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流民无家可归扈彰系甘肃环县人(今庆阳环县),因村寨被回军攻陷无家可归,纠集同乡成伍,窜居陕西保安、安定(今子长县)等地,并招募陕西本地流民百姓入伍,劫掠为生。在张福满部和郑某部倾覆后,扈彰慑于清军威势,主动投诚。刘厚基清点其部众,对于其家乡秩序已稳定者,则发给路费盘缠,回原籍安家生活。对于无家可归者,则在陕北择地安置,按日配发口粮。购买耕牛、种子、农具,安排其开荒生产,居家度日。刘厚基以此种方法共安置扈彰部众共2万多人,虽耗费银两巨大,但反响颇佳,收效颇丰,成为日后清廷招抚回军的范例。张福满部盘踞陕北安塞。估计是秦腔《穆桂英挂帅》看多了,自称大元帅,封了个叫李雄安的做副元帅。还刻有“顺受天归”大印。他的队伍仿照官军编制,分封骨干担任各级将领。队伍则分编成各种兵营,由各将领节制,各辖人数不等,秩序井然,完全是“乱世出枭雄”的做派。枪打出头鸟,不知道低调的张福满成为清军的首要目标。1867年7

河州马占鳌、马安良父子投诚后,河州精锐回军被整编为三旗马队,纳入清军将领董福祥麾下骑兵队伍。董福祥的部队并非左宗棠入陕时带的湘军主力,而是被收编的陕甘土匪武装,士兵多是陕甘当地的各族农民群众。董福祥在投降清廷前,则是盘踞在陕甘交界处靖边县的土匪武装首领。

1862年初陕西各地回民串联揭竿举事以来,直至1869年,关中平原以北,陕甘交界处产生了多股大规模土匪武装,打家劫舍,掳掠为食,滋扰地方。土匪的主要来源是陕甘各地州县村寨官方组织或自发结伍抵御回军的民团队伍。但仓促武装的乌合之众很快被回军击溃,无家可归,又无法正常从事农业生产,则聚而为匪。其次是在战乱中无家可归的陕甘百姓。再次是清军溃败后的残兵游勇、叛勇以及回军西撤甘肃后的残部。最后还有陕甘交界处自古就存在的土匪力量。比如“关中刀客”,历史就很悠久。土匪武装不仅各自为战,也时有勾连,甚至串联西捻军、西撤入甘的回军互相配合攻城略地。1864年4月,清军统帅多隆阿围攻四川李蓝农民军时阵亡于陕西周至城下,清廷陕西的军事行动一度陷入停滞,土匪武装更是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1)

陕甘百姓

1867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敕封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他的战略是对陕西境内的各种武装力量分化打击。先剿捻军,再剿匪,“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最后才重兵集结进攻回军。左宗棠派部将刘厚基部在陕西剿匪,自己则亲率主力追剿捻军。此时,陕甘土匪武装已成气候的有董福祥部、张福满部、扈彰部,另有名字不详的高某和郑某所率部众。

张福满部盘踞陕北安塞。估计是秦腔《穆桂英挂帅》看多了,自称大元帅,封了个叫李雄安的做副元帅。还刻有“顺受天归”大印。他的队伍仿照官军编制,分封骨干担任各级将领。队伍则分编成各种兵营,由各将领节制,各辖人数不等,秩序井然,完全是“乱世出枭雄”的做派。枪打出头鸟,不知道低调的张福满成为清军的首要目标。1867年7月,张福满拟进攻延安城,被清军将领刘厚基事先侦知。清军重兵重炮沿途设伏。张部因久无败迹,志在必得,毫无防备,即陷入包围。面对清军火枪火炮的霹雳攻击,手执大刀长矛的数万队伍几乎全军覆没。张福满走投无路,携家眷二十多人慷慨投河而死。清军乘胜围剿张部老巢,一举歼灭其大本营,俘获副元帅以下将领士兵1000余人。在俘获的部众里,居然有清军士兵数百人,据核查是因粮饷匮乏而叛投张部的原地方清军士兵。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2)

