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朱棣剧照正是因为朱棣自小没有受到过多的保护,反而受到的磨砺更多,因此他比其他人成长的速度更快。建文帝即位后就开始削藩,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靖难之役”,成功的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朱棣的出生时间比起别的皇子,那简直是糟糕透了。他的出生正赶上父亲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际,当时朱元璋在应天城内慌乱不已,甚至想到了怎么跑路保命,因此朱棣的出生实在没法给父亲带来太多的喜悦,这个儿子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位置。出生在战火之中的朱棣没有享受到特别的优待,他自小像一个野孩子般,在军营里随便乱跑,看士兵操练,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就这样,在那个名将四起的年代,朱棣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行军打仗、杀戮等。朱棣打小就跟随在徐达、常遇春等大将身边,亲眼目睹了太多的鲜血和杀戮,悄无声息地成长为了一名职业军人。朱棣处理事情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武力,他是一个非常信奉用实力说话的人。

热播剧《大明风华》,王学圻老师用精湛的演技把朱棣这个人物的特征和气质诠释的精妙十足,把一个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演绎的深入人心。那么历史上的明成祖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呢?他都有哪些丰功伟绩呢?

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皇帝继承人的资格从来都不是那么轻易能得到的,一般来讲,在儿孙众多的皇家,继承人首选自然是嫡长子,而那些无后的帝王,只能在兄弟或侄子里挑选合适的继承人。虽然很多帝王都有过随心选择继承人的想法,但是大多都败在了传统二字上,最后不得不遵循祖制,因此大多数人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1)

朱棣剧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嫡长子朱标为人宽厚、含蓄,是典型的治国之才,朱元璋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自然不用为选择继承人而发愁。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在哥哥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下,他的光芒完全被掩盖了,并没有谁能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但就是这么一个没有特别之处的人,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出生于战火,不被重视的童年

朱棣的出生时间比起别的皇子,那简直是糟糕透了。他的出生正赶上父亲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际,当时朱元璋在应天城内慌乱不已,甚至想到了怎么跑路保命,因此朱棣的出生实在没法给父亲带来太多的喜悦,这个儿子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位置。

出生在战火之中的朱棣没有享受到特别的优待,他自小像一个野孩子般,在军营里随便乱跑,看士兵操练,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就这样,在那个名将四起的年代,朱棣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行军打仗、杀戮等。

朱棣打小就跟随在徐达、常遇春等大将身边,亲眼目睹了太多的鲜血和杀戮,悄无声息地成长为了一名职业军人。朱棣处理事情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武力,他是一个非常信奉用实力说话的人。

正是因为朱棣自小没有受到过多的保护,反而受到的磨砺更多,因此他比其他人成长的速度更快。建文帝即位后就开始削藩,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靖难之役”,成功的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2)

朱棣剧照

虽然朱棣夺得了皇位,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忐忑不安,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向世人去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期望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赞许。

迁都北平

北平不仅是朱棣的创业根据地,更是他的家,他曾在这里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组建团队。而应天说白了就是一种皇权的象征,但朱棣明白自己的皇位并不是合法继承的,在应天只会让他内心更加煎熬。如果将都城定在自己的老根据地北平,不仅会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良好的口碑和人脉,以便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帝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句话用在迁都工作上,简直是恰如其分。那些生长在南方的儒学之士们,反对的呼声最高,他们早已习惯了应天舒适的生活,比起北平,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实在太安逸了。朱棣是一个雷厉风行,做事果敢之人,既然已经想好迁都了,那么就必须实行,他力排众议,坚决迁都。南方那些反对迁都的大臣,见朱棣如此之坚决,也就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迁都工作确实会面临很多大难题,朱棣便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

首先,开凿从应天到北平的漕运,确保河道通畅。在兴修水利工程之时,工部尚书宋礼在奏章里写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此次开凿运河没有引发任何叛乱,工程顺利完工。

其次,大力修建北平城,朱棣要求北平的皇宫一定要比应天大,而且更加富丽堂皇。此次工期,大约用了十五年时间,公元1421年,北平宫殿修建工程竣工,在朱棣的一声令下,大明王朝的都城正式迁到了北平。

再次,迁移大量百姓到北平开垦周边的土地,确保北平的粮食生产和供给。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3)

明朝北平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明史》中对于朱棣迁都北平,认为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北京优于其他一切地方;它既可以充当对付北方入侵中国的堡垒,又可以作为支持皇帝在北方执行扩张性政策的一切活动的中心”。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北平有广袤的土地,可以为大批驻扎于此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生活供给。另外,北平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敏感,关外少数民族一直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大明国土,迁都到北平,就等同于切断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通道。

因此,迁都北平之举,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足以说明朱棣非常有远见以及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

朱棣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都为大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令他自豪的便是,实现了“万国来朝”的愿望。

朱棣是一个坚毅果敢之人,大明周边的国家,无论谁向大明宣战,朱棣都会应战。但他更是一位手腕极其灵活的政治家,郑和几次南下,虽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但朱棣都会全力支持。船队所到之国,郑和都会以明朝的名义,赠送对方大量财宝。而那些受赠之国,自然会欣喜万分,纷纷愿意与大明交往。

郑和的船队,一直航行到了非洲,在这期间,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使臣,也大量来华朝拜,而且来的使臣人数逐次增加,永乐年间,大明的首都,随处都可见到外国使臣的身影。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不仅推动了当时明朝的海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增进了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了沿途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4)

郑和下西洋

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初名叫《文献大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直到今天,《永乐大典》依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项影响后世的伟绩,就是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完成的。

《永乐大典》的主要编纂者是大才子解缙,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能够编纂成书,当属解缙功劳最大。这部书被后人称颂为“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的方便检索式百科全书。书中搜集的古籍达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种类非常齐全。如此大规模的修书,在明朝之前从未出现过。

由此可见,《永乐大典》的编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5)

永乐大典

死于征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此次亲征距离第四次亲征的时间不到一年。像这种短时间,频繁打仗用兵,于民,于国家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国库也因此亏空,但朝廷不得不勒紧裤带,继续支持朱棣亲征。

朱棣这次是要帮儿子朱高炽消灭劲敌-阿鲁台,此时的朱棣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是他担心儿子朱高炽身体不好,继位后无法对法阿鲁台。于是,这位年迈的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披挂上阵。朱棣把自己的老命都豁出去了,其实还是为了大明帝国的基业不被他人所蚕食。

阿鲁台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他听说朱棣亲征,就吓得逃跑了。此时的朱棣,已经垂垂老矣,路途的艰辛,早已透支了他衰老的病体,这位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的老人最终病逝于回程途中的榆木川。

朱棣一生的功绩能抚平他的罪过吗(大明风华里英明神武的朱棣深入人心)(6)

朱棣剧照

结语

朱棣的一生,对于国家来讲,他的功劳是巨大的。明史对他的评价“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太祖。”意思是说,朱棣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同太祖朱元璋一样。

朱棣南征北战,开疆拓土,领土不断扩张,实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见朱棣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是,史学家费正清却从国家和人民的两个维度去评价了朱棣,“永乐帝的国内计划和对外征战的花费是巨大和浪费的;它们给国家和百姓造成了异常沉重的财政负担。”

因此,朱棣千古一帝美梦实现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来讲,功大于过,但是多次的战争又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明史》

《剑桥中国史.明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