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不是(三国其实是部千差万别的投和降的历史)
三国是不是(三国其实是部千差万别的投和降的历史)这些人都有至少两个反复,吕布和陈登不用说了,《三国演义》里说得相当清楚,说起来陈登反复的次数是最多的,但他智谋很高游刃有余,而且刘备、曹操还都感怀于他。孟达是刘璋部下,降刘备,降曹操,又降刘备。糜芳、傅士仁在关羽败走麦城求救时不理,降曹操,刘备伐吴又降刘备,被刘备凌迟处死。五、见风使舵的反复小人。他们有的苟且偷生,有的厚颜无耻,有的见利忘义,如吕布、孟达、陈登、糜芳、傅士仁等等。三、望风归降。赤壁之战后,蔡瑁、张允等荆襄将领。荆襄几易其主,抵抗少,望风而降居多。也可以算他们没有气节,当然也是被迫没有办法,于禁也算一个吧。四、感恩而降的忠义之士。此类人物坚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原则,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们一旦选择了主公,便为其效犬马之劳。战败被绑时,他们又感激新主公的知遇之恩,为其效劳,至死方休。如典韦、张辽、黄忠、严颜、张郃、高览、徐晃、文聘、庞德、王平、马超、太史慈等人。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反映和描写投降的情节数不胜数。有的三言两语带过;有的则详细叙述;有的更将其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加以渲染。据统计,有过投降经历的武将多达101人。归纳起来,投和降的类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这些:
一、慕名投奔。赵云,原是公孙瓒手下一部将,脱离公孙瓒投奔刘备。荀攸经荀彧引荐投曹操。徐庶、庞统投刘备。鲁肃、甘宁率部投奔孙权,诸葛瑾经引荐。
三位雄主,带头大哥
二、弃暗投明。如魏延、张松、法正、伊籍、荀彧、郭嘉、许攸、贾诩。这些人觉得原主公太过昏聩无能,魏延原是刘表、韩玄的将领,张松、法正原是刘璋的谋士,伊籍原是刘表团队的谋士,他们都主动要投明主刘备。荀彧、郭嘉、许攸原都是袁绍帐下谋士,投曹操。贾诩有投机的嫌疑,前面献计献策帮主公张绣害曹操,后主动劝张绣投曹操,后来还帮曹丕争位。
三、望风归降。赤壁之战后,蔡瑁、张允等荆襄将领。荆襄几易其主,抵抗少,望风而降居多。也可以算他们没有气节,当然也是被迫没有办法,于禁也算一个吧。
四、感恩而降的忠义之士。此类人物坚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原则,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们一旦选择了主公,便为其效犬马之劳。战败被绑时,他们又感激新主公的知遇之恩,为其效劳,至死方休。如典韦、张辽、黄忠、严颜、张郃、高览、徐晃、文聘、庞德、王平、马超、太史慈等人。
此类的人物最多,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只有吕布、高顺、陈宫被曹操绑缚后,被杀,而且三人被杀原因各不同。想想也是,如果没有劝降之意,直接在战斗中杀死就可以了,何必还拿绳索绑。不知道是因为江东天险还是怎么的,东吴只有太史慈才是这一类型的。
五、见风使舵的反复小人。他们有的苟且偷生,有的厚颜无耻,有的见利忘义,如吕布、孟达、陈登、糜芳、傅士仁等等。
这些人都有至少两个反复,吕布和陈登不用说了,《三国演义》里说得相当清楚,说起来陈登反复的次数是最多的,但他智谋很高游刃有余,而且刘备、曹操还都感怀于他。孟达是刘璋部下,降刘备,降曹操,又降刘备。糜芳、傅士仁在关羽败走麦城求救时不理,降曹操,刘备伐吴又降刘备,被刘备凌迟处死。
六、挟怨背主的无耻之徒。如侯成、苟安、范疆、张达等背主小人。
范疆、张达献上张飞头给孙权,孙权怕了,奉还张飞头,并绑缚送还范疆、张达给刘备处置。
七、走投无路,被迫投降的。在现有集团受到排挤、难以立足的情况下,效忠于新的集团,忠贞不渝,如夏侯霸、姜维。
八、诈降之将。这是战争中常用的计谋,以诈降为诱饵。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降将。如赤壁之战中,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都是最成功的诈降案例。还有,吴国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他们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都为人所称赞。
三国三国,其实那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诸侯纷争,没有称帝没有正式一统的政权。所以各方纷争,战败了投降也不过是改个带头大哥,严格来讲并不是叛国,更不是民族仇恨,这在英雄也好谋士也好的心底是有数的。同时,另一个原因,这些做大的诸侯要做大,就必须不断壮大实力,招揽人才,用人才之所长,所以都比较爱才。也正是因为重用这些人才,又才能进一步促进他们各自的发展。因此,三国是一个征伐的时代,也是一个收服的年代。
以上,您看后也许有个感觉,那时候真是投降之风盛行。也不完全是啦,他们也是有原班底的。曹操原班底是他的曹氏和夏侯氏叔伯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特招程昱、李典、乐进、于禁等。孙策、孙权的班底是父亲的旧臣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等,周瑜、蒋钦、丁奉及青年将领吕蒙等是追随者。张昭等算是特招。刘备的班底自不用说就是关张二人,发小简雍算是追随者,孙乾、糜竺包括陈登等都是陶谦托付徐州给他的旧部。
其中张松先准备投曹操,却不招待见,结果献图给了刘备。庞统先投孙权,孙权也是瞧不上他,不得已投的刘备。算起来诸葛亮最尊贵最特殊了,他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