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妆容与现代妆容的改变(美人红妆色正鲜)
古代妆容与现代妆容的改变(美人红妆色正鲜)在汉代的时期,由于文化上较为含蓄,因此,在女性的面妆上也喜欢小巧,以及令人怜爱的妆容。至于点唇的样式,汉代妇女常常唇化做一个倒扣的樱桃,因此也有了“樱桃小嘴”的说法,而这个唇妆也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梯形唇妆。图 ▏女子妆容在汉代初期的时候,政局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发展时期,妇女们的妆容便相对比较朴素质朴,那时候在汉代妇女中,盛行着一种妆容。该妆容大体是单以妆粉扑面,不施任何的粉黛。史书记载:“武帝召宫人梳回心髻…做白妆、青黛眉、有郁髻。”这一段史书记载中提到的白妆,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妆容。但到了后期逐渐的有了一些红妆出现。比较之前的白妆,红妆不仅要擦粉,还需要略施朱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擦胭脂。而汉代女性的眉毛即是用黛浅画双眉,眉型细长,微微有一点点的的弧度,被称为远山黛。这个妆容相传是始创于汉武帝的妃子赵合德,这样子的红妆被称为慵懒妆。
引言:“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美人的美好外貌有一部分是由于妆容上面的原因。关于化妆的问题,其实不只是现代女性会注重,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的妆容也是十分有讲究的,甚至是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妆容变化。
在平常观看一些影视剧以及翻阅过中国各朝各代的妆容资料,你就会发现在女子妆容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别是汉朝、唐朝以及宋朝。通过这几个朝代的对比就会很明显的看出在各朝各代古人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图 ▏古代女子妆容
一、我见自犹怜,汉朝女子妆容的千娇百媚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朝的气势磅礴,恢宏壮大,因此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的大的。而且在汉代的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至今都是妇孺皆知的美女形象,比如说“沉鱼落雁”中的落雁之貌王昭君、“闭月羞花”中的闭月之颜貂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等等,正因为这些诸多因素导致汉代时期的女子妆容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在汉代初期的时候,政局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发展时期,妇女们的妆容便相对比较朴素质朴,那时候在汉代妇女中,盛行着一种妆容。该妆容大体是单以妆粉扑面,不施任何的粉黛。
史书记载:“武帝召宫人梳回心髻…做白妆、青黛眉、有郁髻。”
这一段史书记载中提到的白妆,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妆容。但到了后期逐渐的有了一些红妆出现。比较之前的白妆,红妆不仅要擦粉,还需要略施朱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擦胭脂。而汉代女性的眉毛即是用黛浅画双眉,眉型细长,微微有一点点的的弧度,被称为远山黛。这个妆容相传是始创于汉武帝的妃子赵合德,这样子的红妆被称为慵懒妆。
图 ▏女子妆容
在汉代的时期,由于文化上较为含蓄,因此,在女性的面妆上也喜欢小巧,以及令人怜爱的妆容。至于点唇的样式,汉代妇女常常唇化做一个倒扣的樱桃,因此也有了“樱桃小嘴”的说法,而这个唇妆也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做梯形唇妆。
但又为了使得脸部的妆容更加的有魅力,汉代时期,妇女们常常喜欢在脸颊以及酒窝处做一些小小的装饰,特别是在上面点上红点。在最早时期在面颊酒窝处点红点,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宫廷妃子的特殊标记。
相传妃子在月事来临之际,不能接受皇帝的临幸,由于难以启齿,便会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然后在面颊点红点的脸妆就逐渐的传到了民间,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汉代初期,政局动荡不安,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修身养性导致当时女性的审美总体呈现一种简洁朴素的形象。
因此出现了白妆,但到了后来,由于后宫妃子的一些行为举止,使得慵懒妆以及点面妆容流传开来。由此可见,汉代时期女子妆容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统治阶层的推崇。但却恰到好处的突显出了汉朝女子的千娇百媚。
图 ▏美女容妆
二、美人红妆色正鲜,唐朝文化和审美使得妆容开始奢靡浓艳在唐朝女子的妆容上其实是可以看到汉代的影子的,但也有唐朝的特色。唐朝时期,因为经济文化空前繁盛,社会的风气十分开放,再加上在汉魏时期的丝绸之路开通,唐朝在外交方面也变得十分的发达,广交四方的少数民族,大胆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甚至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居住人数中,除了汉人,还有大量的波斯人,胡人,回鹘人等。在文化上面也多多的掺杂了一些蛮夷的特色,女子在日常妆容上面追求时髦,而选择一些奇异的装束,使得唐朝的女子妆容出现了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的盛况。
他们日常化妆的顺序大概是敷铅粉、抹敷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也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顺序,导致唐朝妇女的妆容显得奇特华贵、雍容浓艳。细看唐朝的面庄,会发现唐朝的妇女特别喜爱涂胭脂,有时候会在脸上大面积涂满胭脂,直至耳根后面。
图 ▏唐朝女子妆容
