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但是并不能因为如此,就看不见其中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况锺这个为民请命的清官的赞扬。这一方面,在原本《十五贯》中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原作者完全没有意思掩饰对于这个清官的歌颂之情。在原第十四场“宿庙”中,况锺向神明的祷告词,就是一个明证。那词是:我们从上面故事看来,首先的印象必然是故事的离奇巧合,而原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受了当时对于戏曲的观念的决定影响:戏是传奇,所以无“奇”不“传”。这一代的戏曲中不离奇的是十分少见的。这和当时戏曲只不过当作红氍毹上、酒筵之前的点缓品是分不开的。这并不排斥有少数好的官是有“为民请命”的精神的,况锺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但是他在这样的制度下,要为百姓办一点事是多么不容易,是担着多大的风险啊!《十五贯》的作者就着力描写了这一方面;从这些描写的篇幅中,一方面刻划了况锺的这种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一方面也同时刻画了在当时的官场里的一切腐朽陋劣的东西。从以上的一切,深刻地暴露了

在时下戏曲传统艺术面临的种种困境中,发布此文,供广大戏迷及喜欢和热爱戏曲艺术事业的朋友品读!!!

谈《十五贯》的剧本整理

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在北京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个成功并不是侥幸得来的。这个剧本是成功的。在思想内容上,在人物的描写上,在剧本的结构上,都是很好的。近来新的戏曲上演剧仍是供不应求,而好的剧目尤其不多的情况下,《十五贯》剧本的出现,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从这个剧本的整理改编中间,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1)

昆苏剧团这次演出《十五贯》,演员在表演方面是很成功的,我们因为篇幅关系,不能在这篇文章中谈演员成功的表演,只谈剧本方面的成功经验。

《十五贯》剧本的成功,首先在于剧本主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在封建社会里,普遍地存在着那种把老百姓的生命不当一回事的官僚,而官场的腐朽恶劣的基本之点就在于它不是一个为老百姓办事的机构,而是为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的机构。它的一切制度、习惯、以及生活在这个制度习惯中的人们,官僚们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自然也都是反人民的。

这并不排斥有少数好的官是有“为民请命”的精神的,况锺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但是他在这样的制度下,要为百姓办一点事是多么不容易,是担着多大的风险啊!《十五贯》的作者就着力描写了这一方面;从这些描写的篇幅中,一方面刻划了况锺的这种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一方面也同时刻画了在当时的官场里的一切腐朽陋劣的东西。从以上的一切,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罪恶的本性,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一个阶级、即一种腐朽制度维护者的罪恶的本性,而引起人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制度的强烈的愿望。

《十五贯》的原本,并不是主题如此明确,思想如此清楚,人物也都如此生动突出的。整理改编的工作,把原来剧本里的精华发扬了,又把其中的糟粕去掉了。应当说,这经过整理改编的剧本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旧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是清初朱皠(素臣)所作。原故事非常离奇曲折。有两条故事线索并行发展,一条是改编本中所保留的,另一条大致如下:淮阴熊友兰、友蕙两兄弟,因为家境穷苦,哥哥友兰出外做水手,赚钱供弟弟念书。弟弟的书房隔壁住着一个丈夫很丑而本人却很美丽的、还没有完婚的童养媳。恰巧老鼠把童养媳房里的首饰带到了友蕙的书房,将十五贯钱的宝钞带进鼠洞,而将友蕙药老鼠的烧饼带至童养媳的房子,被她的丈夫误吃而中毒死了。人们发现友蕙房中的首饰是童养媳家的,就认为两人有奸情而伙同谋死丈夫。这时过于执正在淮阴做县令,就把二人断成死罪,并向友蕙追索十五贯。哥哥友兰在船上知道这个消息,又得了商人陶复朱十五贯的帮助,这才去救他的弟弟,而遭遇了另一场奇祸。后来两件冤狱都得到昭雪,熊氏兄弟都得了功名,做了官,并且娶了这两个女子。

我们从上面故事看来,首先的印象必然是故事的离奇巧合,而原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受了当时对于戏曲的观念的决定影响:戏是传奇,所以无“奇”不“传”。这一代的戏曲中不离奇的是十分少见的。这和当时戏曲只不过当作红氍毹上、酒筵之前的点缓品是分不开的。

但是并不能因为如此,就看不见其中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况锺这个为民请命的清官的赞扬。这一方面,在原本《十五贯》中也同样是十分明显的,原作者完全没有意思掩饰对于这个清官的歌颂之情。在原第十四场“宿庙”中,况锺向神明的祷告词,就是一个明证。那词是:

