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哲学家邵雍(安乐窝邵雍理学开山鼻祖)
南宋哲学家邵雍(安乐窝邵雍理学开山鼻祖)当时李之才(字挺之)为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山东青社(今山东青州)人,精于《易》学。曾师从穆修学《易》,穆修的《易》是向种放学的,种放的《易》是向陈抟学。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隐士和易学家。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李之才听说邵雍好学,便去见邵雍,并对邵雍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意即“你知道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邵雍回答道:“幸受教”,意思是说愿受李之才的教导,就这样邵雍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及文王的六十四卦图像。李之才所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
《邵子神数》在当今民间流传很广,它是由宋朝的著名卜士邵康节(邵雍)所著。在中国历史上,邵雍是著名的易学大师,他在洛阳生活三十年,留下许多传说和故事。如今,风向变了,许多地方都在文化搭台,历史名人唱戏。邵雍晚年移居“安乐窝”。安乐村也想发掘邵雍文化,因此周末被邀请去出出主意,顺便写下这篇文章!
安乐窝邵雍祠
2018年古都洛阳隋唐城应天门工程竣工,隋唐城应天门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门,如今应天门正对洛阳桥,桥南有个“安乐窝”,它的名气很大。提起这个村的来历,需要从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邵雍说起。北宋年间的洛阳,云集了像司马光、程颐、程颢这样的一大批文人,成了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原在辉县百泉读书的邵雍,认为洛阳是居于天下之中,山河秀丽,人才荟萃,他于宋仁宗年间来到了洛阳。那年他三十岁。从37岁时正式移居洛阳,到67岁去逝,邵雍在洛阳整整生活了30年。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邵雍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的他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共城在原辉县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的地方,当地人称为“城上”。这是西周共伯和留下的城址。共伯和是西周诸侯国共国的国君,名和。周厉王死在彘时,太子还十分年幼,大家就公推卫国的国君卫僖侯的长子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后来被中国史学界确定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邵雍在共城苏门山生活14年,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30岁的邵雍在游历河南后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洛阳境内)之畔,遂而成为洛阳人。
年少时期,邵雍自认为才志出众,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批异常刻苦、特别发奋的典型。范仲淹“划粥断齑”,昼夜苦学,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一代名臣;司马光“患记问不若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争分夺秒,以勤补拙,成了一代名相。而同时代的邵雍,后来与范仲淹、司马光们不同的是,他走的不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他的人生道路很传奇!
邵雍一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这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倡导读书最盛的一段黄金期。宋真宗亲自写过一篇《劝学诗》,里面写道:“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给了读书人莫大的希望;宋仁宗当了数十年太平天子,没有显赫的拓疆征伐之功,但他慧眼识珠,广罗人才,“唐宋八大家”里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宋六家”均为他所发现起用,包拯、晏殊、范仲淹、文彦博等名臣名相也都得到了他的提拔,可谓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
邵雍受时代风气所感染,从小读书用功。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读古人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见识,待到归来时,邵雍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不再出去游历。
当时李之才(字挺之)为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山东青社(今山东青州)人,精于《易》学。曾师从穆修学《易》,穆修的《易》是向种放学的,种放的《易》是向陈抟学。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隐士和易学家。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李之才听说邵雍好学,便去见邵雍,并对邵雍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意即“你知道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邵雍回答道:“幸受教”,意思是说愿受李之才的教导,就这样邵雍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八卦及文王的六十四卦图像。李之才所传授的这些东西都是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奥的内涵时,往往如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彻其内涵。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的知识都是一辈一辈的口传或言传身教,后来由于害怕遗忘才有了结绳记事和刻画符号,只从有了文字之后才有了真正的历史,从原始到文字纪事大约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秦汉之后,文字完善,代代口传的情形逐渐减少,后人开始读书学习。易经到陈抟时口传已经很少,传至邵雍基本绝迹,易经本来起源于对天地事物及日月运行的观察,是一门科学,由于这些东西很少人能理解和掌握,加上口传的越来越少,再加上和占卜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玄,甚至是玄而又玄,神秘莫测!