他们认为将胭脂抹成圆形,占脸上的大部分是一种面部圆润有福气的表现。而且也有史书记载过,到了夏日,杨贵妃在园子里游行时,常常会因为太热而留下染有红色的香汗。可见当时这种酒晕胭脂装饰在唐朝风靡一时的。
唐朝妆容在眉型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奇怪之处,首先先说一下,唐朝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就是阔眉。由于盛唐时期,唐朝国力繁盛,国富民强,唐朝的女性也从来不以羸弱和病态为美,而更加追求健康以及丰满的形态,所以在面妆上面也开始会流行一些粗阔浓重的眉妆。
正如元稹的诗里面说到的“莫画长眉画短眉”,然而短眉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就是蛾翅眉,这个眉型就是极为的短小却粗阔,末端是向上扬的,像极了一个飞蛾或者是蝴蝶的翅膀。但到了唐朝的末期,由于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之前一片繁盛之景象。
图 ▏唐朝女妆
唐朝的妆容上面也发生了变化,从阔眉变成了细长的眉型,在《长恨歌》里面有一段这样子的描写“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这样的细长的如柳条一般的眉毛就叫柳叶眉,也是唐中后期的典型眉型。除了这三种眉型,唐朝时期还有许许多多变换的明星,比如小山眉、三峰眉、倒晕眉等等。
对于唐朝的妆容的考察,其实也可以借鉴一下日本的艺伎,日本艺伎常常喜欢用比较重的粉铺在脸上。其实唐朝的妆容也是如此的,唐朝妇女喜欢将铅粉涂抹在脸上,凸显出一种“一白遮三丑”的经典白面。
再然后就是涂鹅黄,也叫鹅黄,据说鹅黄最早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佛教的传入以及盛行,百姓就开始掀起了一股崇佛的热潮,的妇女则受到了佛身涂金的影响,便开始创作出了在自己的额头上涂满金色的妆容,到了后面慢慢的就演变成了黄色。
图 ▏唐朝女子妆容
而对于鹅黄,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涂抹式,一种是黏贴式,涂抹式就是将黄色的颜料涂在额前。但到了后面,因为涂抹式过于的复杂,就演变成了选择一些黄色的,材料制成薄薄的片状剪出花钿的形状,贴在额前,便有了贴花钿的步骤了。
唐朝时期,由于杨贵妃自身对于贴花钿的喜爱,因此,唐朝民间妇女也开始掀起了贴花钿的热潮。但到了唐朝花钿的色彩已经不局限于黄色而出现了红色,翠绿色等等。比如温庭筠的一诗中“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就很清晰的点明了唐朝妇女常喜欢用翠绿的花钿贴于额前。
唐朝时期,女子的妆容时而奢靡浓艳、时而雍容华贵、时而娇媚奇特,但这一切的种种全都是由于这个包罗万象的唐朝给予他们的自信与自由,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色以及代表性的唐朝女子妆容。
唐朝元稹 《恨妆成》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 , 重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
图 ▏唐朝女妆
三、薄施朱色面透微红,宋朝女子的妆容逐渐变得清新高雅“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应当适合于中国古代的妆容变化,若说唐朝的妆容“浓抹”让人感觉到雍容华贵,那宋朝时期的妆容一定就是“淡妆”,而且也总是让人感觉到清雅明丽。宋朝时期由于吸取了唐朝时期开放风气的教训,而变得极为保守。
宋朝的时候重文轻武,文人拥有文人的清高之气,常常讥讽一些写艳词的词人,以及一些行为不端庄的“鼓子花”。这样子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以及女性妆容的变化,因此宋朝的时候,女性的妆容不似唐朝时候那样恣意大方,变得淡雅清新,显示的极为素洁的样子。
李清照《丑奴儿》中写道:“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女子妆容不在以白面粉颊为潮流,在抹粉上面,宋朝也更加强调朴素淡雅的自然肤色,不会选择将厚厚的铅粉涂抹在脸上,以轻薄为美,而且好“三白妆”。
图 ▏宋朝女妆
“三白妆”顾名思义就是额前、鼻尖、下巴三处地方涂抹上粉,展现素雅的面容。宋朝女子在抹粉的时候习惯顺带遮住唇色,让唇色显得白皙淡雅,然后用带有花瓣香味的膏状体涂抹在唇的内一侧,而那个就是典型的宋朝椭圆体唇妆。这样子的妆容既不会显得过于病态,又会有一些淡雅的感觉,很符合当时宋朝的审美风格。
宋朝也不以丰盈饱满为美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到了宋朝以“清瘦”为美,所以他们继承了唐中后期的远山黛,柳叶眉的眉型。然而,在胭脂的使用上,虽然不同于唐朝时期的酒晕胭脂妆,但宋朝的女子对胭脂的需求也是十分大量的。因此,在宋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贩卖胭脂为生的商家,而且还有一些十分有名的品牌。
在宋朝女子妆容中有一个比较新奇的地方,此时的女子不再用云母片和蝉翼,将其染成红色或者黄色做成花朵状,剪成花朵形状贴在额前。从宋高宗的《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里面就可以看出,宋朝的时候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里面,皇亲国戚以及宫里的女官都会以珍珠为花钿贴在额前、两颊上,还有的会点缀在鬓角处以及酒窝处,而这个妆容被称为珍珠面靥妆。
图 ▏宋朝女妆
除此之外,在婚嫁的时候,女子们也会以珍珠做装饰,既显得高雅,又不失清新。总结来看,宋朝时期的女子妆容,正如当时的政治一样“重文轻武”,因此变得清新而又高雅。
结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汉朝的千娇百媚,还是唐朝的雍容华贵,亦或是宋朝的清新淡雅,都不能否认当时女子对美的追求。而且比如说汉朝的赵飞燕推崇红妆、以及唐朝的杨贵妃推崇花钿;再比如说唐朝政治清明、思想开化,宋朝重文轻武、文化清雅。
可见,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甚至是与统治者的一些推崇有关,导致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各色各样的女子妆容,但也因此从妆容细微之处给人们带来了当时历史的一些真实考证。
参考文献:
《中华古今注》
《资治通鉴》
《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