神明在上,况锺特膺帝简,乍任黄堂。今当宿庙日期,敢与神约:从今日为始,俺况锺或受一钱,或徇一私,神明夺予算,褫予魄,,使阴受阳诛;若尔神不职,或雨踢失时,或灾患不恤,或冤狱不报,吾当封汝庙门,绝尔血食。

可以看出是很强调正直清廉的:即令是神,如果不体恤百姓疾苦,作者认为也同样是应该被惩罚的。原作者流露这种体恤民苦或歌颂清官,甚至夸张地歌颂清官的地方是不止这一处的。同时对于那些靠严刑峻法来逼供的酷吏,原作者也是不满的,比如在第七场“屈招”中间,也有这样的描写:

小生贴 爷爷,实实的冤枉呀!

末 还说冤枉?不用刑不招。左右上了拶!(拶介) 你二人可招么?

小生贴 冤枉难招。

末 各人加送一百!(众应介)

(唱)震雷霆,加榜掠,当一部肉鼓吹,可也少哀矜。

小生贴 冤枉呀!

末 你道本县五日京兆希图徇情么?放了拶,看夹棍上来!(众应介)

小生: 爷爷!受刑不起,小人愿招。·····

这些地方乃是原作中精华的地方有人民性的地方。这次的整理改编本强调了这一方面是完全正确的。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2)

但是就在这些有人民性的精华部分中也仍夹杂了一些落后的东西,必须剔除掉。比如况锺的雪冤翻案,主要并不是由于对这两个案子发生了疑惑,而是由于神明的托梦等等。但这些是容易发现,容易去掉的。还有些地方,也许是由于作者的阶级和思想的限制,不敢彻底批判,也许是由于艺术上的现实主义的描写能力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因而对于人物的刻画还不够深入。比方对过于执的描写,就止于他的爱用严刑,至于为何如此,他的内心深处的活动如何,我们就看不见了。又如在《见都》一出中对于周忱的描写也止于现象的罗列,没有清楚地刻划出人物来等等都是。其余如两对男女最后一定要配成夫妇,熊氏兄弟一定要做官的那一套,也都是传奇作品的滥调,就不用多说了。

整理本的《十五贯》,决心从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中减去一条,这是大胆而高明的做法。这两条线索并行,不仅使剧本冗长,无法在两三个小时演完,而且使得头绪繁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头绪繁多的毛病,与朱素臣同时的戏曲作者已经感到是不好的了。李笠翁就说过:“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但是当时一般作者仍旧犯这个毛病。而减去的这条线索,正是原作者过于追求离奇情节,大大降低了剧本思想性的一部分。因为这一减,故事简练了,自然地也就突出了原来蕴藏在剧本中精华的东西,使之成了故事的主要部分。

这大胆的削减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减去的东西并非全部都是糟粕,相反地,其中有许多非常精采的东西,为观众喜爱的东西。比方其中《男监》一场,就是《十五贯》中相当流行的好戏。这场戏写的是两兄弟在死囚牢中见面。原来就非常感动人,再加上演员多年的锤炼,就成了有名的演出,其中保留了戏曲遗产中的精华。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决定的。如果要保留这一场戏,就要保留两条线索的架子。昆苏剧团的同志们在初改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可是经过一个时期演出,就感到并不好,保留了这一场,就损害了故事线索的单一,也损害了主题的突出。这才下决心割舍了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戏的整理,所去掉的东西,决不可能那么简单明快地尽是糟粕部分,因为精华糟粕原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一个具体的戏中,为了发扬它主要的精华,不免要割舍一些在这里成为次要精华的非割舍不可的东西;否则就反而会损害了主要的精华。在这里,我提议《男监》一场仍然可以单独演出,这样才使得我们遗产中好的东西不致于损失。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3)

整理本的《十五贯》还往深处挖掘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并且成功地刻划了他们。

况锺这个人物,原来是写得好的,有为民请命的热情,有斗争性,也非常机智。但整理本的确把他写得更深了。突出的是在《判斩》一场,原本这一场是平淡无奇的,况锺在发现了这冤狱之后,毫未经过内心的斗争就决定为他们昭雪,决定去见都堂。作者这样的写法可能是对人物认识得浅,但更可能的是他想把这个人物理想化,仿佛描写了内心斗争,人物就不够伟大了;这种地方,是不好的地方。而且后来到了《拜香》一场,发展到熊氏兄弟手执条香,三步一拜地到况锺衙门里去谢恩,这就不仅仅是把人物理想化,而且有着把清官神化的企图了。

整理本《判斩》一场,着重写出了况锺的内心斗争。他考虑他只是负责监斩,而且经过了三审定案,是否能够去昭雪,他的唱词中有:

奉上命,五更斩囚,

现已近三更;

翻案复查恐难成。

好叫我,一时无计,

心不宁!

