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风情小镇介绍(宿迁人应该牢记的人文历史小镇)
宿迁风情小镇介绍(宿迁人应该牢记的人文历史小镇)民国刘老涧船闸的修造成功,不仅疏通了境内水路运输的航线,同时还意想不到的给当地开创并留下了一个至今尚存的集市——导淮。刘老涧船闸建成以后,中运河行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彻底改变了古代船只过闸如同闯鬼门关的境况,给来往河上的客班轮船和民运货船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利益和方便。随后的第三年,民国政府才又在淮阴建造了第二座船闸——淮阴船闸。一:洋北镇是宿迁古代文化发祥地——宿豫古城的遗址。三:洋北境内的刘老涧船闸是苏北运河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船闸。清朝晚期的宿迁运河河段,年久失修,水位升落不定,处处浅滩激流,无法正常航行,只有在伏秋季节大水时候,航班方可从上接邳州,下呈淮阴。因此,早在光绪年间,在境内开办耀徐玻璃厂的著名实业家张謇就呼吁朝廷,在中运河航线上设立可以调节水位的中运河船闸,但一直到清朝覆灭,在民国23年(1934年),才由国家导淮委员会选址在中运河原来的潆流闸附近,建设成功淮北地区第一
(作者:王晓风 蔡同喜)宿迁洋北镇是一个容易被历史寻访者所忽视的地方。
洋北镇又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忽视的地方。
地处我国著名酒都洋河镇之北,故名洋北,在洋河镇万丈光芒的炫目中,谁还会注意到洋北?在习惯与宏大叙事的历史视野下,一个建国以后才被命名的乡镇,又何谈历史?
然而,洋北在洋河之北微笑无语。在成功地连续七届举办西瓜节以后,洋北镇成功滴吸引了无数吃瓜网友的目光聚焦,在这片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些灿若繁星的历史亮点也让我们时刻感受着这片热土的魅力,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到洋河北岸,盘点一下这个宿迁城区正南的小镇上,曾有哪些值得全体宿迁人牢记的人文历史。
一:洋北镇是宿迁古代文化发祥地——宿豫古城的遗址。
三:洋北境内的刘老涧船闸是苏北运河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船闸。
清朝晚期的宿迁运河河段,年久失修,水位升落不定,处处浅滩激流,无法正常航行,只有在伏秋季节大水时候,航班方可从上接邳州,下呈淮阴。因此,早在光绪年间,在境内开办耀徐玻璃厂的著名实业家张謇就呼吁朝廷,在中运河航线上设立可以调节水位的中运河船闸,但一直到清朝覆灭,在民国23年(1934年),才由国家导淮委员会选址在中运河原来的潆流闸附近,建设成功淮北地区第一座现代化船闸——刘老涧船闸。兴建该闸的钢材等主要建筑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建成后闸室长90.8米,口门宽16米,门槛水深2.5米,设计年通过能力900万吨。
刘老涧船闸建成以后,中运河行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彻底改变了古代船只过闸如同闯鬼门关的境况,给来往河上的客班轮船和民运货船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利益和方便。随后的第三年,民国政府才又在淮阴建造了第二座船闸——淮阴船闸。
民国刘老涧船闸的修造成功,不仅疏通了境内水路运输的航线,同时还意想不到的给当地开创并留下了一个至今尚存的集市——导淮。
导淮村便是因为国家导淮委员会在此处指挥修建刘老涧船闸的指挥部而留下的村名。导淮村不仅是个村落名称,同时也是洋北镇内另一个商业中心,这里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非但如此,它还不同于宿迁境内普通乡镇逢集的习俗,竟然和宿迁城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常市集。这大概由于在修造船闸的时候,大规模劳动力的人群聚集,使这里成为了一个消费场所,而这种消费习惯和乡村社会中那种定期购买的方式迥然不同,基本都是全天候的,再后来,船闸建成以后,来往船只候闸,船民们的消费也促进了这个消费街区的发育,使之成为一个成熟的集市。
四:洋北船行是运河沿线上唯一留下的古代船舶交易场所。
宿迁自古是漕运的重要节点,担负来往漕运船只维护和修理的职责,明代的《漕船志》中便有隶属于淮安卫厂官清江漕船营造厂三府人匠的“宿迁县四十六名铁匠三十八名,船木匠八名”的记载,清代以后,随着中运河的开通,洋北镇这一段河道,由于水文状况复杂,,有潆流闸、解家闸、尤家闸、萧家坝、且支流甚多,河汊交错,故而潴留船只甚多,船户们往往在这些闸坝上下游要等上很多天,才可以过闸,因此,在这里便自发地形成了船舶买卖或租赁的场所,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船舶用具和货物的流通,民船在这里进行交易的同时,官方漕运的浅船也有很多人在这里将附载货物变卖,这是官方许可的漕帮特有权利,名曰土宜,有芦席板木、修河材料、布花酒瓶、额外粮米等物,甚至还有食盐,明末“北来各船动多夹带私盐,而回空粮船为甚,船舻百千,扬帆冲关,倘搜缉消息,持挺放火,群拥拒捕,莫可呵阻”。县志记载,在清代中晚期,洋北当地人张守平,看中了这里交易场所的人气,于是在运河边的大堤上开设了集市,专门收购买卖船上的物资,并作为中介,为需要买卖和租赁船只的客商服务,久而久之,船行之名在大运河上名扬千里。
五:宿迁城的东南门户敞开胸襟迎接未来
作为宿迁的东南门户,有着近千年的水路航运历史的洋北镇,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有过多少伟人、名人从这里经过,《夏书·禹贡》记载:“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则自邳宿而西,漕运之始也。”吴王夫差从这里北上和齐楚争霸,项羽率领江东弟子北上消灭暴秦统治,曹魏政权和东吴在这里争夺淮泗的统治权,晋代的琅琊王司马睿在这里开创了国家军事储备粮仓邸阁,从而奠定了宿豫和宿迁的文化渊源,太尉石崇又在邸阁附近建设军粮大仓,为了守护粮仓,晋安帝义熙元年,在这里第一次建立了城池,这便是宿迁历史上第一座以宿豫命名的城池。以后的岁月里,抗金英雄韩世忠带领部队从这里走向战场,数次打退金兵渡河南侵的意图,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这里告别南方故国,被元兵押送北上;明武宗悠游于淮泗之间,在淮河之神的佑护下一路北上而达于京师。清代圣祖皇帝康熙在白洋河畔数次驻跸,在悠悠酒香和白洋河的涛声阵阵里入睡。高宗皇帝乾隆更是在这里流连忘返,品茗赋诗,留下风流天子的无数传说。
初秋的洋北天高云淡,风清气朗。我们今天聚焦洋北,在这块黄河与运河夹岸的土地上,在这幅浓墨重彩描绘的乡村画卷上,追寻宿迁人文初始的遗踪,沿着数千年源远流长的文脉,倾听这透彻时空传来的运河纤夫的号子,黄河波涛万里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