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儿子(随祖父远征助父亲登基)
历史上朱瞻基的两个儿子(随祖父远征助父亲登基)后来他做了皇帝,也曾亲自带兵打败蒙古兀良哈部落,应该与他少年时受过祖父悉心的教导、培养有关。帝王一般都看重武功,见惯了军旅生活的朱瞻基,无疑是最佳接班人选了,因为武力强悍的祖父朱棣出征蒙古时,总喜欢把他带在身边,似乎是有意培养他。可见,只要一个有能力做事的人,他想去做事,是会取得很好成绩的,哪怕是朱高炽这样走路都要人搀扶的胖子,去处理那么繁杂的国事。不过朱高炽的身体实在是太糟糕了,敬业工作八个月病倒,十个月病死,所以轮到了朱瞻基上台。小朱同志上台时年仅27岁,跟如今的我差不多,却已经历过不少风雨了。早在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跟从祖父朱棣远征蒙古,据说有一次陷入了包围圈,年轻的他沉着应对,最终化险为夷。
公元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年37岁。
朱瞻基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把他跟他父亲的统治称为“仁宣之治”。其实他父亲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所以“仁宣之治”基本上算是他的功劳。
一般而言,一个王朝的前几任皇帝都比较优秀,朱高炽与他的儿子朱瞻基,一共才统治了十一年,史学家们就说父子两人的功绩堪比文景之治。
可见,只要一个有能力做事的人,他想去做事,是会取得很好成绩的,哪怕是朱高炽这样走路都要人搀扶的胖子,去处理那么繁杂的国事。
不过朱高炽的身体实在是太糟糕了,敬业工作八个月病倒,十个月病死,所以轮到了朱瞻基上台。小朱同志上台时年仅27岁,跟如今的我差不多,却已经历过不少风雨了。
早在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跟从祖父朱棣远征蒙古,据说有一次陷入了包围圈,年轻的他沉着应对,最终化险为夷。
帝王一般都看重武功,见惯了军旅生活的朱瞻基,无疑是最佳接班人选了,因为武力强悍的祖父朱棣出征蒙古时,总喜欢把他带在身边,似乎是有意培养他。
后来他做了皇帝,也曾亲自带兵打败蒙古兀良哈部落,应该与他少年时受过祖父悉心的教导、培养有关。
都说儿子有老子罩着就是好,儿子千万不要坑爹,反过来老子有儿子罩着也是不错的,就比如朱瞻基。可以说,朱瞻基在帮父亲登基的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一向英武的朱棣,曾在立嫡问题上犹豫不决,因为他不喜欢胖儿子朱高炽,他中意的是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
朱高煦打仗非常勇猛,对朱棣靖难之役帮助很大,他甚至救过朱棣的命,朱棣抚摸着他的后背给他承诺,说世子(你大哥)多疾,你多努力吧。
这就是要他往世子的位子上奔,当时朱棣还没有造反成功,当然倚仗能打仗的朱高煦了,说说这种话也没什么,毕竟共同的敌人还在,共同的目标还没有达成嘛。
可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呢,朱高煦当然就要往太子的位子上奔了。但此一时彼一时,夺取天下后的情形又怎么能同起兵时一样呢?这是关乎国本的大事呀,所以许多人坚持立嫡长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的确喜欢朱高煦,认为有“乃父之风”,但皇帝个人的喜爱是赖不过祖宗的根本大法的,况且嫡长子朱高炽当年守城有功,算是立了军功吧。
要知道,就算靖难之役,你朱棣在前面打得再好,如果后方也就是北京城守不住,就会陷入两面作战,受到前后夹击,只要想想就觉得后背发凉。
但是肥胖的朱高炽守住了北京城,只凭手里的一万兵马挡住了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因为他物理学得不错,寒冬腊月的天,他让士兵往墙上浇水,硬是把北京变成了一座冻城,太滑了,这样敌军还怎么攻上来?
我还是一句老话,战时的标准并不符合太平时期,燕王许的诺也不能代表皇帝。朱棣一咬牙一狠心,推倒所有过去的功绩,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朱棣有一个“好圣孙”朱瞻基,朱棣就是喜欢朱瞻基,亲自过问他的学业,让他从小习武,还带他去狩猎,连打仗都带到身边。
与其说朱瞻基是接朱高炽的班,不如说是朱棣指定的接班人。在这件事上,朱棣跟他老子朱元璋一样,都是做了隔代指定的决定,只不过结局迥然而已。
正是因为朱棣有个“好圣孙”,朱高炽有个好儿子,对孙子的喜爱蔓延开来,终于还是让嫡长子当上了太子,这无疑是正确的决定,也就造就了后来的“仁宣之治”。
“好圣孙”朱瞻基
朱瞻基能够成功继位,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因为他的叔叔朱高煦要造他的反,在他从南京前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了杀手,要干掉他,结果苦等几日,没有等到他来,却等到了他登基的消息。
我想,一定是聪明的朱瞻基早就洞察了叔叔的心事,选择了某条绝密的小路北上,从而成功登基。
而他的叔叔仍然不死心,在第二年选择造反,朱瞻基毅然决然亲征,写了封劝降信,于是叔叔乖乖地从城里溜出来,立马投降了侄儿。
仁慈的朱瞻基饶叔叔不死,可惜朱高煦自己作死,在朱瞻基来看他时,故意伸出脚来绊倒了他,于是侄儿大怒,命人将叔叔扣在了三百斤重的铜缸内,叔叔不服输,举起了铜缸,于是被他生生放火烤死了。
朱高煦死于铜缸
历史上涉及到政治斗争,即使仁慈舒缓的君主也有迅急残忍的一面,朱瞻基烤死朱高煦之后,朱高煦的儿子,算是他的堂弟,也全部被杀。
朱瞻基从小学习儒术,他是文人的庇护人,重用了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薄,重视农业惩办贪腐,经济空前发展,政治也一度清明,还轻而易举解决了明朝建立以来就有了外藩问题,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个文武全才的明君。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皇帝也是人,自然有他的短处。他为了身边的人帮他处理大量的文件,决策国事,不仅提高了内阁的地位,还教那些宦官读书认字,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宦官专权,更可以说是酿成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他的本心其实是好的,只是他的后代不能驾驭那些宦官,所以他也就“躺枪”——躺在地底下也遭人诟病。
如果说他教太监写字,还算不上什么过失的话,那么他喜欢一系列娱乐活动,恐怕就难逃指责了。
我给大家看一张图,图上朱瞻基正在投壶,神态闲适慵懒,看上去就像是个玩家。
正在“投壶”的朱瞻基
再看看他的书法、字画,简直赶得上艺术家的水平了,所以百度百科里说他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
朱瞻基画作
朱瞻基还有一个斗蛐蛐的爱好,我们应该学过蒲松龄的《促织》,文章开篇就说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说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蛐蛐的故事,一个天子竟然喜欢斗蛐蛐,放在今天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天子竟然爱促织,实在是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