但当他提起笔来判斩的时候,看着待决犯人的冤苦,又犹疑起来,觉得不可:

这支笔,千斤重,

一落下,丧二命!

既然知,冤情在,

就应该,判断明。

错杀人,

怎算得,为官清?

终于下了决心来担一切干系,来救人。这样一刻划,就不仅深入了人物的内心,而且也描写出封建旧官场中要为人民办一件好事如何不容易,如何首先就被整个制度限制得不能动了;这更写出了况锺在这里是下了多大的决心,鼓起了多大的勇气,而显得更可爱,更值得被歌颂了。

过于执这个人物,原来写得很表面。作者对于这种酷的作风固然不满,但认为他还是想做好事,只是犯了一时执拗的毛病而已。特别到了后来,他番然改过,做了熊氏兄弟乡试的阅卷官,点中了他们,这就解了双方的冤仇,可见原作者是原谅这个人物的。原作者的态度如此,暴露自然也不能刻深。经过整理,是把这个人物成功地塑造出来了的。这回的过于执,乃是一个沽名钓誉,自命清廉,实则残害人民的人,他爱的并不是民,而是民。由于这点,他就不能细心审理案件,而仅凭主观断案。在整理本《被冤》一场,有一段精采的对话,简洁刻深地画出了他的轮廓:

娟 参见老爷!

过 抬起头来!

娟 不敢抬头。

过 叫你抬头,只管抬头!

(娟抬头)

过 看她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己明白十之八九的了。

而这段精采的台词,只是从原本这么简单几句中发展出来的:

末 唤侯氏上来!

众 带候氏

贴 小女子有!

末 好个女子!据闻锦郎相貌丑陋,此女自不安心。冶容诲淫,信有之矣。

过于执不仅有这些不好的品质,而且是一个自作聪明,沾沾自喜的人物,从上面的对话已可看出,而在整理本《疑鼠》一场,更大大发挥了这一点。况、过二官在这场上场时,各人念了一句上场诗,况的是:为民不怕跋涉苦。过的是:官场最怕迁阔人!可以说讽刺得很刻深。在这整场戏里,过于执始终怀着这种看不起况锤的沾沾自喜的心情。这也是写得好的地方。

由于这两个人物刻划好了,这个戏的主题也就立起来了。整理者以此为线索,除了删去与另一条线索有关的各场外,又大刀阔斧地删去了原本《认女》、《谒师》、《议婚》、《拜香》、《说亲》、《团圆》等六场,因此也完全是恰当的。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4)

这次整理本还有通俗和简洁的大优点。许多用典故堆砌起来的难懂的文言唱词都另写成浅显平易的文言了;许多文言的台词,也改成普通口语或苏州方言了;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在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又很富于表现力。这些优点,是和艺人在舞台上的长期不断创造分不开的。在“缀白裘”上选刊的《十五贯》经常上演的几场戏,对白就大都改成了苏白;昆苏剧团的初改本台词就更加生动口语了。这些大都是艺人们长期演出中在舞台上改出来的。这次的整理本,有许多场都是重写过的,这些台词曲词,都是剧作者和艺人密切合作的结果,又在舞台上受过考验,因此舞台效果是很好的。有时候,几句简单的话,造成了很大的效果。如前面所举过于执审苏戌娟教她抬起头来,这是舞台上成了滥调的语言了,但当她抬起头来,占过于执发现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之后,所作的那一篇无稽的推断,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这一个极平凡的抬头,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戏的最后,案子审完了,中军带讽刺地指着况锺说:这样的知府,真是少见。况锺只回他四个字:少见多怪!也引起很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是作者和艺人合作,熟悉了舞台的原故,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一定的才华。

这个整理本虽然非常好,但也还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现在就我的所见,按场次提出来,供昆苏剧团的同志参考。

《鼠祸》一场,尤葫芦与苏戌娟的关系给人的感觉不够明确。既然平日二人感情很好,为何一句戏言就立刻信以为真呢?原作中的尤葫芦脾气不好,对苏戌娟时常打骂,而且曾经扬言要卖掉她,因此她听了戏言立刻信以为真,这就合理了。这里有加以斟酌的必要。

