑贾尔一方是西域联军,耶律大石的主力则是契丹人、突厥人和秦国人(汉人)。从数量上来说,桑贾尔的军队要占据优势。

但是耶律大石的西辽军队也有自己的长处,耶律大石在卡特万会战之前观察桑贾尔的军阵,就说到:“彼军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

这个简短的判断折射出的,其实就是看似强大的桑贾尔联军内部的问题,也就是看似人多势众的桑贾尔西域联军,其实相互之间的配合并不好,相互之间不是完全如臂使指的上下级关系。

而耶律大石的西辽主力则是经过长途征战的老兵,短小精悍,这样两支军队相遇,结果很可能就是热刀切黄油,多而无用的一方会陷入到巨大的被动。

燃烧的远征持续了几年(燃烧的远征-耶律大石和西辽帝国的建立)(10)

事实果真如耶律大石所料,西域联军和西辽军队短兵相接,人数占优的桑贾尔军队很快就出现颓势,在凶悍的西辽军队勇猛冲杀下不断败退。

此一战,耶律大石最终没有重蹈高仙芝的覆辙,西辽军队获得最终的胜利,辽阔的卡特万草原上回响的,是西辽帝国胜利的壮歌!

05最终的挽歌

卡特万会战之胜是耶律大石一生中最大的一场胜利,他曾经满腔热血希望恢复大辽国往昔的荣耀,但却难以改变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但文武双全的他却在回家方向的另一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被击败的塞尔柱人最终退出了和西辽帝国的斗争,苏丹桑贾尔带着西喀喇汗国大汗马赫穆德仓皇西逃,耶律大石则率领大军进入了撒马尔罕,这座西亚名城、“回纥国最佳处”。

但耶律大石并没有完全消灭西部喀喇汗国,他明白中亚的文化和宗教太过复杂,占据太多的领土会耗费精力维持统治,于是立西喀喇汗国大汗之弟穆罕穆德为桃花石汗,留下一名官员监督其统治,将西喀喇汗国纳入了西辽的属国。

大胜之后的耶律大石率军在帝国西境巡游一番,随后便返回了虎思斡耳朵,两年后的康国十年(西辽纪年,公元1143年),曾经高呼“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耶律大石在长眠在了中亚这片对他而言陌生又熟悉的土地,留下的,则是一个冉冉升起的西辽帝国。

他实现他一生的志愿了吗?

没有,大辽国最终走入了历史尘埃,再也没法复现。

但他真的没有实现一生的目标吗?

也不是,西亚大地之上至今流传的西辽的传说,就是最好的见证。


参考:魏良弢《西辽史研究》;

肖爱民《从怛逻斯到卡特万-试述两次会战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王晓静《西辽政治制度述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