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探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坐标)

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探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坐标)然而 这么一个宏大的汴河河市不是一天造就的 积土成山 集腋成裘 积累往往在不经意间。宋朝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在义理 在金石 而不在经济。经济的发展现象不为文化瞩目 这是文化忽略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大量的遗忘背后还是有四个字引起我的注意 汴京有八处胜景 其中有一处为“汴水秋风” 虽然不是清明时节 地标应该是城外的汴河 汴河不是荒凉的 它流出一段旷世繁华。那么 北宋的文字为什么忽略了它呢?我们不能不发出历史的猜想。首先 《清明上河图》不是一幅写生图 这里边有写生的成分 最终定格成一幅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有创作的因素 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能说这幅图画就是汴河上河市井风物的写照 也不能说图里没有加工浓缩的思维 其意义就很难为当时的文字认定。《东京梦华录》也是北宋亡国后 作为它的遗民 孟元老逃到临安 怀念旧都 痛定思痛写下的 如果没有那段往事 如果没有孟元老的故国情怀就不会有这部书。一个城市的细节往往被

文|孙葆元

张择端的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北宋汴京繁华市井的写照。它不只是一件艺术品 作为北宋王朝留下的惟一市井图存 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后世的历史学家评论 它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都是北宋汴京的留照 一幅是图录 一部是文字记载 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然而 翻阅《东京梦华录》 全书没有只言片语记载下那条繁华似锦的清明上河街市。三百年后 明朝进士李濂写下《汴京遗迹志》 他世居汴京 辞官后仍回原籍 对那里的故垣旧迹熟稔于心 这部遗迹志里面仍然找不到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记录。此外 大量的宋时笔记 也找不到这处繁华的宋都痕迹。那么这条河安在?历史的开封城有没有这么一个去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一个社会现实还是一个艺术作品的梦幻?

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探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坐标)(1)

拆读“清明上河图” 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清明” 一个是“上河”。清明是时节。“上河”是什么?北宋的汴京城周城“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有汴河、蔡河、金水河、通济河四条河流穿城而过 图中的清明河就是汴河 汴河由西城的西水门入城 这一段当地人称“下河”;由东水门流出 这一段当地人称“上水”。《汴京遗迹志》说:“汴河上水门 南曰大通 北曰宣泽;汴河下 南曰上善 北曰通津。”这样就明白了 下河是顺水而下 上河是逆水而上 我们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航船是逆水行船 宋人依照水流固定了区域的名称 便成为“上河”的由来。了解了“上河”就明白了这幅图景位于上善门和通津门外。

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探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坐标)(2)

汴河是汴京的经济命脉 当年的京畿有重兵据守 “甲卒数十万众 战马数十万匹 并萃京师” 守军的粮秣 战马的草料 全靠汴河输入;另外 京城居住着百万人家 皇戚贵胄 过往宾客 他们的吃穿用度 京城作坊需要的原料 各路贡献的万千物资 全靠这四条水系维持。北宋立国 参知政事张洎指出汴河的战略地位 “惟汴水横亘国中 首承大河 漕引江湖 利尽南海 半天下之财赋 并山泽之百货 悉由此路而进。”北宋名臣张方平更是指出 “今之京师 古谓陈留 天下四冲八达之地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 洛宅九州之中 表里山河 形胜足恃。”汴河上咸会天邑 舳舻相接 赡给公私 是汴京的生命线。说到汴河 他又说 “大体利漕运而赡师旅 依重师而为国也。则是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 以食为命 食以漕运为本 漕运以河渠为主。”这就把汴河与京师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战略关系说得清清楚楚。仅以粮秣为例 汴河年输入京师六百万石 而旁边的广济河年运量六十二万石 惠民河年运量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多是杂色粟豆 都是“充口食马料”;惠民河所运是供应驻扎在太康、咸平、尉氏等地区的军粮;惟汴河所运是“一色粳米”。张方平警告说 “有食则京师可立 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 汴河之于京城 乃是建国之本。”张择端选择汴河入画 其用意不言而喻 他画的是北宋的国运。

汴河的源头是黄河。从战国时代的魏国开始 凿荥阳县大周山 那个开口叫鸿沟 引黄河水出槽 形成蒗荡渠 经流荥阳、郑州、中牟进入汴京城 又出城南下 经杞县、雎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濉溪、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盱眙注入淮河 形成北宋京都南北大动脉。由于是黄河水 汴河需要常年疏浚 据记载 “汴渠旧制 十月关口 则舟楫不行。”汴河水官就要征调兵夫民夫挖河疏浚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国朝汴渠 发京畿辅郡三十余县夫岁一浚” 每年动用三十余县的民夫清理一次河道 已经成为京畿周边民夫的“常识” 所以这些民夫又被称作“汴夫”。清理河道是有标准的 汴河河床下铺有石板 石板旁立有石人 距离水平面六尺 清淤的时候必须清到石板石人处 否则大船无法通行。沈括又说 “自京师上善门量至泗州淮口 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 京师高 泗州低 两地落差十九丈多 全河要保持贯通 每年清淤工程耗用巨大。清明上河的繁荣是用巨大的财力支撑的。

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探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坐标)(3)

《清明上河图》的地标建筑是那座虹桥 图画以虹桥为中心展开。虹桥在哪个位置 清明上河全图的历史坐标就在哪个位置。看看北宋的地图 虹桥在上善门和通津门外东郊七里 河流从两门之间的东水门流出 即船行至此 须从东水门入城。就是说 清明上河图的景观是城外的景观 而不是汴京城。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 这是一幅内城的图画 因为外城不会有这么繁华的街市 尤其是那座华丽的高楼 外城是没有的。汴河穿汴京城而过 仅内城河上从东往西数就有十座桥 分别是下土桥、上土桥、相国寺桥、州桥、浚义桥、兴国寺桥、太师府桥、金梁桥、西浮桥、西水门便桥 而拱桥则是内城的上土桥 它也是拱形的虹桥。但是图画从右开始是郊外的春景 柳树催芽 田园无垠 在城内是找不到这样景象的。

图画是一幅从农耕到市井的衔接 套用今天的话说 它是汴京城外的经济特区。二十里周遭的汴京城容不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贸易区外延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明上河图》又是北宋经济发展的明证。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看 汴京城内比城外更繁华 张择端选择了城外 而没有选择城内的街衢楼市 其实他在画题中已经告诉我们 这是汴河的“上河”区域 他画的是“上河新区”。

那么 北宋的文字为什么忽略了它呢?我们不能不发出历史的猜想。首先 《清明上河图》不是一幅写生图 这里边有写生的成分 最终定格成一幅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有创作的因素 在似与不似之间。不能说这幅图画就是汴河上河市井风物的写照 也不能说图里没有加工浓缩的思维 其意义就很难为当时的文字认定。《东京梦华录》也是北宋亡国后 作为它的遗民 孟元老逃到临安 怀念旧都 痛定思痛写下的 如果没有那段往事 如果没有孟元老的故国情怀就不会有这部书。一个城市的细节往往被历史忘记 它的偶然见诸记载全是底层的记忆 除了张择端 北宋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有心人。

然而 这么一个宏大的汴河河市不是一天造就的 积土成山 集腋成裘 积累往往在不经意间。宋朝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在义理 在金石 而不在经济。经济的发展现象不为文化瞩目 这是文化忽略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大量的遗忘背后还是有四个字引起我的注意 汴京有八处胜景 其中有一处为“汴水秋风” 虽然不是清明时节 地标应该是城外的汴河 汴河不是荒凉的 它流出一段旷世繁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