《被冤》一场,熊友兰关于十五贯的来历,毫无申辩,过于执也不问情由立逼画供,人命关天,似乎太过于草率了。这里现在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假使熊友兰说出陶复朱的名字来,问官能不差人去查对吗?原本上这一点是有安排的:陶复朱等在熊友兰下船之后,忽然改了主意,不往河南而往福建去了,因此,当熊友兰说出陶复朱的名字,经往浒墅关查对并无这一伙客商过关时,这就更证实熊友兰是“说谎”了。这一点,虽不必照抄原作,也应当再修改得更合理些。

《见都》一场,整理本对于周忱的官僚形象,塑造得很好。但是他从不同意复查到同意复查这个思想的转变过程,还有牵强之感。在原本上有这么一点因素,即周忱本来不打算见况锺的,但因“此官品望非常,只得出堂相见”。是否我们可以从这一点思想因素发展一下:周忱的同意也仍是慑于况锺的群众威信呢?老奸巨猾的老官僚,往往是面面周到,不落人意话柄的。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5)

再就是这同一场,况锺对周忱这位顶头上司说话似乎有些很不婉转。关于他有亲赐玺书一节,按老于官场的人说来,如果非提起不可,尤其应当婉转,冲口而出,是很顶撞上司的。这一点,原本就较好,可以参考。

我们看《十五贯》的演出,看到《访鼠》完了,就觉得高潮已过,下面已经没有什么戏了。这最后《审鼠》一场,有些草率结尾之感。这场戏有没有矛盾冲突呢?我以为是有的。这

戏的高潮,并不在于娄阿鼠的拿获,而在于翻案能翻成。要翻案,还得要和周忱、过于执等人作斗争;还得他们自认失败,即无法否认况锺的论据的时候,才能够彻底成功。现在的审讯,不仅周、过等人抵抗甚微,而娄阿鼠也异乎寻常的老实,这是不合乎这个故事发展的逻辑的。我觉得过于执应当被调来会审,这个尖锐的斗争才能在明场上出现。娄阿鼠这绝非老实之徒,也可以在这里大钻空子。克服了这些障碍而达到胜利,才是彻底的胜利。当然,这场戏绝不宜拉长,而仍是应当迅速解决的。

这些意见可能是错误的,可能采纳是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提出来的意思,不过作为参考而已。

最后,再说一点个人从《十五贯》所学到的窍门,或者个人主观认为是先进经验的东西。

第一点:《十五贯》之所以成功,其原因之一,是没有从原作之外强加进去一些它原来所无法具有的思想、人物、事件,也没有生硬地给它安上它无法承受的主题;整理者只是从原作中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发扬了它,而去掉了它的消极因素而已。从前面所述整理者对于况锺、过于执等人物性格的发展,以及从这些中间所自然突出的剧本主题,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做法了。

发现并发扬一个传统剧目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整理好一个剧目的重要关键。几年以来,许多剧目整理中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许多剧目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意见的分歧。有些戏在整理工作上失败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整理者把它所不能容纳的东西强加于它:现代思想的正面人物,农民暴动的结尾等等都是。这就造成了反历史主义的错误。

一个作品既经形成,其中的事件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就不能由人(甚至于作者自己)随便摆布,必须严格遵照人物和故事发展的可能性去发展,这是现实主义艺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我们随心所欲地去改剧本,随心所欲地要剧中人说我们想让他说的话、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而不管他是否说得出、做得出,这就不是遵循艺术上现实主义的道路,而是反现实主义的道路了。这样去“整理”剧本,没有不越整越乱的,没有不失败的。

戏曲剧种排名及分析(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6)

当然,整理好一个剧本所依赖的原有积极因素何在?这个发现工作也常常是不容易的,常常会引起争论的,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过程或者舞台上的实践过程才能解决的。这也是几年来整理传统剧目中所常遇到的一种现象。但是,只要我们能按正确的道路走去,问题总是会越弄越明白的。

第二点:这个剧本之所以成功,是艺人和执笔者密切合作的结果。我们过去的失败经验中,有好些是由于作者闭门搞剧本,艺人提了意见还不肯接受的主观主义造成的。依靠艺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乃是依靠实践的考验以改正错误,乃是相信实践经验的可靠性。艺人是在舞台上进行创作实践的,而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和艺人商量,虚心听取艺人的意见之所以必要就是如此。

《十五贯》之成功,其中有充分保存和发扬了艺人舞台创造的优点,有简洁通俗的优点,这都不是作者坐在房子里所能创造出来的。有些关门写出来的戏,艺人不演、拒绝演,就是因为他在你的戏中无法进行艺术创造,也就是你还不懂舞台上的创作规律,有招致失败的大危险。所以整理执笔者和艺人密切合作,是保证成功的起码的条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