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本土戏曲剧种介绍(安阳本土戏曲剧种)
安阳本土戏曲剧种介绍(安阳本土戏曲剧种)这些剧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在服装、化妆方面,和精巧细致的京剧等相比,显得非常粗糙,就像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但我觉得大俗即大雅,这正是落腔的可爱之处。落腔和京剧对比落腔在元代时,成为一种长调,到了清代则变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随后,又因落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轻快欢乐,在20世纪50年代,它又曾被改名为"乐腔"。综合来看,落腔的发展,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既然是底层人民的谋生手段,它的内容也主要反映大众的喜怒哀乐、婆媳关系、婚恋嫁娶和劳动生活等日常生活方面,如《借髢髢》、《蓝桥会》、《小二姐做梦》、《小喜只赶嫁妆》等。当然,剧目也曾与时俱进,记得土改运动时,落腔新编了《斗地主》、《王贵与李香香》、《兄弟开荒》、《血泪仇》等剧目,表现了底层人民对党的拥戴和对土地的热爱,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说起戏曲,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大都是京剧、豫剧和粤剧等知名剧种。但实际上,一些不大知名的地方剧种也不差,有些也传承了数百年,是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遗产。
发源于河南安阳内黄县的汉族戏曲剧种——落腔,就是地方剧种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在2011年5月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于底层人民,大俗大雅
落腔又名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它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为"谋生"而创,歌曲一般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
落腔在元代时,成为一种长调,到了清代则变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随后,又因落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轻快欢乐,在20世纪50年代,它又曾被改名为"乐腔"。综合来看,落腔的发展,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既然是底层人民的谋生手段,它的内容也主要反映大众的喜怒哀乐、婆媳关系、婚恋嫁娶和劳动生活等日常生活方面,如《借髢髢》、《蓝桥会》、《小二姐做梦》、《小喜只赶嫁妆》等。
当然,剧目也曾与时俱进,记得土改运动时,落腔新编了《斗地主》、《王贵与李香香》、《兄弟开荒》、《血泪仇》等剧目,表现了底层人民对党的拥戴和对土地的热爱,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落腔和京剧对比
这些剧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在服装、化妆方面,和精巧细致的京剧等相比,显得非常粗糙,就像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但我觉得大俗即大雅,这正是落腔的可爱之处。
它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故事,鲜明地表达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态度,揭示了平民百姓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推崇和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中华民族真实的历史生活写照。
落腔的没落和无奈
虽然落腔发展300多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时代发展,除了喜欢戏曲的老一辈人,如今的新生代大多已摒弃戏曲,别说落腔了,即便是京剧、豫剧也面临生存困境。
举个直观的例子,80年代初的时候,内黄县乐腔剧团的演出场次年均300场以上,但每场演出费还不到200元,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县财政每年补贴平均2万元。结果一算,演出职工的工资还不如一般的打工者,很多人迫于生计转行。只有少数人依然坚守,但还能坚持传承多久呢?
保护、传承也逐渐成了一句口号,纵有财政补贴又能维持多久?有的时候,我看着台下稀稀落落的老一辈观众,心中不免一阵酸楚:等他们老去,还有谁看落腔?
我觉得,要想落腔真正传承下去。首先,剧团本身一定要创新、与时俱进,老是"陈词滥调"、老几样是肯定不行的。要知道,一种文化能在一个地区生存和流传,是需要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的。只有强烈的时代感,才能征服广泛的欣赏者,也越具有久长的生命力。
其次,保护和传承除了政府资金帮扶外,还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如果大家见到剧团表演,自己又有时间,不妨去试着听听,为保护这份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综合来看,落腔传承数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如今,它却走向了衰落,除了自身需要做好内功创新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助其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