邵雍经受过真传,深知古人在这方面的精髓,研习这些经典的时间越久,其学问越精深。同时,邵雍的智慧也在增长中,他明白了天地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甚至对微小的走、飞行类动和草本木本植物的特性也一样了然于胸,深知自然之道,其德行也越来越高,为世人所称颂。他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邵雍的学说不是模仿前人、偶然应验的学说。邵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并因此写下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但由于他处于隐居状态,所以很少被世人所知。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初到洛阳的时候,邵雍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门的,难以抵挡风雨。邵雍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虽然日子穷苦、一无所有,但邵雍却一副怡然而自得其乐的样子,为周围的人所难以理解。
再来说邵雍自从师从李之才后,不仅尽得真传,而且多有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邵雍出师后,与洛阳结下不解之缘。洛阳作为北宋的西京,位于中原腹地,是北宋除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外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云集,学者扎堆。同时,这里山美水美,民风淳朴,是个养生与做学问皆宜的地方。他结合自己的心得,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自创“先天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体系,震惊了学术界和士大夫阶层,对当时和后代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有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也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还有不少成为他的学生门徒。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著名诗词家吕公著等退居洛阳后,自和邵雍结识后,深感邵雍的智慧和品德非同一般,因此敬重邵雍,常常与之一起从游,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带有园地的宅居。
邵雍
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唐时道德坊)置办的园宅。从此,邵雍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在此之前,邵雍的园地不远曾有唐中宗李显之女安乐公主的住宅,安乐公主的住宅是在旌善坊(后来这所宅院转给了李隆基的哥哥宁王宪)。安乐公主骄傲任性、蛮横霸道,营建的宅居及安乐佛庐很是有名。安乐公主再加上邵雍的“安乐窝”,今日洛南之“安乐窝”延传至今,并由此而得村庄之名。
邵雍故居
在安乐窝,邵雍的胸怀和品质,为他赢得了学生的钦佩,也赢得了朋友的尊敬。像富弼、司马光这些名相退休后,都在洛阳定居。邵雍虽然只是一介儒生,一贫如洗,甚至在年龄上都比他们小一大截,但这些声震寰宇的老宰相们,却齐了心似的,都以结交邵雍这位后生为荣。他们与邵雍一起,穿着木屐,拄着竹杖,登高望远,游山玩水,过从甚密。
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名臣宰相为什么会对一个既无显赫家世,又无半点功名的布衣平民邵雍如此呢?这是因为,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说,学问才是结交的纽带,而非家世;著作才是身份的象征,而非权力;品德才是人生的瑰宝,而非金钱。他们与邵雍之间,是通过才学品德缔结起来的关系,是真正的云天高谊,君子之交!士大夫们不仅在物质上资助他,还对他敬若师长。春秋季节,晴好之日,邵雍常常乘一辆牛车,让书童牵着牛,兴之所至,随意出游,舒适而惬意。士大夫们对邵雍的生活起居特别关注,就连他车子的声音都很熟悉,一听到车子到来的声音,大家争相出门迎候。有的士大夫,甚至装修出专门的房子,等待邵雍有空前来居坐,并根据邵雍的“安乐窝”之名,为其命名为“行窝”。
邵雍是那个时代的“大师”。嘉祐六年(1061年),爱才若渴的宋仁宗下诏求贤,要求各地方官广泛察访,举荐人才,西京留守王拱辰举荐了邵雍。宋仁宗早知其名其学,立即下诏任邵雍为将作监主簿,将作监是掌管宫室建筑、绫罗刺绣及器用打造的官署,主簿也算是个从七品官。好友富弼知道邵雍经济拮据,希望官员身份和待遇能改变一下他的生活状况,劝他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意思是挂个名,可以光吃空饷不履职,一来顺了朝廷纳才招贤之意,二来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举两得!但邵雍是真君子,无功不受禄,毫不犹豫地给予拒绝。
熙宁年间,年轻的宋神宗为图振兴,大力起用人才,在科举一途之外,还要求各地大力荐举逸士。御使中丞吕诲等人又一次推荐了邵雍。宋神宗接受他们的推荐,任命邵雍为秘书省校书郎(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邵雍再一次推辞不就。宋神宗求贤甚切,连下3道诏书,要求邵雍接受朝廷的任命。邵雍看实在推辞不掉,只得先应承下来,但随后就以疾病缠身为由不去赴任。
同时代的词人柳永曾自诩为白衣卿相,不过,柳永不但多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而且当了多年的基层官员,其汲汲于仕途、追逐于权门的经历,足以让他“白衣卿相”这一称呼染上污渍。而温柔敦厚的邵雍,两次拒官,终生不仕,就这一点来说,邵雍应该称得上真正的“白衣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