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飞沫流被面,代我泣涕涟。我欲正衣冠,两手如纠缠。还有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路过汶阳田时所作的《汶阳路遇雨》,这篇诗作写尽了凄凉零落之感:积雨不肯霁,行陆如涉川。青毡缭我后,白毡覆我前。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之阳,悠悠汶水之滨的大汶口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山西会馆、明石桥曾见证了商贾古镇的繁荣与落寞,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大汶口文化遗迹就发现于此。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1)

2020年11月28日,寒风萧瑟,与泰安赵校长驱车赴大汶口访碑,探寻散落各地残碑断碣,发现些许历史遗留的文字石刻。此行目的地为大汶口文化遗迹博物馆。根据资料显示,这里曾存放一通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的关于山西会馆重修内容的碑刻,高1.57米,宽0.73米。到达博物馆后才得知该碑早已不在此处,据他们回忆,原碑断为两截,横躺在院内角落,后被有关部门移走,不知去向。虽然没有找到这通石碑,但是却获得了更大的意外发现:古石斗石刻。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2)

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的东面即为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区。馆建于路西,但是该博物馆面积很小,里面存放的东西也非常少,整体感觉荒凉破落。除了室内展厅展示外,院内只有东墙上镶嵌有新刻历代名人对于大汶河题咏的内容及生平简介。另外存放有两件清朝以后的石器。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3)

在墙壁上的石刻中,有最早载于《诗经》中的古诗《载曲》节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有宋代著名学者、奉符(泰安)人石介所作的《汶水》诗。

还有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路过汶阳田时所作的《汶阳路遇雨》,这篇诗作写尽了凄凉零落之感:

积雨不肯霁,行陆如涉川。

青毡缭我后,白毡覆我前。

我欲正衣冠,两手如纠缠。

飞沫流被面,代我泣涕涟。

鸿雁纷南翔,游子北入燕。

平楚渺四极,雪风迷远天。

昔闻济上军,又说汶阳田。

我今履其地,吊古怆苍烟。

男儿欲了事,长虹射寒泉。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于德祜年间元军进犯江南时在江西起兵,后祥兴元年(1278年)于广东五坡岭被俘,宋祥兴二年(1279),即至元十六年九月,文天祥被押解往元大都路过山东汶阳田适逢大雪,时又风雨交加,天气寒冷。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4)

再说说院内的两件石器,分别为石臼和石斗。石臼体积较大,仍可使用,但感觉历史并不久,应是清代以后的。

石斗为方形,四壁的一面紧贴底部有一圆孔。斗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衡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度量谷物的器具之一,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已经出现。《晋书 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古代的斗量器具有私斗、官斗、市斗之分。历史各代的计量标准并不统一,以清代为例:一石为两斛;一斛为五斗;一斗为10升;一升为10合。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5)

据了解,用木头制作的斛、斗等器具在古代较为常见,用石头所刻制的石斗留存较少。这一石斗据资料介绍为发现于当地大汶口的和平街村古集贸市场上。石斗上刻有数行文字显示为:乾隆八年(1744)七月二十日合集公议樣斗……比此斗出……樣者出禀当官。据此可知,这一石斗应为当时集市上公出的用于斗量谷物的市斗,且是作为标准斗使用的。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人的遗址(大汶口历史遗迹)(6)

据老年人回忆说,此石斗原存放于集市上用于公平计量之用,将谷物盛满足量是标准的5升,从而避免大斗小斗现象的坑人现象发生。(文图/许修峰)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猜您喜欢: