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梁帝身边的高公公(顿悟梁帝的贴身太监高公公)
琅琊榜梁帝身边的高公公(顿悟梁帝的贴身太监高公公)靖王换防回宫面见陛下,此时梁帝、太子和誉王正在欣赏字画,等了一个多时辰后,他借给梁帝收拾桌子时提醒了梁帝;穆霓凰因招亲在京城待了很久,梁帝问高公公有多长时间了,高公公并不认为很久说“尚未一年”,梁帝不满后他又改口“已经一年”;太子因私炮房爆炸事件被禁东宫备受冷落,恰逢太皇太后仙逝,太子在宫中寻欢作乐,梁帝前去探望,慌乱的太监让梁帝起了疑心,高公公赶紧询问是否让太子出来接驾试图为太子解困;誉王联合庆历军谋逆,梁帝说誉王终究是玲珑公主的儿子,高公公安慰梁帝事情或许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为誉王留了一丝余地。高公公虽身在皇宫,泡在最复杂和最残酷的权力染缸里,但他依旧保持了一个人内心本有的善良。皇宫之内,权力最为集中,争权逐利也最为赤裸裸,为了权为了利,更为了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又各自为营各有算计,而高公公,只守好了自己的本分。他的守本,体现在两点。一是守好本心。
梁帝寿宴,以莅阳长公主首告,霓凰以林家遗属,蔡荃、沈追、柳澄为首的百官一句句振聋发聩的“臣附议”,到纪王、穆青、言阙、景琰等相继奏请梁帝重审赤焰军一案,再加上靖王已经掌控最关键的军权,梁帝不得不下旨同意重审,而这标志着梁帝的主动认错,更标志着一代皇权的更迭。
皇宫内院,以前的静妃,如今的太后,曾经的太子妃,如今的皇后,带着皇子玩闹嬉戏,已经长大,且被靖王,如今的皇上收为义子的庭生迎面走来,很快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而站在一侧的高公公,笑容满面地望着这一切,风骤起,高公公咳了起来,闻声,皇后关心地嘱托高公公多添衣物。
高公公,伺候梁帝几十年,深受梁帝信任,靖王继位后,他又平稳地依旧伺候在侧,且同样备受重视,在尔虞我诈的后宫风云之中、在波诡云谲的朝廷之上,在伴君如伴虎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帝王之侧,高公公高湛最终得了善终。
作为深受梁帝信任,且几乎是唯一信任的贴身太监,在梅长苏为赤焰军洗刷冤屈的步步为营里,但凡高公公轻而易举地向梁帝说上一句不利的话,梅长苏的计谋很大可能就不会得逞,他,其实才是梅长苏真正忌惮的人,而重温《琅琊榜》,我才懂高公公的精明,更懂他骨子的情与义,活该他笑到了最后。
守本皇宫之内,权力最为集中,争权逐利也最为赤裸裸,为了权为了利,更为了那至高无上的宝座,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又各自为营各有算计,而高公公,只守好了自己的本分。
他的守本,体现在两点。
一是守好本心。
高公公虽身在皇宫,泡在最复杂和最残酷的权力染缸里,但他依旧保持了一个人内心本有的善良。
靖王换防回宫面见陛下,此时梁帝、太子和誉王正在欣赏字画,等了一个多时辰后,他借给梁帝收拾桌子时提醒了梁帝;穆霓凰因招亲在京城待了很久,梁帝问高公公有多长时间了,高公公并不认为很久说“尚未一年”,梁帝不满后他又改口“已经一年”;太子因私炮房爆炸事件被禁东宫备受冷落,恰逢太皇太后仙逝,太子在宫中寻欢作乐,梁帝前去探望,慌乱的太监让梁帝起了疑心,高公公赶紧询问是否让太子出来接驾试图为太子解困;誉王联合庆历军谋逆,梁帝说誉王终究是玲珑公主的儿子,高公公安慰梁帝事情或许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为誉王留了一丝余地。
为靖王、为霓凰、为太子、为誉王…...各方势力间,他都为他们说上一句最得体,最发自本心的话,都出自他的一份善心。
皇宫之中,不刻意偏袒,却又在人之常情里保留一份作为人最该有的真挚,说一句内心最真诚的话,对于无情的帝王之家、对于残酷的宫廷争斗,高公公的这份真与善,尤显珍贵。
二是做好本职。
高公公是梁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他的工作就是伺候好梁帝、保护梁帝的隐私、讨梁帝欢喜、做符合梁帝脾气的事。
所以,当梁帝因烦恼太子和誉王为争巡防营焦头烂额,又被殿门外的蝉声吵得不厌其烦时,他顺梁帝之意叫太监们赶紧捕蝉;所以,誉王的生母祥嫔,实为滑族玲珑公主的秘密只有梁帝和高公公知晓,但高公公一直严守秘密;所以,但凡宫中有人,甚至是梁帝自己提及林燮、宸妃等人,他都一副惧怕而不敢言的样子,他知道这些都是梁帝的忌讳;所以,他与宫中各皇子、权贵,甚至是后宫妃嫔,从无半点交往甚密,他虽身在权力中心却始终独立于权力之外。
只因为,他深懂梁帝之脾性。
正如梅长苏对靖王说过的:
要说这世上谁最了解皇上的心思,那绝不是皇后和越贵妃,也不是太子和誉王,而是这位高公公。
因为了解,所以懂得如何做,懂得了如何做,就能在这万般凶险中,找到最关键的保命之路,对于高公公而言,他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皆以梁帝的所思所想为准则,甚至做梁帝想做又在明面上不能做的事,而这,是他的本职,而他,也做得足够好。
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介备受帝王信任几十年的贴身太监,在各种权力争夺中,他的地位其实是举足轻重的,也几乎是各方势力都愿意拉拢的对象,可高公公从不主动攀附任何权贵,也不受任何势力侵蚀,而是在最容易被沾染私欲之气的地方,做了一个有温度、有主见,更有智慧的身边人和中间人。
通透高公公,历经三朝,最后得以善终,他或许比其中的任何一人都见得多,也懂得多,尤其是夺嫡之争。
起初,太子景宣和誉王景桓,最炙手可热,景宣,作为太子,是最得宠的越贵妃之子,有一品军侯宁国侯谢玉坐镇,朝中户部、礼部、兵部听其所令,而誉王,作为言皇后的养子,军中有庆国公,朝中有吏部、刑部、工部为其马首是瞻,两方势均力敌,又斗得如火如荼。
琅琊榜首,“麒麟才子”梅长苏以休养为名进京后,表面辅佐誉王而挑起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又暗自折两方人马逐渐将最不得宠的靖王推向夺嫡的舞台,朝局在梅长苏的步步谋划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场夺嫡之争,高公公至少看透了两点。
一是看透了人。
梁帝之下,只有景宣、景桓和景琰三人有望继承皇位,而谁最合适,没有人比高公公还清楚。
景宣,虽是太子,但软弱无能,因其名下的私炮房爆炸被梁帝禁足东宫,却又不思悔改,在太皇太后丧礼期间,大肆饮酒寻欢作乐被梁帝废去了太子之位,而封了献王;景桓,虽是梁帝最为宠爱、也是最像梁帝的儿子,他同样可以因与太子私斗引爆私炮房致69人丧命,但因其身份是滑族玲珑公主的儿子,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坐上大梁的皇帝之位。
一个可以坐,却被自己的无能把皇位作没了;一个不能坐,却因不甘心而宁死也要造反把自己的命作没了。
而靖王,他自幼跟在祁王身边,颇有祁王之风,他始终相信赤焰军和祁王的忠诚,又在为太皇太后守丧期间,他不改军人之姿,笔直跪着不偷偷吃食以尽孝道.
靖王常年整军、征战在外,他骨子里不愿妥协的情义,和异于其他皇子的姿态与正义之气,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虽靖王脾气耿直,不懂权谋,但比起太子的无能、誉王的草菅人命,靖王,才是真正可为民、有人情的继位者,作为局外人,也是局中人的高公公,他心中的称会偏向谁,不言而喻。
二是看透了势。
这个“势”,是形势。
靖王调查完庆国公滨州侵地案后向梁帝上奏案情,梁帝对执笔写案文的刑部主司蔡荃一阵夸奖,后因刑部换囚案,以刑部尚书为首的众多官员被牵涉其中,刑部一团乱,对于任命谁为刑部尚书,梁帝询问靖王意见,并从靖王提及的侵地案中想到了当时写结案文书的人,并问身旁的高公公叫什么名字,而高公公只是嘿嘿地笑,靖王接话回答是蔡荃,并说以他的了解,蔡荃应该不会涉换囚案中。
高公公与梁帝形影不离,他不可能不记得,只不过有靖王在场,他不涉朝局而选择不言,而靖王的一句“以我对他的了解”,高公公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靖王,他已然知晓:蔡荃与靖王走得近,抑或蔡荃就是靖王的人,靖王,已正式加入了夺嫡之争。
有了这个认知,再到谢玉倒台,靖王接手巡防营,再到靖王被封五珠亲王,再到因赈灾有功被加封七珠亲王,景琰在皇子和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被封为太子。
而随着景琰的步步加封,静妃为人处世和极谙后宫生存之道,再加上她一手的医术,静妃逐渐获宠,位分也从嫔,到妃,再到贵妃,后来,本就不受宠的言皇后因与誉王合谋起兵造反被废,因太子被废极受宠的越贵妃也逐渐失宠降级,静妃逐渐掌控了后宫。
而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的部门皆被洗牌,且以蔡荃、沈追等刚直不阿的官员为首,皆成景琰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景琰在朝中,众望所归。
可以说,从景琰自身的突起,到后宫逐渐被静妃掌控,再到朝堂之上对景琰的拥护,所有的“势”,都成了景琰的助力,他,已无人可挡。
当局势不明时,高公公可明哲保身,可当局势渐渐明朗时,再明哲保身就是自取灭亡,所以,高公公开始明显地偏向于支持靖王,帮助梅长苏,尤其是当梁帝问他梅长苏是不是林殊时,他第一次明确地表态说不相信,而这,也充分彰显了他已经彻底站队靖王。
高公公,看人重内在,看势知外在,由内而外,他做了最顺其本心,也顺形势的明智之举,他比谁,都看得通透。
主动我一直觉得,当高公公知道靖王参与夺嫡之后,他也开始筹划自己的后路了,而他,选了靖王,做了一颗关键位置关键作用的“棋子”,甚至很给人一种高公公是江左盟成员的错觉。
虽不从属,却在很多关键时刻,主动结了很多善缘,至少,他对这四个人,有人情,更有救命之恩。
第一人:蒙挚。
被禁足在东宫的太子,在太皇太后的丧礼期间寻欢作乐,并对梁帝的德行破口大骂,刚好被上门探望太子的梁帝听到,梁帝当场气得就要拔刀手刃儿子,幸被高公公下跪阻止,随即梁帝向站在他身侧的蒙挚下达口谕“封禁东宫”,蒙挚以幽禁太子事大,下跪请求梁帝赐圣旨诏书,因太子闻声出门被搁置,后又两次提及,却被高公公“传辇”、“起驾”两次打断。
事后,梅长苏向蒙挚百般解释高公公的好意,直指蒙挚要的这份明文诏书其实就是一封废太子的诏书,进而蒙挚会被卷入党争而引起陛下的怀疑,尽管这些都不是蒙挚所想,但高公公却因深谙陛下之心,早已洞察梁帝对太子的不忍之心和未下废太子的决心,他,为蒙挚做了个顺水人情。
而这个“人情”,足以救蒙挚一命。
第二人:静妃。
刚开始,静妃在宫中并不得宠,但高公公从不另眼相看,当静妃位份逐渐升级之后,高公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梁帝引向静妃的芷萝宫。