陕北榆林城池

高某和郑某原系一伙,纠结队伍骚扰百姓。该部与回掠陕西的回军常有勾连和合作,但因利益分配发生冲突。后高某被回军格杀,由郑某继任,也自称大元帅。盘踞在陕西清涧县附近的惠家园,离县城仅60余里。张福满部覆灭后,刘厚基移师主动进剿,攻陷其惠家园兵营。俘获的部众中有1000余人为无家可归的流民,依附高某郑某队伍为生。

扈彰系甘肃环县人(今庆阳环县),因村寨被回军攻陷无家可归,纠集同乡成伍,窜居陕西保安、安定(今子长县)等地,并招募陕西本地流民百姓入伍,劫掠为生。在张福满部和郑某部倾覆后,扈彰慑于清军威势,主动投诚。刘厚基清点其部众,对于其家乡秩序已稳定者,则发给路费盘缠,回原籍安家生活。对于无家可归者,则在陕北择地安置,按日配发口粮。购买耕牛、种子、农具,安排其开荒生产,居家度日。刘厚基以此种方法共安置扈彰部众共2万多人,虽耗费银两巨大,但反响颇佳,收效颇丰,成为日后清廷招抚回军的范例。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3)

流民无家可归

1868年11月,左宗棠平定西捻军后二度入陕,陕西境内土匪武装仅有董福祥、李双良、张俊三人为首的武装力量,势力颇为浩大。这三个人都是如今的宁夏固原或周边人士,因历史上行政区划变更频繁,或说都是固原人,或说董福祥为甘肃环县人、李双良为固原人、张俊为宁夏灵武人。具体籍贯本文不再细究。

董福祥,生于1840年,其父是地方帮会“哥老会”成员。董福祥可能受其影响,少年时代就有任武豪侠之性,江湖习气很重。1862年下半年,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府、灵州等地回民相继举事攻州陷府。为求自保,地方政府组织民团抵抗回军。董福祥等三人这个时候加入民团组织,并成为头目。民团溃败后,无以为业,聚众成寇。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4)

董福祥

董福祥等三人也是个秦腔爱好者,效仿“桃园三结义”,焚香叩头结拜为兄弟。立誓同生同死。董是“刘备”,李双良是“关羽”,张俊则是“张飞”,又因读书较多,同时兼任“诸葛亮”。董等三人在甘肃回军辖地难以立足,率部东进至陕北,肆扰绥德、榆林、延安、米脂、葭州(清代葭州辖今佳县、神木、吴堡等地)一带,借助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官兵不易围攻的便利,四处游击,危害甚大。后盘踞靖边县镇靖堡作为据点。董福祥自封为陕甘自卫团大元帅,麾下建制井井有条。

1868年底,清军严防黄河渡口及长城脚下,堵死董部东逃北窜之路后。刘松山部主动出击,不到十天,四战四捷,缴获无数,毙敌数以万计。董部主力队伍力战不敌,东逃欲渡黄河未果。清军一路追击,肃清沿途。董部主力退缩至镇靖堡。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5)

陕北绥德城池

面对清军围攻,董福祥、李双良、张俊决定投诚,但又担心左宗棠秋后算账。三人各率一部藏匿沟壑之间,由董父董世有,弟董福禄先行乞降。确定清军不妄杀降众后,才率部归顺。据说董福祥入清军大营见左宗棠而不跪,左令刀斧手推出斩首。董福祥不知是左钦差煞他锐气,懊恼不已,悔不该降。但依然面不改色,慷慨赴死,在刑场高喊秦腔《斩单童》:呼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悲壮苍凉,余音绕梁。左宗棠大为感慨,爱其豪气,上前亲自松绑。

董部主力队伍有10多万人,左宗棠择其精壮将士编入清军。成立董字三营,董福祥率主营,李双良率左营,张俊率右营。依附董部为生的难民有20多万。为妥善安置,左宗棠奏请朝廷拨银10余万,按照刘厚基之前安置扈彰队伍的办法妥善安置难民。另挑选可用作劳力者充作挑夫,编入清军运输队伍,为进入甘肃的清军队伍运送粮草器械。

董福祥的董字三营随清军进入甘肃后,在甘肃平回战斗中屡建奇功,并不断接纳投诚的回军队伍。如河州投降的河州三马,西宁投降的陕回崔伟、禹德彦所部队伍。董字三营日后被称为甘军,成为清军的一支主力部队。

50年代的剿匪记(历史的记忆48陕甘剿匪)(6)

清军士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