梁帝因为安排谁接手巡防营而苦恼时,高公公提醒梁帝静妃的生辰,梁帝去探望了静妃,见到静妃与靖王的母子之情,梁帝准允了靖王日后不必请旨就能入宫,甚至将巡防营交给了靖王;梁帝在后花园行走闻到了一股药香问高公公是否也闻到,高公公回答闻到了并说药香是从静妃的芷萝宫飘出来的,后一旦梁帝身体不舒服,高公公都有意引导梁帝是否去芷萝宫。
可以说,静妃在梁帝面前逐渐得宠,除了靖王的身份越来越高,和静妃本身的医女出身和“善解人意”,其实,也离不开高公公的推波助澜和刻意引导,他充当了桥梁,加深了梁帝对静妃的依赖和喜爱,暗自让静妃也成为靖王的一大助力。
第三人:靖王。
靖王的脾气很执拗,尤其是他一直都选择相信赤焰军和祁王,而这,成为了随时能引爆他与梁帝关系的导火索。
靖王逐渐得势之后,夏江就充分利用了这根引爆线。
当夏江抓住了“赤焰余党”卫峥后,他离间靖王和梅长苏之间的关系,又在靖王毫不知情地情况下带靖王面见梁帝,双方对峙期间,靖王又维护起了林燮和祁王,梁帝勃然大怒,是高公公站出来特意提醒梁帝到了午膳时间且提及早上梁帝答应了静妃要午膳前戒躁,为靖王避了祸。
后来,卫峥被梅长苏使计从大理寺救了出来,夏江在梁帝面前恶人先告状,直指靖王就是背后主谋,靖王拒不承认,而此时,静妃娘娘私自祭拜已故宸妃的事也被言皇后揭发,本就受了梁帝旨意的静妃甘愿领罚,两件事的巧合让梁帝心生怀疑,他问高公公怎么看,高公公只回以“您是说静妃母子今日命里犯冲吗”。
高公公瞅准时机,在关键时刻,化解了梁帝与靖王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暗自让事情朝着利于靖王的方向发展,一句“命里犯冲”,既为靖王开了脱,也将矛盾转移到了与靖王相冲的誉王和言皇后身上,“犯冲”,冲了谁才是关键。
第四人:梅长苏。
高公公对梅长苏,是拼了命地救。
夏江越狱后不死心地依旧要扳倒靖王和梅长苏,他从童路口中得知梅长苏得了火寒之毒,将梅长苏是林殊的消息辗转告诉了梁帝,高公公一边向梁帝表明他并不相信梅长苏就是林殊,一边当梁帝下令召见梅长苏,静妃差宫女为梁帝送百合汤时,他压低声音让宫女向静妃传递“苏先生不可进宫”的消息。
而静妃和靖王得知消息,并未能及时阻止梅长苏进宫,梁帝让高公公对梅长苏的手臂、领口等做了最详细地检查,后夏江的指控被梅长苏巧言善辩地反击了回去,夏江再次被捕,可夏江的一句“陛下,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啊,哪怕只有万一的可能,也不能留此后患哪,陛下”,顿让梁帝下了杀心,梁帝吩咐高公公取来毒酒,可高公公一句“这杯是苏先生的”让梁帝的阴谋昭然若揭,尽管受了梁帝恶狠狠地一瞪,但靖王却站出来倒了毒酒救了梅长苏。
一次救而未成,一次救而拼命,高公公说他不相信梅长苏就是林殊,但我更愿意相信,他其实已经知道,不过是知道了,拼了命的,也要救他,救好不容易从梅岭九死一生而归的那个天才少年。
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比起刻意求人办事,不如别人主动施情、施恩来得更令人感动,因为主动,更纯粹、也更真挚。
高公公,主动为自己找好了退路,主动去结很多善缘,他不被人左右,所做之事皆出于本心、心甘情愿和长远打算,尽管舍了命,他亦无悔,或许,从19年前的赤焰军惨死之始,他亦盼着这种沉冤得雪、故人归来的结局。
靖王继位后,皇宫内院风骤起,皇后劝年事已高的高公公多添衣物,她对高公公说“您看,起风了”,可高公公回了这么一句话:
不,不是起风了,是在这宫墙内,这风就从来没停过。
“这风就从来没停过”,既是宫中为权为利的斗争之风从未停过,更是一代代传承的情义与正义之风从未停过。
一个历经三朝的元老,在这宫墙之内,看尽世间情,了然万般事。
梅长苏,“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而高公公,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麒麟才子”。
至少,我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